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来看看王阳明是如何解释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买了两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和《传习录》,这两天在看传习录,对“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传习录》是辑录王阳明与其门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集中体现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传习录》的重要主题之一,另外还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过原文来看王阳明本人是如何解释知行合一的。

知行合一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徐爱说:现如今许多人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却做不到孝顺、友爱,这样看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徐爱,王阳明的妹婿,也是王阳明的第一个学生)

对此,王阳明说到:“《大学》里面给出个真知,真行的例子,‘就像喜欢美色,就像讨厌恶臭’,见到美色属于知,去喜欢就是行,只要看到美色便自然而然喜欢上了,不是见到美色起了个念头再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去讨厌便是行,一闻到恶臭便自然而然地讨厌上,并不是闻到恶臭起了个念头再去讨厌。如果说一个人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已经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样才可以说他是知道,而不是口头说说知道;又比如说知道痛,就必然已经痛了才知道痛,说知道冷,就一定是已经冷了才能说是知道;知道饿,就一定是已经饿了才知道,诸上所述,知和行如何分开呢?”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作两件事,也只是要世人明白,一方面去做知的功夫,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能有着落之处。

对此,王阳明说到:“你这样理解反而是背离了古人的意思,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说到知,行就已经包含在里面,说到行,知也包在里面。古人之所以将知和行分开,是因为世上有两类人:一类人是懵懵懂懂,任意而为,完全不加思考,所以推出知的概念;另一类人是整天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全屏主观臆测,所以提出行的概念。这是古人不得已而提出补偏救弊之说。”

先生曰: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王阳明继续说道:“现如今的人却将知与行分作两边,认为必然是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如今我讲习若只是讨论知的功夫,等知道真切之后才去行,必然会导致一无所成,也终身无所知。”

“知”的概念

上面说到见到美色,恶臭属于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包含了知和行,对此,你是否对王阳明的“知”的概念感到模糊,下面是王阳明对“知”的解释: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王阳明说:“是的,身体的主宰便是心,心的发挥便是意,意的本体便是知,意所作用的对象便是物。比如意念作用于侍奉双亲,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件事物;意念作用于辅助君主,那么辅助君主便是一事物;意念作用于所看到,所听到,所说的,所行动的,那么所看到,所听到,所说的,所行动的便是一事物”

所以知是意念的本体。

王阳明所认为的知和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下一篇文章分享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的不同。

(0)

相关推荐

  • []《卷上·徐爱录》什么是知行本体?

    各位朋友好!我们接着读<传习录·上卷>的一段,还是徐爱录的,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这一段等于说是交代了下面这段的基本背景. 徐爱自己说没有领会 ...

  • 关于“良能”与“技能”的认识和思考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编者:韩氏意拳是本文作者韩竞辰先生所创,已脱离了传统意拳,自成一个独立的理法体系.韩竞辰为王芗斋先生得意弟子韩樵之子.韩氏意拳,其根在王芗斋先 ...

  • |诚意:你还在欺骗自己吗?

    "诚意"这个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能听到别人说,待人要有诚意,要真诚实意.当我们觉得别人在撒谎,虚头八脑时,就会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诚意 .再别如,某 ...

  • |知行难合一:看到小孩在井边,是否要求助

    王阳明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只要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善德,讨厌恶臭那样讨厌恶行,便是圣人了." 有弟子初次听到这句话时,问,为何说能做到这点就是圣人了? 王阳明回答,能做到这点就是知行 ...

  • 《传习录》:王阳明凭什么又火了一把?(16)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 ...

  • 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合一》

    浩瀚五千年,在岁月的探索和求知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的中华文化,留下无数的文化瑰宝,浩繁如烟的儒家盛典,多如繁星的古代铜器,叹为观止的陶瓷. 不过对于平常人来说,接触的最多的还是俗语,作为以农 ...

  • 国学经典|王阳明《传习录》全文及钱穆解读

    转载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阳明心学不仅是身心灵修行的法宝,还是治疗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钱穆列出读<传习录>七点大纲: (1 ...

  • 说文解字:王阳明《传习录》,源自《论语》和《易经》智慧

    众所周知,心学大师王阳明有一本著作,命名为<传习录>. 关于<传习录>书名的由来,一个公论是来自<论语>曾子的一句话: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 ...

  • 古书籍分享:「传习录」明代大儒王守仁(王阳明)的哲学著作

    王守仁(1472 年 10 月 31 日-1529 年 1 月 9 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 ...

  • 王阳明传习录学习1

    一.原文 问有所忿懥一条.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 ...

  • 王阳明《传习录》三十句名言,蕴含心学至上智慧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 ...

  •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八句,道破心学本质!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一.不贵于无过,而贵 ...

  •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16句,无障碍秒懂心学第一奇书!

    众所周知,王阳明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