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北京老照片,第7张让北京人流连忘返!
本期推送无音频!
60多年前的北京到底什么样?就让信奉眼见为实的我,从上海到北京,刚下火车说起——
出了火车站,坐上黄包车我便东张西望,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一片低矮、破旧的房屋,人们穿着老棉袄、老棉裤,见面第一句话是:“吃了吗~您呐?”显得那么亲切、有礼貌。有一点:北京人说话的声调有些大。
长安街上,汽车比上海少多了,骑自行车的更少。可以说,那时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可是好大显示!马路上没有快慢道,也没有人行横道。
上图,交通岗往右50米,是史家胡同,胡同里有一座苏式的筒子楼(有暖气),我就住在这里。楼里的门锁与窗户插销都是铜的,上面还有俄文字母,这是国家投资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宿舍。到北京不久就是春节,期间去了厂甸庙会。记得:回家路过东单我走不动时,老爹看后回身买了个风车,我呢?高举着它第一个跑到了家,呵呵!
手机看时,可点击画面放大,能看到人们都穿着新衣服。到家后,老爹给我一个任务:两周内学会自行车,说是要带我到北京最好玩的地方逛逛。家里有辆德国18型小车,是诱惑我来北京许诺的头条,嘿嘿…后来才知:是在旧货摊上买的。
我骑着车跟在老爹后面,用了好长时间,才到天桥。这里比上海的“大世界”大多了,也热闹多了!别看这儿都是土地,人们穿的也很土,搭的又是一个个土布棚子,但一定让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这是我去北京南边最远的两个地方,回过头再说说我家附近。出史家胡同西口,往南是通往东单的米市大街,在这条大街上有两座影院和一个体校、一个菜市场,有人会问:你那么小,去菜市场干什么?呵呵,如家里缺个酱豆腐什么的?我不是有车嘛!
最初的东单菜市场,在南边只有东西两个弧形门。六十年代初,东单食品厂(早点部)把原来的房子给了菜市场,自己在前面新盖了一个大棚,比原来的大了许多。
这个东门就是原来东单食品厂。
从东单往西4公里是西单菜市场,是我六十年代初去的地方,因有些稀罕物在东单菜市场买不到。
从我们胡同往北是东四,那里有个隆福寺。是我常玩的地方,
说它好玩儿,不仅那里有一个大的商场,还有蟾宫、明星、东四工人文化宫、等3座影院。哦!还有中国书店、小吃店、澡堂子,理发店、旅店等,应有尽有。
东四人民市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蟾宫电影院、明星电影院,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有了,虽说找不到它们那时的照片,可下面这张蟾宫电影院的优待证,您见过吗?
蟾宫影院的《长期电影優待证》,红戳的字是“中共中央華北局--文化娱樂委员會--機關”,持此证购票,一律按六扣八口优待,期限1952年—1958年。
我家离王府井很近,每次都是从金鱼胡同穿过,出了西口就到了东安市场、八面槽,也就到了王府井北口。
这是在金鱼胡同西口,往我来的方向拍摄的,这应该是清末民初,因人们还留着长辫子,有100年的历史。这些房屋的格局,包括:这两层楼和右边的尖尖塔楼,不仅在1957年我见过,而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没有变。
这张是在八面槽,往西南拍摄的,此塑像身后就是王府井大街,右边是东华门大街,左边是金鱼胡同。
上图:走过来穿深色裙与花裙的两位女子,又站在柜台左边。
王府井北大街“救世军礼堂”——
这有个3层塔的楼群,是1922年兴建的基督教救世军在华组织的核心所在地,是召开在京军官联合大会和其中央本部军官管理机构的场所,左边大门是礼堂。
解放后,改为东城区少年厅。1963年学校活动时,在舞蹈“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我贴着小胡子、戴着新疆帽,翩翩起舞,还扮演库尔班大叔呢!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只剩下面那两层,去年进行了外墙加固,现已面目全非。此楼左边是首都剧场,右边远处的灰楼是老全国文联,都是我小时常去玩的地方。下面,再说出史家胡同东口,就是南小街——
1957年,那时的南小街南口 能看到远处的北京站。现在已拓宽,见下图。
您要问我:出朝阳门干什么?嘻嘻…去窑坑游泳!咱先说朝阳门。
朝外门是连接北京与南方各省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它是离大运河北端重要的码头——通州码头最近的一个城门。朝阳门有500年历史,从照片看:楼中间已有裂缝,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花钱拆了重建?据说当时有些争议,拿现在的财力、物力去论无任何意义。要说去窑坑游泳,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知道什么是:窑坑?那是早年烧砖挖的坑,已有上百年挖坑不止的历史。
1958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一年内在北京建了“10大建筑”,工人体育场游泳就是其中之一。
自有了“工体游泳场”,一年四季我都到这里玩。它的右侧是室内深水比赛池,1960年我考取深水证后,冬季游泳就有了地方。民族饭店、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华侨饭店、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
最后,说一个地方没有拆的,至今还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它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请往下看——
1956年1月1日彭真市长和市政府的关怀下,北京市少年宫成立。
在我四年级时,参加了少年宫的围棋组与戏剧组,现在只留下戏剧组这张珍贵的剧照。呵呵,应该说:我也有过“芳华”!不过,它来得早,走的也忒快了!
作者:屏风九叠 转载于“四九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