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贵州:晴隆24道拐
人世间是无可逃遁的红尘,似乎只有出行才可以找到自由呼吸的感觉,于是我就日复一日的在希望里寻找桃源。越贪恋,越厌倦,越出走,越深陷。我立在路途的中央,前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远方,后面是把脚印吞得干干净净的长路,只有左右的山水可以忘情。
从妥乐村出来后没有原路返回,而是上了沪昆高速,为的是去晴隆看看那24道拐。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从云南归来路过贵州时曾经走过一趟24道拐,那时候道路太差,一上车摇摇晃晃地就想睡觉,再加上脑壳里没有国军抗战的慨念,所以也不知道这段历史,过这里也就没有注意了。近些年来通过网络才陆陆续续知道一些关于美国支援中国抗战和国军抗战的历史,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播放以后,就有了去晴隆的冲动。
24道拐”在史迪威公路(也称“滇缅公路”)延伸部分的贵州晴隆县境内,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在海拔1799米山上长约4公里,原有的24道拐,每拐仅几十米长。抗战时期,所有从粤、桂、川、湘等地,只要不坐飞机而去昆明的人,都必须经过晴隆县的24道拐。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我们到达县城时已经七点过了。摸黑到一个灯光亮一点的地方,看见有一个酒店,便停车准备住宿。据前台小姐说,她们这个桃源大酒店算是这晴隆城里好的了。估计晴隆这个地方的旅馆业也就和武胜差不多了,比起昨天去的盘县就差远了。
晚饭后随便在酒店附近两条街走了走,感觉这个小城还没有遭到大规模开发,比较喜欢这样土里土气的地方。
随处可见身着布依族服装的人们在街头卖东西。
碰见一对卖宋四盒子粑的女人,同行的影友买了一个品尝,说是很好吃。她说她们只是晚上在这里卖一会儿,一般9点就收摊摊了。
果不其然,我们返回路过这里时,已经看不见这个摊摊了。
这个秤......
母与子
这是共青团的办公地点吗
感觉这里的党政机关办公条件都没有与时俱进
又看见烤鸡蛋了
特色菜炸鸡壳,没吃过
第二天早餐后,去了安南古城。据说晴隆在古时候叫安南,后来因为越南在古代也叫安南,所以就把安南改为晴隆了,感觉这个理由有点牵强附会。
这个安南古城其实就在县城边边上,坐车很快就到了。我们是在停车场出来后从这里进入古城的,所以就没有买门票。这时候古城的雾特别大,感觉在大雾中探寻这一段被迷雾湮没的历史,倒是挺有意思。
走进恢复重建的“安南古城”,在古朴的小屋边穿行,残垣断壁时而出现于眼前,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历史,一段段幽怨浪漫、璀璨辉煌的过往。
在古城的那些建筑物里可以看到很多照片,有反映关于二战时期美国公路工程部队士兵和贵州老百姓友情的,更多的是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的二十四道拐……
当年,为了支援抗战,修筑二十四道拐,晴隆县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每六个青壮年中,就有一个投身抗战保家卫国。
然而,从电视剧《二十四道拐》里我发现在晴隆展开宣传抗日,并积极护桥保路,为保护国际运输大运脉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领导者居然是我英勇的中共地下党员。
这两家的历史真真假假搞球不清楚
逐级登上幽长的青石板铺就的台阶,用手在那些石板堆砌成的石墙上摩挲,眼前有些破旧的古木楼宇,木质陈旧的门橼,仿佛回到曾经的古镇。
从320国道去二十四道拐有6公里左右,我们其实是头一天从妥乐村返回时,先到的二十四道拐。当时已经快6点了,没有在山脚下作过多停留,便沿着二十四道拐盘山而上。
当年的一位国军汽车团老兵回忆说,“24道拐”盘山公路,曾经是驾驶兵的必修课程,驾驶车辆盘旋于山顶,就像行驶在云雾之中。然而,就是这样的穷山恶水,却成为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保障了国内各种战略物资的交通命脉,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目前这段路正在进行大规模维修,道路搞得很烂,但能够通行,想想这路面就和当年日本鬼子的飞机炸烂了的差不多吧。
上山后,一路马不停蹄,终于在六点二十到达了二十四道拐观景台。这二十四道拐也和中国大陆众多景点差不多,被圈起来收费了。想想当年无数晴隆人在这里为了抗战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今却成了一些人谋利的工具。
山顶上是正在建设中的二十四道拐博物馆
其实这些图片网上很多,但今天终于自己也拍到了。
二十四道拐是一个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但它更是一段被迷雾湮没的历史。
相同内容,点击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