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拔火罐讨论版
一、定义: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气、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穴)位,发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常用外治法。
拔罐工具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竹罐、玻璃罐、陶土罐等等。近代发展新型的抽气罐,多为塑料材质,因操作简便,现也为人们所常用。竹罐和陶土罐因不透明,拔罐过程中无法观察罐内情况,故也很少使用。玻璃罐及塑料罐因此更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拔罐的主流工具。
1、火罐:利用物体燃烧罐中气体使其膨胀排出,形成负压。(最常用的方法)
2、水罐:利用水蒸气的热力排出罐中气体,与火罐原理相似。
3、抽气罐:直接抽出罐中气体,使形成负压。
留罐:罐体拔吸后留置一定时间再取出。留罐是最常用的方法。
闪罐:罐体拔吸后立即取下,反复多次拔吸。多用于麻木不仁等虚证或面部的拔罐。
走罐:罐体拔吸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多用于疏通经络、行气止痛之用。
①温通经络:因临床上多采用火罐,故通过火力直接温通施术部位之经络,多用于治疗经络寒凝不通引起的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
②行气活血:因拔罐可通过使局部充血或者形成瘀血,调动机体其它部位气血的运行进行修复,故有行气活血之功。多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
③祛湿逐寒:拔罐能直接拔吸出人体内的寒湿之邪。
除此之外,火罐常结合其它疗法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到增效之功。例如:结合放血疗法可增强其活血之功,也用于促进外科疮疡排脓;结合针刺可增强针刺的疗效。
拔罐后皮肤会出现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罐斑”。根据“罐斑”的不同表现,可以对病人的身体情况作一个初步评判。
1、若皮肤表面出现淡红色,触之微痛,多表现患者身体状况尚可。
2、若皮肤表面出现水泡、水肿或者罐内壁水珠较多,多表明患者体内寒湿较重。
3、若起罐后皮肤表面呈深红、紫黑的罐斑或丹痧,触之微痛,兼身体发热者,多表明有热毒证。
4、若起罐后只出现紫红或紫黑色罐斑,无丹痧和发热现象,多提示患者有瘀血。
5、若起罐后皮肤表面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提示患者有虚寒证。
6、若起罐后皮肤表面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示患者风证。
1、大饥、大渴、大醉、过度劳累的患者不适宜立刻行拔罐疗法。
2、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1、拔罐过程中出现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等,都属于正常现象。若胀痛明显,或灼热难受时,可放出少许气体,减少吸力。
2、拔罐时间多为5~15分钟,视病人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
3、拔罐的力度以病人能承受为度,过大则增加痛苦,过小则减少疗效。
4、要注意保暖,避免拔罐过程中受风寒。
5、糖尿病病人应缩短拔罐时间,密切观察,避免起水泡。
6、拔罐后2小时内应避风寒,不吃生冷冰冻食物及水果,不能冲凉。
1、起水泡:小的水泡可以不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大的水泡应该从下端挑破,放出液体,做好消毒。
2、晕罐:立即取出火罐,令患者平卧,注意保暖,服温开水或蜂蜜水待患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