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宅的树/王晓娜
我的老家在伏牛山褶皱的一个山洼里,真正的依山傍水。一年春节父亲在大门上贴的春联是“后靠青山龙虎地,前临碧水凤凰池”。这副春联是父亲央求老家的一位老教师写的,即写出了我家的地形特色,也寄托了父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还弟弟都还记得,虽然我们只是各自过着平凡的日子,没有成为父辈期望的人中龙凤。
老家值得记忆的东西有许多:山上蜿蜒的小路留着童年的脚印,溪边青青的水草记着我的笑语,场院里我喂过鸡狗,厨房里我做过三餐……门前的核桃树,你若有记忆,你记得的是我的哪一段时光呢?是淘气的攀上你的枝丫捉迷藏,还是开心地在你的树荫下做游戏,也或许是坐在奶奶膝前听故事,那是童年的我;捧一本书读,或是帮奶奶梳头,也或许跟着婶娘学针线,那是青涩的我。此后的我谋业,成家,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父亲和弟弟又在村里统一规划的建房处盖了新的房屋,我们都无暇去光顾老宅。核桃树一如既往,春华秋实。
听奶奶讲这棵核桃树是爷爷的父亲年轻时栽的。一来可以遮阴,盛夏房里不那么热,房外也有个歇脚的地方;二来树结的果子可以哄哄孩子,哪个小孩谁不馋,何况在过去缺衣少食的年月。同时栽的还有房后的杏树,房子左边的梨树和桃树,右边的葡萄树搭在两棵柿树中间。我想那时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是绿树掩映,白发垂髫怡然自乐。先是绿叶萌芽,鲜花盛开;接着浓荫覆盖,果实青涩;后来果实飘香,愉快采收。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坐享其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只是享受一片绿荫,还可以享受果实。
童年时的腊八节,奶奶煮好了腊八粥,总是让我们给树都舀一口,边舀边说:“某某树吃腊八,明年果实疙瘩瘩。”也许我们的父辈,也曾被他们的奶奶或母亲这样教导着给这些树喂过腊八粥。吃过粥的树是不是来年结得疙瘩瘩,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家族中有一位年长温敦的女性把古老的风俗一代代传承。每年的果子收获后,奶奶总要让树上留几颗看树的,这些果实有时是鸟儿果腹,有时是自然风落,辗转成尘。再好的东西也要留一些给其他生灵,也要有一些归与泥土。摘下的果实总要给亲戚朋友一些,年丰时多点,年歉时少点,年年如此。当然亲朋好友也会分享一些东西给我们。普通的果实也因为彼此分享的温暖多了一份甘甜。
奶奶请人主持父亲和大伯分家另过,把核桃树分给了大伯家,梨树分给父亲家。杏树早在分家之前就枯死了,柿树和葡萄因为需盖厢房有碍施工毁掉了。奶奶说:“你们各自都成家有子,儿大分家,树大分杈,家分了,人心不能分。”家分了,人心不能分成了家训,我们和大伯一家虽然各家吃各家的饭,农忙时节仍是一起收种,大人给孩子买物品也是两家孩子人人有份。
后来梨树也因为有了虫害没有及时治,慢慢枯死了。只有那棵核桃树依然守护在老宅。老宅子的瓦房已经荡然无存,大伯给两个儿子盖的砖混平房孤单地立在老宅那,早没了昔日的荣光。当年这是村里的第一座洋气房,吸引四邻多少羡慕的眼光。如今他们的主人都有了更好更气派的宅院,这里只是他们曾经的过往。
前几年,大伯母每到核桃收获的季节就让人帮着把核桃从树上打下来。晾晒后按我们姊妹个数分装,一家一袋。她把核桃总数数好后,留一些自己送人情,剩下的刚好够我们姊妹几个平均分,不能平均分,就从自己留的那些添。不管是她自己生养的子女,还是我们这些侄儿侄女,都一样多。这让我们很感动。分家不分心,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因为这个核桃果实个大,壳不夹果肉,每年总有些人来讨要当种子育苗自家栽。如今这棵树有多少嫡亲在四里三乡分布,家里人谁也说不清。其实家族也是一棵树,我们就是树上的一棵果,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落脚生根,但我们知道我们来自哪一棵树,并把这血统一辈辈传承下去。
奶奶去世时,因为我们还在老宅居住,就葬在老宅不远处的山脚下。大伯去世后,因为老宅的人都移居别处,就葬在了老宅,后来是大伯母,接着是三叔。父亲说他百年之后,也要回到老宅,并且我的兄弟们也都说守护老宅,把它作为百年之后魂归故土的落脚点。核桃树,谢谢你守护老宅,守护了我们的生,也守护了逝者的死。因为你,老宅多了念想。
作 者 简 介
王晓娜,布衣女子,最爱书墨香。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偶有作品发与南阳日报白河副刊或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