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石章才的随笔《玩具》

玩具 

孙子上幼儿园小班时,学校组织一次幼儿启智活动。为了让入学不久的孩子们无拘无束,学校要求家长陪同,我方有机会重返童心,陪同孙子出席这次幼儿活动。
活动很简单,主要内容是三个老师带着全班21个孩子去超市玩具柜免费自选玩具。由于有家长陪同,孩子们也不打不闹,更没有哭爹喊娘的。来到超市开辟的上百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家长们站在圈外,老师在圈内先是领着孩子们玩耍。孩子们有的滑滑板,有的荡秋千,胆大的孩子跳进旱泳池(在一个十几平方、不到半米深的充气塑胶池里放着大半池网球大小的塑料球),卧在塑料球上卟哧卟哧地学游泳。玩累了,老师带孩子们来到玩具区,让孩子们自选一种玩具,并规定:一是每个孩子必须选一件也只能选一件自己钟爱的玩具;二是只能自己选,要求家长给予配合,不能参谋或授意。高兴极了的孩子们冲进玩具区,不一会,每个孩子拿着一件玩具出来,并按要求排好队,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着选中的玩具在炫耀、在叫喊。我细细一看,发现一个并不奇怪但十分有趣的现象。男孩子清一色选的是枪、剑、汽车、挖掘机、恐龙、超人和蜘蛛侠一类,女孩子选的都是毛绒娃娃、芭比娃娃、绒毛兔一类。尚无性别概念的孩子们,在没有外部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因性别差异而一边倒的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一定是X、Y染色体在起作用。
现代的孩子,哪一个没有几十种玩具?而且各个年龄段有适合本段年龄玩的,有的人家专门辟出一至两间房子让孩子堆放玩具。孩子上小学高年级了,扔下的玩具堆积如山,弃之可惜,就送给亲戚朋友的孩子,或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和孙辈们比,我们儿时的玩具显得粗糙、单调、寒碜,但那时的我们一样快乐。不象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个体在玩,即使在广场上有玩伴,也是在爷爷奶奶的监护下“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我们多是任凭玩的天性,群体的追逐嘻戏。
儿时的我们,一个湾里,上下年龄的总有十来个玩伴。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是步枪和打仗的游戏。玉米、高梁收获后,用长短不一的秸杆绑扎成长枪,再用山上的藤蔓编成背枪的皮带;苎麻收获时竖在地里的白色麻骨也是做枪的好材料;不同季节的农作物秸杆为孩子们做枪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小伙伴们一人背一支桔杆枪,有模有样的“一二一”齐步走,煞是威风,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有时分成敌我两伙,用“枪”瞄准对方,相互对着叫喊:“冲啊”、“杀啊”,攻占山头,占领阵地。对于男孩子,最奢侈的玩具是滚铁环和抽“缽螺”(砣磥)。滚铁环用的钩子很容易做,但铁环必须是打铁铺打的用于箍桶的铁箍。记得一个玩伴为了获取铁环,躲着他父母把家中水桶的箍拆了下来,他母亲去挑水时,刚挑起来,少一套箍的这个水桶炸开了,一桶水一下子漏掉了,另一头连桶带水全掉到井台石板上,桶也摔得七零八落的。为此,他还挨了一顿打。事后他十分珍惜这副铁环,很自豪的说:一顿打换来一副铁环,值得。“缽螺”是用手工削成的。取五寸围大小、五寸长左右干透了的结实木材,剥去干皮,用刀将一头削成尖状,另一头留两寸长短的圆柱形。为了耐磨,在尖头处钉一颗钉子,钉头朝外,接触地面。“缽螺”很不容易制作,过去没有木工车床,手工削制很难保证“缽螺”的同心度。做好后用一根一米左右长的鞭子缠绕在圆柱上,左手扶着“缽螺”,右手捏着鞭杆用力向右边一拉,“缽螺”就在地面开始旋转,为了防止“缽螺”停转倒了,就必须用鞭子不停的抽打它,在同方向外力的作用下,“缽螺”就不停的旋转。有的还涂上油漆,朝上的圆形平面画上不同颜色的花纹,高速旋转起来,煞是好看。我们当地之所以把“砣磥”叫成“缽螺”,我想可能是它很象农家的一种餐具、土陶制成的“缽”,只是下部“缽”是平的,它是尖的。
女孩子最喜欢玩的是抓石子、跳房子、踢毽子、跳绳。抓石子是找五、六十粒蚕豆大小的石子,在稻场的一角,三五个女孩蹲着围成一圈,通过石头剪子布(我们农村土话叫“习抖”)决定先后。开始时将一把石子一次性抛起来,让它自然散开落地,然后就向空中垂直抛一粒石子,当这粒石子在空中还未落地时,就用手抓地上散乱的石子,随即要接住落下来的这粒,如果接住了就继续第二轮。如果未接住,石子落地了,手中不管抓到多少石子都不算数,由下一个抓。一圈下来,谁抓的石子多谁就是赢家。由于“抓子”的石子极易取得,又是集体游戏,适应性广,竞争性强,所以在当年普及率很高,一个女孩如果不会“抓子”,会被人瞧不起。可不要小看这个“抓子”游戏,要想当赢家,就必须眼疾手快,反应超群,有的女孩子为了当赢家,甚至将手抓(磨)出血来了。不知道是卫生习惯使然还是其他原因,“抓子”游戏没有传承下来。跳房子倒是有所传承,所谓跳房子,就是在平地划一栋五、六层楼的房子的剖面图,一至三层和第五层每层一间房,第四、六层两间。玩法是单脚从第一层依次跳到第三层,到第四层两脚分开同时落在每间房子中间,再单脚跳进第五层、双脚跳进第六层,再转身同样跳法跳回第一层,人不倒、脚不踩线者赢。传承较好的是跳绳和踢毽子,因为这两项活动在场地受限的情况下是很好锻炼身体项目。现在的跳绳用的绳子有各种花色,手柄不动绳子可以旋转,不会发生绳子缠绕的现象。过去最好的绳子是女孩子去麻地捡剥麻边(遗弃不要了的短小苎麻),晒干后请哥哥们帮忙搓成指头粗细、三四尺长的麻绳。跳绳时两手的绳子头要跟着转动,不然就会缠绕成死疙瘩甚至拌倒人。最享受的是扎毽子,过去的毽子是用铜钱和雄鸡的颈项彩毛扎的,而鸡毛平时是无法获得的,只有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每家每户过年宰杀鸡鸭时,借这个机会拨取鸡毛,有鸡毛拨就意味着要过年了,有鸡腿吃了。鸡毛准备好后,再用布条均匀缠住铜钱四周,再将布条(有的加用铁丝)穿过钱眼包住鸡毛根部,最后用线缠紧扎实,一副色彩斑斓的毽子就扎成功了。女孩如有一副毽子,都视为珍爱的玩具,只有当好友闺蜜在一起或过年时才拿出来踢。
还有很多……。忘不了儿时在萝卜、红薯成熟时,拨出一个插上四根竹杄或木棒,插上两片小树叶,再刻上嘴和眼,就是一只活生生的小肥猪;忘不了蚕豆成熟时,取一粒新鲜蚕豆,整齐的剥掉(发芽端)一半皮,做成一个可恶的德国纳粹(胚芽是鹰钩鼻,留下一半皮是钢盔帽子);忘不了将桃子核洗净晾干,雕刻成花篮,吊在胸前;忘不了将不同花色的碎片布料塞进枫球的六角孔内,做成饰品;忘不了做弹弓把手指头锤出了血也不罢休的执着;忘不了儿时的任性、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
玩具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小小玩具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和憧憬,同时,孩童玩具的变化,也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现代文明必然代替历史文明,但是,几个、十几个玩伴凑到一起“打仗”、“抓石子”的情景恐怕是无法追寻了。
2021.9.12.

石章才  男  伴随着解放军渡江的舟楫声和隆隆炮声出生于阳新白沙。当过农民、干部,最终与矿山采选结下不解之缘,退休后仍供职于民营矿山至古稀之年。一生虽不成器,但酷爱阅读、写作,拙作在当地文学刋物偶有发表。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