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社会等一等,老人赶一赶?

数字时代,如何保障老年人出行、就医等生活需求?如何减轻老年人面对数字鸿沟的无力感?如何帮助老年人融入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是每个人应该关注和思考的。本期议事厅邀请多位社会学、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时代如何让老年人“跟得上”。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调查周刊

  访谈嘉宾:

  邱泽奇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何 兵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王 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谭津龙  重庆大学法学院讲师

  黄如一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学博士后

  “等一等”用心是好的,客观上难做到

  刘梦妮:数字时代,有人呼吁应该等一等跟不上脚步的老年人。您赞同这种说法吗?

  邱泽奇:赞同也不赞同。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惠及绝大部分人口,实现数字红利的普惠。但部分老年人所面临的困境,不是一个“等”字可以解决的。应该拿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案,比如研发更具包容性的技术产品。

  张耀军:数字时代的发展,不会因为有人跟不上就慢下来。“等一等”用心是好的,但客观上做不到。只能通过社会重视,采取行动帮助老年人,缩小其自身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数字鸿沟。

  王晶: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其实都需要适应数字化带来的改变。如果停下来“等一等”某个群体,整个社会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只能反过来,想想怎么辅助这部分人群,去更好地适应变化,使之不被时代落下。

  谭津龙:从发展的角度看,科技进步不会“等待”,反而有可能“淘汰”老年人。但是,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而言,技术革新应当关爱老年人,“带”上老年人。所以,我赞同数字时代应该等一等老年人的说法。

  黄如一: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人依靠网络购买生活用品,足不出户也能正常生活。但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网络的老年人,生活却受到极大影响。技术进步的结果不该是这样。

  刘梦妮:如果数字时代很难停下来“等”老人,老年人应该做点什么?

  张耀军:老年人能主动学习当然最好了,有一个词叫“积极的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向前走,不被社会抛下。但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老年人学习使用数字产品,确实是挑战。

  王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有可能对他们接触和学习最新技术产生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靠老人自身加强学习,数字鸿沟仍然难以弥合。

  何兵:不能逼老年人学习,有的老人上了年纪,手脚没那么灵活,脑子反应也不快。这不是学不学的问题,是学不了。我们不能强人所难。

  只要想解决,可用的技术方案非常多

  刘梦妮:如何缩小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呢?

  王晶:我们关注数字鸿沟,一是要注意基础设施造成的差异。一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上网设施上就有差异。偏远地区的老人,可能还要面对没有网络的问题。其次是技能问题,也就是个人使用上网设施的能力。

  另外,目前商家更愿意开发年轻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毕竟老年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都弱于年轻人。很多数字化产品,对老人来说没有价值,也用不上,这也是老年人逐渐被排斥在数字时代之外的一大原因。所以要缩小数字鸿沟,需要从上述三方面入手进行改变。

  邱泽奇: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缩小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一是技术本身的迭代和更新。以健康码为例,在技术上其实有多种解决方案。比如乘火车时,可以运用数字身份证技术,将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的健康码信息,通过售票系统转换为数字凭证打印在乘车凭证上。总之,只要想解决,可用的技术方案非常多。

  二是用公共政策来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任何一项技术的迭代,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一些情况下,为了惠及后10%的用户,可能要投入研发总支出的50%。技术普惠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要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恰当回报。

  政府也可以自己制定产品标准,提高产品覆盖面。企业通过满足这些标准,实现产品被更多老年人接受和使用。这两者缺一不可,例如盲道原来并非道路的合规性要求,现在通过政府规定,大城市的主要道路都有盲道了。

  张耀军:向老年人普及数字产品,各个层面都可以大显身手,社区可以进行培训,社团可以举办活动。企业也要生产研发适老产品,并帮助老人学习以适应他们的产品。

  最难克服数字鸿沟的,是偏远乡村的老年人

  刘梦妮:老人在数字时代的困境,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吗?

  邱泽奇:技术进步总是会落下一部分群体,不一定是老龄群体。这是由技术的专用性带来的。任何旨在提高效率的技术,都会排斥一部分人。在数字社会,真正被落下的不是老年人,而是低数字素养的人。无非是在这部分人群中,老年人比例略高而已。

  黄如一:我不认为目前老年人遇到的困难是技术进步造成的,而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在将科技投入社会应用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

  就我自己的专业而言,在进行医疗开发实验设计时,导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关注你的病人,而不要被技术本身所迷惑。”研发者会努力将技术本身推向高精尖,然而将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所关注的不应只是“如何用上最新、最尖端的科技成果”,更应该是“如何将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科技成果,恰当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无论技术本身多么高精尖,漠视甚至放弃那些难以跟上节奏的弱势群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进步。

  张耀军:说到老人在数字时代的困境,最难的,其实是生活在偏远乡村的老年人。他们与数字社会之间的鸿沟最难弥合,改善也相对更慢。

  城市老年人,对数字社会总体适应得还是比较快。城市里基础设施比较全,平时接触数字化场景的机会也比较多,人在环境中,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而在偏远农村地区,有的地方甚至连网络都没有,何谈使用。偏远地区与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时候甚至比代际的数字鸿沟还要大。

  刘梦妮:在别的国家,老人是否面临同样的困境?

  张耀军:实际上,发达国家比如欧美、日本、韩国,也有相似的问题。归纳起来的解决办法,无非是靠家庭、政府导向、社会支持、企业研发适老产品等,基本上都要走这样的路。

  谭津龙:在欧美国家,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困境和我们国家一样,部分国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以美国为例,普通民众所受的教育并不比中国好。相当多的美国老年人,对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有些老年人还拒绝使用智能手机。

  暂时不宜把技术性问题上升到法律层次

  刘梦妮:目前,有的医院只接受网上挂号;部分机场、火车站拒绝没有健康码的人进入;还有一些公园、图书馆,也要提前网上预约才能进入……这些规定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带来不便。我们能否通过立法规避这些现象?

  邱泽奇:我认为暂时不宜把技术性和场景性问题上升到法律层次。解决这些问题,在法律层面确实可以做工作,但最好先运用好技术工具来解决。

  如果一开始就“动用”法律,可能会束缚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创新,反而带来更多问题。

  谭津龙:针对这么细节的事情进行立法也不太容易,但可以把技术进步与老年人权益保障作为政策写进去,然后由各级政府落实、细化,保障不会网上预约、不能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的基本权利。

  张耀军:政府首先要重视这个问题,要向全社会提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与法律框架下的强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医院、机场、火车站等机构,会更加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通过人工窗口、人工辅助等救济方式加以解决。

  何兵:医院、火车站等公共服务机构,有些规则建立在人人都使用智能手机的前提下。这些部门要有服务精神,不能只图自己方便。

  此外,有些机构带有垄断性质,目前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规避这些现象,只能通过决策机制来解决。例如铁道部、卫计委等部门,可以制定规章,要求必须有人工通道、提供人工服务。

  其实,医院网上挂号推行后,号确实好挂一些了,基本上解决了前些年票贩子的问题,现在需要的是要考虑到更多群体的诉求。

  王晶:目前,很多公共场所需要在线预约,或者需要健康码,应该是疫情之下的临时举措。随着疫情好转,这些问题应该也会相应缓解。特殊时期很多服务都是非常态化的,不要急于对这些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下结论,需要看看他们未来打算怎么做。

  张耀军: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线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现在网络诈骗、偷盗很普遍,老人会更担心被盗刷或被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他们对数字产品的尝试和使用。因此在网络安全上,国家需进一步立法,加强管理,保障网络安全。

  要考虑到子女本身无法帮助父母的情况

  刘梦妮: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更多是子女的责任还是社会的责任?

  王晶:跟西方国家不一样,中国养老还是以家庭为主。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使用网络的技能是子女教会的。这是一个反哺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学所说的文化反哺。小时候是父母教孩子做事,老了之后跟子女学习怎么使用先进技术。

  有些老年人学不会智能手机,怎么办呢?他可以向子女反映诉求,比如需要打车、叫外卖、在线预约挂号等。老年人自己完成不了,子女可以帮他们完成,这就是代理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张耀军:子女和社会都有责任。父母为培育子女付出了时间精力,子女应该主动耐心地去帮助父母,让他们融入数字化社会。这样他们的生活更方便,整个人也更自信,交往面也会更广。

  社会也是有责任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孩子的家庭,政府更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与温暖。

  谭津龙:子女对老人融入数字化生活肯定有责任,但也必须考虑几点:第一,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不同城市的;第二,子女先于父母过世的;第三,子女因为经济或其他方面能力欠缺等原因,没办法帮助父母的。这些情况下,子女的作用远不能代替社会和政府。

  刘梦妮:社会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帮助老人?

  谭津龙:对于集体学习有困难的老人,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一对一帮助他们。这可以是义工、志愿者,还可以是政府补贴的商业模式。其实,在老年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也有很大的商机。比如,可不可以在社区做一台便携设备,只要社区里的老年人拿出一张身份证,就能检测到他近期有没有去过疫情严重的地方,能否为他提供专门的健康码,或者预约某个医院的号、某个银行的取款业务等等。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这些都不是问题,所需要的仅仅是商机和消费需求。

  推出产品服务时,应该考虑老人的接受程度

  刘梦妮:政府在信息化和数字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如何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张耀军:能够未雨绸缪是最好的。政府部门每推出一项在线服务产品,特别是老年人会用到的,都应该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如果老年人学习、使用、掌握这种产品的难度很大,就证明服务产品本身还有创新空间。

  邱泽奇:除了之前提到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公共政策解决方案,政府在公共服务的实施中,也有很多契机为低数字素养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

  最近,无锡市在车站提供专门通道的举措,便收获了社会赞誉。在很多具体场景,政府都可以进行类似的服务创新和治理创新,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何兵:政府的数字化建设,确实方便了很多人,很多事情在网上就可以办了。但也需要考虑到那些不会上网的人,这其实并不麻烦,继续为这部分人提供人力帮助即可。

  谭津龙:政府在信息化和数字政务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必需,换句话说,要考虑老年人的生存权,这是一项基本权利。今天老年人遇到的困难,也会是明天我们这代人可能面临的问题。

  刘梦妮: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代际数字鸿沟有希望缩小吗?

  谭津龙:如果技术革新的速度,超过老年人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数字鸿沟还会持续扩大。从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代际数字鸿沟只会扩大,不会缩小。

  即便全社会共同努力,不管是培训,还是专门研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也只能说是让老年人能够适应数字社会。但这些行为,从本质上讲,不是在缩小代际数字鸿沟。

  张耀军:我认为可以缩小。一方面人有主观能动性,大部分老年人,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帮助,再加上社交和生活的需要,还是能慢慢掌握一些数字产品的。而一旦学会一些基本功能,比如使用微信,老人会更有信心,这会激发他们学习更多的功能。

  另一方面,数字产品也会慢慢走向人性化、简单化、便利化,逐渐适合老年人操作。两方面共同努力,能慢慢缩小鸿沟。

  王晶:正在变老的老年人本身,从四十年代出生的到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数字能力是逐渐变强的,数字鸿沟在整个过程中,肯定会越来越小。

  邱泽奇:对数字社会的适应,年龄的确是一个因素,但藏在年龄这个表面因素下的,是数字素养。老年人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跟年轻人这些数字原住民相比,他们的表现不会有大的不同。因此,代际数字鸿沟还是有希望缩小的。

(0)

相关推荐

  • 北京市老龄办:帮助老年朋友迈过数字鸿沟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应用快速崛起,我们的衣.食.住.行,被一部方寸大小的智能手机便捷.高效安排.而因为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让老年人扫码难.就医难.购物难.办事难--帮助老年人迈过&quo ...

  • 跨越数字鸿沟的老年人

    安徽智能手机公益课堂老师黄镇在讲课.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63岁的合肥人刘绍敏不会用智能手机,他随身携带的是一款带按键的老人机,口袋里总装着现金. 有一回,他的皮夹不知是被偷了,还是丢了,这让刘绍敏备 ...

  • 老龄化不可挡,金融是否做好准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

  • 智慧助老,让老人接轨“数字化生活”

    今年10月是我国第11个"敬老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主题为"弘扬养老孝老敬老传统,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的2020年全国"敬老月" ...

  • 【2021高考.作文预测(20)】科技时代,以人为本,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网络便利?

    科技时代 以人为本 (徽州古城夜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天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qu ...

  • 陈根:老年群体,正在成为数字难民

    文/陈根 一条"老人被拒收现金"的热搜,再一次,让现实中老年群体的困境暴露在大众面前.诸如此类的新闻层出不穷,从"老人出门不知道怎么使用健康码"到"老 ...

  • 面试热点老年人的数字鸿沟

    [背景事件] 数字鸿沟指由不同性别.年龄.收入.阶层的人在接近.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机会与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不平等进一步扩大的状况,过去30年,数字鸿沟现象日益凸显.其中,代际差异是数字鸿沟的重要表现形式, ...

  • 当人口老龄化遇上信息化智能化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北省广水市一位老人为激活社保卡,在银行柜机前进行人脸识别.相关视频截图显示,老人双膝弯曲被家人抱着,双手撑在机器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报道网络购物.网上预约挂号.手机移 ...

  • 数字时代的老年人

    2021年4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主办的"互联网与养老: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 ...

  • 2020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期中作文审题构思详解

    原题如下: 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便捷归根结底是基于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熟练使用,如: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这一切智能服务,让生活节奏越来越 ...

  • 卖菜的钱转进孩子微信 不会使用健康码……银发族VS数字鸿沟,我们能做什么

    街头卖菜的老人 □策划融媒体编辑中心杜一格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宁田甜文图 在郑州街头,你是否留意过寒风中摆地摊.沿街叫卖蔬菜.粽子和烤红薯的老人? 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收款 ,能出示的二维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