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五十九章 长生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大家好!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之心得。

上两章老子一直在谈无为而无不为,可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老子将在本章告诉我们。

“治人事天,莫若。”

治人”说的不是治外面的人,而是治我们自己。儒家说以修身为本,若连自己都治不好,又如何能治好他人呢!所以治人一定是先治好自己,然后才有可能去治他人,也才有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事天”侍奉天,这个“天”说的不是天地的天,而是我们身内的天,是侍奉老天赋予我们人的这个性,本性,也就是别把老天所赋予的本性给污染了,给扭曲了的意思。

“治人事天”换句话来说又叫修身养性。

修身,修这个有形有相的色身;养性,养天所赋予的无形无相之气,也叫法身。修身养性一般也简称为修身。

因此,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是说修身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减少精气神的耗散。

“啬”不是吝啬的意思,而是俭省节用的意思。老子在第五十二章、五十六章所讲的“塞其兑,闭其门”,其实也就是要我们静心、凝神,不向外攀缘,从而减少精气神的耗散。

夫唯啬,是谓早服

唯有减少精气神的耗散,才叫做“早服”。

“早服”不对身中的气机起伏有任何作为,全然的接纳气机起伏所引发的任何感受。

人的精气神为什么会耗散?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对身中的气机起伏进行人为造作,不断的想要获得好的感受,不断的想要消除不好的感受。

因而全然的接纳感受,酸就让它酸,热就让它热,胀就让它胀,……总之不随它起舞,只是静静地看着它,欣赏它,不在气机起伏上攀附任何的意义,就是“啬”,就是“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厚重,有分量。“重积德”积德要积那种有分量的德。什么德有分量,内在的德才有分量。

因此,老子这里说的积德,不是指积布施,放生等外在的德,而是讲积里面的德,也就是气,浩然之气。

可能有人会觉得很迷惑了,道是气,德也是气?是的,德也是气,因为德是道的用,而道的用就是生生不息。

《周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让万物生生不息。而这个让万物生生不息的德就是道的用,也就是气,让万物生生不已的气,它充沛、畅然,没有任何拘碍所以称之为浩然之气。

因此“早服”就是养浩然之气,就是为了开启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所以叫“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克”能的意思,“无不克”没有什么不能,即无不为的意思。

当浩然之气积得足够充沛,足够畅然,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便自然开启,所以可以“无不克”。

圣人之所以能够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为懂得养浩然之气,有了浩然之气,心中必然感觉廓然大公,做人做事必然不会夹带私心,不夹带私心则必然会依循人事物之理,依循人事物之理行事做人则必然可以“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能“无不克”则就不再受到任何的限制了。

老子在《清静经》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说如果一个人如果能常常保持内心的清静,这里的“清静”不是指不说话、不做事,或者不动念头,而是“早服”的意思,不对气机起伏进行人为造作,保持气机起伏的本貌就是“清静”的意思。一个人如果能常常保持内心的清静,那么天下最精妙、神奇的造化之益全都能在我们的身上显现出来。

可见这些天下最精妙、最神奇的造化之益,就是老子说的“莫知其极”,能“无不克”的人,其身上所能显现的造化之益就没有什么限制了,都会一一的显现,因为“天地悉皆归”嘛。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可以有国”,“国”指色身。

色身是法身的载体,即道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人就没办法体道悟道。但在具体修行中,这个色身又会成为体道悟道的障碍,因为人们总是误以为这个色身就是我,总是执著于色身,执著于色身的感受,所以佛家常常说“放下”,别以为是要将某人、某事放下,不是的,是要将对色身的执著放下,对色身感受的执著放下,也就是不能有“国”(不执著于“国”)。

但当修炼到“莫知其极”的阶段时,关于色身的这些障碍已经被消除了,因此色身,以及对色身的感受再也不会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老子讲“可以有国”。

如果依然觉得不好理解,举个例吧:

禅宗有一桩非常著名的公案,说青原惟信禅师有这么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致意思是说,青原惟信禅师参禅的三个阶段:

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参禅后:体悟到参禅的下手处,因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得道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参禅前,因为对身中感受有好恶分别,好的,追逐,不好的,抗拒,所以禅师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参禅后,找到了参禅的下手处,即不把感受当感受看,没有好的与不好的分别,只观其气的实相,起起伏伏的实相,酸、热、麻、胀等实相,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得道后,好的感受来了,会心生欢喜,可却不会被它带着走;不好的感受来了,会有不喜欢的心情,可并不因此而抗拒感受,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后这个境界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都可以有,但不会因此而有所罣碍。

因此,老子说“可以有国”,是在说得道前运用的种种修行法门只是手段,是至“啬”,以及“重积德”的手段,而一旦得道之后,就必须要将其扔掉,因为体道悟道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用,为了享受生命的美好,让生命回归自由,回归美好才是目的,所以这时候“可以有国”。

当然“可以有国”也可以理解为可以治国平天下等,因为修身也好,治国平天下也好,都是让生命回归自由,回归美好,只要不离开生生不息的这个主轴,无论怎样理解都不会错。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国之母”即色身之母,就是气,也就是法身。

可以长久”可以长长久久,不生不死的意思。

老子在第七章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说圣人因放下对色身感受的贪嗔,因而使得法身得到比别人更为圆满的长养,因放下色身感受的执著,因而使得法身它能够长久的存在。

因此到了这个境界,不但色身可以有,而且法身也脱离了六道轮回,开启了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这是对本章的总结,说修身养性应以“啬”,以“重积德”为根本,因为法身是树的根基,色身只是树的枝叶,只有将法身这个根基立得更深一些,固得更牢一些,我们的生命之树才能枝繁叶茂,生根开花。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

  • 看山看水悟人生

    人生如禅,禅悟人生.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第一境界中,人 ...

  • 管子·幼官注

    (黎翔凤等注者考幼官为玄宫之误,颛顼所主,古天子所居,一同后之明堂,治政之所.而幼官图则悬挂于此也.此论甚是牵强.盖幼,音要,义同.<汉书·元帝纪赞>:"穷极幼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九  自然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段话的文字翻译是: 用有为的手段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本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学习张庆祥讲师讲<道德经>第十九章之心得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五  大象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章之心得分享

    第五十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之心得

    第五十一章  尊贵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之心得

    第二十五  混成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之心得

    第五十二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之心得

    第五十三章 大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之心得

    第五十四章 善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