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坏习惯导致晚餐后血糖波动,晚餐这样吃血糖才稳定
晚餐就是血糖的压舱石,稳不住,第2天的血糖就波涛汹涌、忽上忽下。稳住了,风平浪静、一片美好!
由于有上班族或退休族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差别,糖尿病患者对待晚餐就截然不同,概括起来有四大不好的晚餐习惯:
经常吃得太丰盛或太清淡;
吃的时间太晚或太早;
经常在外就餐或干脆不吃;
经常周末大吃大喝而平时凑合。
这四种晚餐习惯,最大的问题就是血糖波动。
很多上班族家庭早上时间紧,早餐比较简单。工作一天下班后,就非常重视晚餐,各种大餐特别是肉类是晚餐的主角。
晚餐食用过多肉类食物,如排骨、羊肉、烧鸡、炸鱼、烤肉等,营养确实丰富了,但由于畜类的比例占到三分之二以上,造成饱和脂肪过高,加重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退休的糖友居多,将中午剩菜放入冰箱,晚上就不用再做饭,剩什么吃什么;或者一碗稀饭,配点小菜。虽然热量较低,但容易饥饿、临睡前再次进餐,造成血糖波动。
工作了一天晚餐吃得晚,餐前血糖下降到6mmol/L以下;饥饿又使人摄入过多食物,餐后2小时血糖仍在10mmol/L以上。
另外,餐后降糖药吃得也晚,晚了更不愿意出去运动;这些饮食、运动和药物的不规律造成一天中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值加大(正常餐前与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不要超过4.4mmol/L以上)。
另外一种情况,也是老年糖友居多,吃得太早。晚餐6点之前吃完,9~10点才睡觉,临睡前感到饥饿,如果又吃升血糖的面食,造成血糖忽下忽上波动。
经常在外就餐是另一种导致吃得太丰盛的情形。
另一种情况就是晚餐干脆不吃,一些糖友为了控制血糖和减肥“过午不食”。
这种做法与目前流行的晚餐5:2轻断食有关(一周内5天正常饮食,2天限制饮食不吃晚餐)。健康人通过适度断食或节食,从而降低餐后胰岛素水平,可以提高细胞自噬能力,延缓衰老。
断食时,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反调节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刺激糖原分解及肝脏糖异生,蛋白质、脂肪等非碳水化合物分解以供应人体需要。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上述纠正低血糖的机制在早期尚完整,随着疾病的进展,大多数2型糖友的葡萄糖反调节机制缺陷,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低血糖的时间,特别是糖友伴有心血管疾病时,危害极大。
平时凑合的糖友,周末就成了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不少家庭的晚餐菜肴丰盛,儿女们回家采买,鸡、鸭、鱼、肉、蛋摆满餐桌;上班族周末晚上邀上三五好友“豪饮”,餐桌上又都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丰盛的晚餐使长病程、高龄的糖友餐后严重高血糖。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因为这两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较高,故更易造成血糖波动。
有些糖友,经常晚餐的主食就是一大碗浓稠的粥。而粥熬得越烂,升糖速度就越快。
适合糖友的粥是带皮的整粒短时煮,比如玉米糁粥、黑米粥;比如同样是大米,煮1分钟升糖指数是46%,煮6分钟升糖指数就是87%。
但有些糖友就是喜欢喝黏稠的粥怎么办?可以煮燕麦粥,由于燕麦中含有丰富β-葡聚糖(水溶性纤维),即使只煮2~3分钟,也会大幅度增加β-葡聚糖溶出,变得越来越黏稠,这种黏性就来自于β-葡聚糖。β-葡聚糖含量越高,黏性越大,口感也越滑爽。一杯200毫升的燕麦,只需要15克左右燕麦片,热量才55千卡。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中燕麦位列第五,是唯一上榜的谷类,是理想粥的选择。
另外,燕麦麸皮比燕麦片的热量更低,更是物美价廉的纯天然控糖、减肥食品。
无论在外就餐,还是周末合家团聚,拒绝过油菜等过度加工的食物。
比如“红烧排骨”,排骨是油锅里炸出来的,还有“地三鲜”、烧茄子、干锅、水煮、干煸、香酥之类注重口感的油炸类食品。
另外,加工类肉食品、烧烤类食品这些晚餐中的常客都是公认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建议不要吃。
建议多吃健康食物比如番茄、菠菜、椰菜花等,这些“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中的配上大蒜蒜蓉、清炒,才是既健康又美味。
晚餐过于清淡,除了剩菜剩饭,还有就是“一碗面一顿饭”,这种饮食结构过于单一,蔬菜少,面条多,不仅血糖会升高,而且饿得快。
建议一荤配二三素。无论外出还是在家就餐,搭配比例最理想是一荤配二三素,食材尽量丰富一点。比如做了鱼虾了,肉就可以不做了,多做些蔬菜;有带淀粉的蔬菜就少点主食,比如点了土豆或红薯,米饭就可以减量了。
一般建议晚餐时间为6点半到7点半之间,超过8点后,容易过于饥饿,出现低血糖;一方面容易出现饥饿难忍,造成晚餐吃得过多。
建议为避免血糖波动大,定时吃晚饭。如果忙错过了饭点,要及时加餐,随身带点坚果吃上10粒,或者一盒牛奶,既缓解了强烈的饥饿感,也能避免晚餐过多进餐。
每逢佳节胖三斤,不仅有顿顿大餐,天天聚餐,还有零食、坚果、酒类、水果,吃喝愉快,但血糖、体重飙升烦恼。
建议定时定量不松懈。有一位86岁病史5年的糖友,餐后血糖值一直控制在8以下,他的控糖秘诀就是越是过节越注意,多一口也不吃。
作者:牟利宁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主任护师
本篇文章内容转载改编自糖尿病之友公众号并由《糖尿病之友》杂志授权本平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