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悟性论》原文与白话(上)
达摩祖师《悟性论》原文与白话(上)
国粹集锦
为身心解放修行人士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的订阅号。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经典,分享健康养生知识。
达摩祖师《悟性论》原文与白话(上)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道」,是以「寂灭」为本体。修行,是以「离相」为宗旨。所以佛经说:「寂灭就是解脱,因为离灭了种种的现象。」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
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悟。人有觉悟的心,修行得到真理解脱,所以称为佛。佛经说:「离灭一切诸相,就叫做佛。」知道即使「有相」也是无相之相,这个不可以眼见,只可以用大智慧知道。如果知道这个法门的人,生一念信心,此人就是发大乘心超越三界。三界就是贪嗔痴。转贪嗔痴为戒定慧,就叫做超三界。但是贪嗔痴也没有实体性,这个是将就众生的方便说法而已。如果能够返照自心,可以清楚明了见到,贪嗔痴本体就是佛性本体,在贪嗔痴本体之外没有其他佛性本体。佛经说:「诸佛由本体而来,常常身处于贪嗔痴中,在种种善法中成长滋养,而成就为世尊。」三毒,就是贪嗔痴。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所谓的大乘、最上乘,都是菩萨修行下手之处。外在度化利他无所不做,但是内心不生任何度化利他想法,终日行大乘法但是完全不生大乘念,这个就是佛乘。佛经说:「无乘就是佛乘」。如果有人知道六根不是实际存在,五蕴也只是假名,在全身上下寻找,找不到固定存在之处,可以知道此人理解佛陀的教导。佛经说:「五蕴所在之处就是禅院,向内观照心开意解就是大乘门。」不是解释得很明白吗?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为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禅定力。
不执着住于一切法,才叫做「禅定」。如果了解这句话的人,行住坐卧都是处于禅定。知道内心空寂,叫做「见佛」。为什么呢?十方诸佛都是因为无心,没有心念存在,称为见佛。不吝惜割舍肉身,叫做「大布施」。超越动静的禅定,叫做「大坐禅」。为什么呢?众生凡夫习惯动心,小乘修行习惯静定,超越凡夫和小乘的坐禅,叫做大坐禅。如果有这个体会的人,种种诸相不用求而自然解离,一切诸病不用治而自然痊愈,这个都是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盘」;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盘」;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用心向外求法的人是「迷」,不是心外求法的人是「悟」。不执着文字,叫做「解脱」;不被六尘染污,叫做「护法」;出离生死,叫做「出家」;脱离轮回,叫做「得道」;不生妄想,叫做「涅盘」;不处无明,叫做「大智慧」;没有烦恼,叫做「般涅盘」;处事无念,叫做「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为什么呢?因为凡夫阶位一向在此岸。如果是觉醒最上乘的人,心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所以能够超越此岸和彼岸。如果对彼岸和此岸有分别,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盘,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盘,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盘,为涅盘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烦恼时叫做「众生」,开悟时叫做「菩提」,这二者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差别只是隔着迷悟而已。迷失时认为有世间可以出脱,觉悟时知道没有世间可以出脱。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书说:「平等法,凡夫无法入门,圣人无法做到。」平等法,只有大菩萨和诸佛如来做得到。如果见到生异于死,动异于静,都是叫做不平等。没见到烦恼异于涅盘,叫做平等。为什么呢?烦恼与涅盘,同样都是性空。小乘人修行一昧要断烦恼,一昧要入涅盘,反而被涅盘所困扰。菩萨知道烦恼性空,近空不离空,所以常在涅盘。
涅盘者,涅而不生,盘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盘。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诸佛入涅盘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涅盘指的是,有染着但是心不增生,有灭化但是心没减少,超脱生死现象,超脱涅盘境界。心无来去,就是入涅盘,故知涅盘就是空心。诸佛入涅盘,就是处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就是处在无烦恼处。空闲时的心所,就是没有贪嗔痴念头。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所以知道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谈到「一心」,好像真的有一个心像是破瓦石竹木等等无情的东西。如果知道「心」是假名,没有实体,就知道自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为什么呢?凡夫一向生心念,叫做「有」;小乘人一向灭心念,叫做「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念,未曾灭心念,叫做「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就称为「中道」。所以知道持有心念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念学法,则心法俱悟。迷失的人,迷失于不悟或求悟;觉悟的人,醒悟于知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就超越迷悟。没有迷没有悟,才叫做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色相自己不会彰显自己,是由自心产生作用分别才突显出色相;自心本来寂静不动,是由于染着色相所以起了作用。所以知道自心和色相,都有生灭。'有'是相对于无才显现出有,'无'是相对于有才显现出无,有无不是对立概念,称为真见。具备真见的人,无所不见,也无所见,见满十方,也未曾有见。为什么呢?因为无所见,见相但心无见,眼见但心非见。凡夫所见,皆是妄想。寂灭无见,才叫做真见。自心和外境相对时,中间过程发生了见。如果内不起心动念,则外就不生境,内心外境都清净,就称为真见。有这样的理解时,就称为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底下这段,意境很高,其实不翻译比较好,会意是关键,推翻意识形态是方法)
不见一切法,就叫做「得道」;不解一切法,就叫做「解法」。为什么呢?不管见和不见,都是见无所得;解和不解,都是解无所得。没有己见之见,才叫做「真见」;没有己解之解,就称为「大解」。「正见」,不是只有对可见的见解,也要包含不见的见解。「真解」,不是只有理解可解的部分,也要包含对不理解的理解。如果自认有所解,就是「不解」;无所解,才是称为「正解」;理解和不理解,都不是真正的解。经书说:「不放下智慧叫做愚痴。」心若空寂,解与不解都是真;心若妄有,解与不解都是假。若真解时,是法跟随人;若不解时,是人追逐法。若法跟随人,则不正确的法也成正法;若人追逐法,则正法也成非法。若人追逐法,则所有法都是妄有;若法跟随人,则法法皆真。所以圣人不将心求法,也不将法求心,也不将心求心,也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所以常在定境。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知道一切法各各不相属,叫做得道人。知道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迷惑时有罪,觉醒时无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性本空。迷惑时无罪见到罪,觉醒时虽然近罪而实无有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无处所。经书说:「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为什么呢?罪因疑惑而生。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惑时,六识五阴都是烦恼生死法;悟道时,六识五阴都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向外求道,为什么呢?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修道」的人,身灭道成,好像用锐器修剪让树重生。这个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是要随着念念无常而修行;不厌生死,也不爱生死;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眼睛见色时不被色所染,耳朵听声音时不被声音所染,这些都是解脱。眼睛不染着色相,眼睛是禅门;耳朵不染着声音,耳朵是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的解脱。善于观察色相的人,色相不影响内心,内心不生色相,则色相和内心都清净。
待续…
以上,仅以此功德回向见闻者,早日破迷开悟、身心解放,现世如意,诸事顺遂,福慧双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