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10)
转:家长百事答
扒皮醒思录(九十一)
对错,大于好坏;真妄,大于利害。话虽简单,却是人格的分水岭。
人在恐惧和痛苦里永远无法真正努力,只有在希望和喜悦里才能一日千里。这就是正面教育和负面教育最核心的差异。
其实心理学没什么奥秘,将心比心而已。同样是将心比心,为什么有的人却做不好呢?因为不能舍弃自己。
“斗”是劣习,最容易,所以斗是弱者的拿手好戏,哪个弱者不是鸡头白脸呢?“和”是智慧,最难学,所以和是强者的镇山之宝,哪个强者不是温和含笑呢?
就像人买了不喜欢的衣服也不会穿一样,对人而言,肯定的选择是选择,否定的选择等于没选。所以,不必纠结不认同的答案怎么选,只需琢磨认同的目标该怎么干。
何为世界?无数人的视角就是世界;何为“我”?一个人的视角就是“我”;何为成功?拥有更多人的视角和感受,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就是我们所谓的成功。所以说:矫情的人都难成功,因为矫情的人的那个“我”太大了。
人要求平安,但一定不要求顺利。只有磨难才能让人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人生才有意义。顺利只是让人幼稚的麻醉剂,能在平安的前提下历经磨难才是一辈子的福气。
人的不真实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幻想而高估自己,一个是因为被否定而低估自己。就危害而言,后者更巨。高估自己最大的坏处就是失败,但仍有机会站起;而低估自己则彻底关上了努力的门,心安理得的成为了无能的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去推翻否定。同样是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凭什么别人贴个标签我们就照做?没有人有那个资格和权力,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价值的物价局。
边缘化其实是个可怕的趋势,可怕在于它让人迷乱和自欺,进而失去立足地。越来越多的人,貌似什么都知道,貌似什么都参与,其实什么都不深入,没有目标、没有直觉,没有连续的认同,没有坚持的机制,只是漂浮在很多碎片信息的边缘里。就像行星的环,最后随着信息变化而变化,荒废了自己。边缘化其实是机会主义的结果,是向外求的必然轨迹。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向内求,找自己,潜入自己长板的核心里。
人就两类:一类是真实了,以让自己收获智慧为前提,把任何事都当成习题,踏实努力;另一类是不真实,幻想出来一个自己,然后以维护那个假自己为目的,把任何事都当成塑造假自己的机会,表演、入戏。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遇到事必须摔东西,遇到烦必须摔门离去,遇到顶撞必须歇斯底里……是真的到了不这样控制不住的程度?不不,其实可以不如此,但只有这样做才像那个假自己,发作的本质其实是演技。
抉择时,只以“当为”或“不当为”为标准,不因时间缓急和境遇优劣而改变;做事时,只以如理心安为标准,不因人我喜怒和利害得失而改变。这看起来像唱高调、像装道德婊,但却是从千百个坑里总结出来的最可行的捷径。
人能够先明确自己这一生都确定不移的几个东西,接下来对人对事就都容易了。就像招投标一样,招标参数越确定越精准,评标就越简单越容易。那些让人痛苦纠结的东西都有个共性: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这一生的确定。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里的这段话很重要。先真诚后明理,是本性;先明理后真诚是教育。若不究前后,则真诚也能明理,明理也能真诚。也就是说:明就是诚,诚就是明,只要努力,或由求知而明理,或静坐而真诚,从哪入手都行。
真诚、明理的落脚点是什么?是心安并稍带着那么一点点喜悦。如果说真诚了、明理了,却惶惶不可终日,那就一定是哪错了,要么是真诚到妄自菲薄了,要么是明理的不够全面,掩盖了希望。天理的落脚点一定是有安有喜的。是要在万马奔腾间找到那心安,要在刀山火海里找到那喜悦,认同着自己,享受着自己。
如果一条直线是一维,那么我们人的精神世界属于几维呢?三维?不,我们大多数人只有0.5维。以平和为原点,以肯定、喜悦、积极、承担为正方向,以否定、抱怨、消极、拒绝为负方向画一条直线,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只在负方向那条射线里。能成为拥有正方向的一维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算了不起。
改变,从来都是纯度问题,不是时间问题。
人们总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决定一件事,然后坚持一件事。其实这不太可能,没有智慧的决定怎么会不变动?孙悟空也不是第一天就决定保护唐僧取经的啊。所以真正实用的不是先决定后坚持。而是:做什么事都用心,做着做着就找到了认同,然后坚持那件认同的事一生。
其实,只有摔倒后重建的那个自己才是真的自己。起初那个自己,不管顺还是逆,都是天意。重建后的这个自己,每一砖每一瓦,都是自己的信念推动着自己行动,自己在行动中寻找专注,自己在专注中握紧了希望,自己的希望和行动配合催生了自己的信心,自己的信心再返回来认同了自己的信念。这样一个完完全全靠自己去燃烧、驱动、前行的过程,自己是自己的发动机,自己是独立的发光体。
何时人苦呢?被打击苦,被伤害苦,被遗弃苦,无聊也苦,无助也苦,不安也苦……其实,只要没有和信念、希望、行动在一起,人都是苦的。所以人的苦不苦,不在于外界顺不顺,只在于自己浸不浸。只要我们自己抓到了对的东西,万丈高楼那就平地起。2017,怀着希望,揣着信念,飞奔吧!既然肥胖,那就滚着起飞,即然腿短,那就一字马跨年。干!!!
所有有韵律的表现内在都有个定的东西,就像汽车轮子,有了定的传动轴,才有平稳的转动。这个“因为有定的核心,从而有牢固的架构、稳定的传动,进而呈现出有韵律的、规范的、自如的表现”的事,我们就管他叫艺术。马云说领导力是门艺术,也是此理。做任何事,核心还是去确认那个定的东西。
扒皮醒思录(九十二)
无能的人都是相似的,共同表现都是:撂挑子。
生活其实不含蓄,很直观。你真的干,他就真的变。如果说人努力干了,生活就是没变,那只有两个可能:1.人骗了世界。2.人骗了世界,也骗了自己。
强,就是永远对自己有要求。弱,就是永远对自己有抱怨。这两者乍一听好像一样,其实不同。对自己有要求,背后是乐观,接下来衍生的是行动;对自己有抱怨,背后是悲观,接下来衍生的是感叹。人生这点事,大道至简:乐观、向前。
做一件事时,人有两个心态可选,一个是觉得自己不易,一个是窃喜自己努力。别小看这个选择,这就是人生轨迹的分叉点。觉得自己不易需要坚持,这就是被动循环,生怨,无目标、无收获。而窃喜自己努力则是主动循环,有愿力、有目标、有喜悦、有成绩。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什么是苦?内心的不一致就是苦。通俗点讲,苦就是“事与愿违”。都饿着并不苦,但自认为都饿着却发现有人吃饱了就苦了,因为那事实和那认为的意象不一致。所以如何才能不苦?对任何事都没有那个“我认为、我期待”就不苦,但怎么做到这个没有“我认为、我期待”呢?两点:1.只关注我能努力的事。2.在我能努力的事里,只看问题,不看结果。这两点用儒家的话讲,就是:君子之道,为而不争。
累,就休息,但休息完要恢复意志。慌,就去安,但安定好了就要恢复意志。永远永远要顶着那厚实、坚定、热情的意志活着,那样我们才是人,不是肉;那样的人生才有色彩,才绚烂。
农民若看不到地里的烂苗,就是失职;家长若看不到孩子心里的恐惧,就是渎职。苗烂了,只是少些收成而已;但心若自卑了,就是痛苦的一生。
遇事讲规则的人都是真实而强大的,因为这代表着他敢于面对真相并积极务实的去解决问题;遇事讲道德的人都是虚假而弱小的,因为这代表着他不想面对真相、不想解决问题,只想用一个似是而非的布把当下的境遇遮过去。
人心有两样东西是不能缺少的,一个是希望,一个是温暖。前者是自己给自己的光,后者是别人给自己的光。人心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容忍的,一个是不安,一个是冲突。前者是自己给自己的刺,后者是别人给自己的刺。
如果没有新的计划,2016还是2017又有什么分别?如果不能跳出原有循环,所谓新年份也只不过是换个日历混迹。不要做被命运囚困的人,不接受被惯性奴役的命。真实、果敢,大刀阔斧砍去虚无泡沫,全力专注于求而可得。上三路有能用一句话概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下三路有能用一件事体现的执行规范。一以贯之去改变,具体到时间点。用点滴细节来构建2017年的新颜。
我们常说“家风”如何,其实尽管那些荣耀家族各有各的风范,但家风的本质却是一致的,都是:自强、自律。而自强自律的基础又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主动控制。所以啊,尽管我们草根出身,尽管我们没有门第,但只要我们用心陪养孩子的主动性,我们也可以自创家风。人的事就是心的事。人心若无冲突,事再难也都是小事;人心若有冲突,事再易也都会变难。这就是心理学的核心点。
深夜,想起丘处机悬崖顶上撒铜钱然后去找的事。那该是怎样一个把负担变成挑战,再把挑战变成乐趣的心理过程呢?我们说借假修真,说境随心转,说到底,就是五个字:以破难为乐。
表面上看,人会因为视野不同而追求不同,但本质上人追求的都是一个东西:主动的喜悦。就像:灾民因为条件不同而有的喜欢喝泥水,有的喜欢喝沙水,但本质上,大家都喜欢喝清水。只是有没有机会尝到而已。
用“来不及”做借口拒绝做事的人,永远都会求而不得。因为“来不及”的背后逻辑是:不问该不该、对不对,只问快不快、易不易。也就是说这种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属性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专属的路在哪里。只看到别人的世界有什么,自己感不感兴趣。这种人一生做不得自己的主人,只能在别人的世界里做道具,求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不是自己创造的,所以每个都来不及;因为不属于自己,所以每个都求不得。
人说要温暖,其实要的是成长的土壤;人说要自由,其实要的是绽放的环境。温暖就好?自由就好?不不,温暖和自由都不是绝对好的,最好的是根。如果没有确定的根,有温暖就会抱怨无所事事没价值;有价值也会抱怨心无所住不安心。换句话说,不是被善待就好,也不是自由价就高。无序的温暖从不美好,因为没方向不流通;无限的自由也从不美好,因为没范围不稳定。真正美好的是确定,并依靠那确定而心有所住而和光同尘。
多年过去,为什么有的人焕然一新如同重生?有的人一切未变只是稀松?一直沿一条路走当然走得远,一直原地不动当然原地转。~我也想走啊,可我不知道往哪走啊?~对嘛!大家都一样,都有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愿望、满满的工作、被裹挟的生活⋯⋯大家都在思考,只不过有的人思考的是如何得到好处,而有的人思考的是哪里才是确定。找到确定的人就能赢。
世上从无便宜,因为违背因果。
这世界上最混蛋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考虑对方的感受,让对方心暖而事成,这是为对方好。不在乎对方的感受,苦了对方的心,如着自己的意,这是打着助人旗号的为自己好。人都是给心活着的,善待人心的前提下做多做少都是善根,因为对方的生活是心暖心舒服;压迫人心的前提下,给人万里江山也是在种植恨,因为对方的生活是幽怨心里苦。不顾人心,就是蠢人。
中国其实还是封建社会,因为每一个人骨子里都还是统治者。对家人、对孩子、对员工、对朋友⋯⋯言听计从则皆大欢喜,事与愿违便恼羞成怒。少有平等与同理心,多有命令和控制欲,本质上都是没当上统治者的统治阶级。
智慧只有一个表现,就是做对的事;愚昧有多个表现,但却都属一个本质:不管未来看对错,只管当下能好过。
扒皮醒思录(九十三)
“怕”如果有用的话,含羞草早就雄霸天下了。“装”如果有用的话,变色龙早就一统江湖了。
知识是知道,智慧是懂得;知道的本质是信息,懂得的本质是功夫。到底啥样算下功夫?从苦处下手,以规则收官。不挖苦处的人没机会,没得到规则的人白忙活。
何为不靠谱?无事时放逸嚣张不知止;有事时沮丧仓皇不知扛。何为靠谱?无事时有节有度有限制;有事时有章有法有承担。
所有的失败都一个原因:看得到好处,看不到祸。所有的成功也都一个原因:不避苦,但避错;不避难,但避祸。
无光的灯,防风又有何意?无爱的人,能耐又有何用?育子,要给予自信和爱,要培养乐观和沟通。至于成绩和能力,那只是个可用次数和长度累积的量,交给岁月的碗慢慢盛。
经常听人说:不知路在何方。其实,不知道路在何方的核心问题是:不知道“根是什么”。根若确定不移,路就只有一个。不知道根是啥,人就会飘着活着。多花时间找根、确定根,弯路就不会太多。
主持、相声、影视、娱乐,这些于郭德纲都是才华;但唯有德云社于郭德纲是天下。人莫不如此,要明白:何处是自己的才华,何处是自己的天下!
仁分两半,一半是做好事时不求回报,一半是遇坏事时温和释明。千万别把不解释当个性,那是逃避。也千万别把背黑锅当成美德,那是姑息。道德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温和,一个是公正。没有这两者,都是劣性。
遇到麻烦时,人的坏感觉有三层:心里的拒绝,事情上的无力,外在的否定。哪个才是问题的突破口?事情上的战胜。所谓贵人,都是悄无声息的助人战胜,感觉到“我行”。
因果不空,以私心做恶事,则必生恶能,而那恶能会障碍人的光明。那又如何呢?一则会削弱自己的诚,这立竿见影;二则会导致祸迹生,这是未来的注定。人啊,做错事时皆以为无人知,又岂知种因必有果生,只不过那果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如愿,而是自己无法承受的困境。人在低谷时被看衰是正常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没经过离坑起飞的过程,只是在坑里努力做着少沾点泥的经营。其实生活就两种:要么在坑,要么离坑。坑就是坑,即使爬到坑顶也不过是看到了自由者的脚步、模仿下自由者的身影,但依旧是坑里人生,依旧是寸步难行。只有明白人才知道:1.守着坑里的稳定就是守着穷,2.敢于选择放弃就有机会赢,3.坚持选择找路就一定能成功。衰不衰?成不成?角度都存在、言论都合理,谁选择谁就承受,谁收获谁就轻松,如人饮水自知喜乐,不必争。
使命感有两个构成:一是想做,一是愿做。前者是做着心安,是志;后者是做着舒服,是愿。心志不坚或力所不及均不可。
随心情活着其实就是飘,就是做无根草,就是把命运交给周围的环境,甚至阿狗阿猫,然后随任何鸡鸣狗跳无尽飘摇。掌握命运其实就是定,待人有确定的规则,做事有确定的规范,任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人到中年,若发现自己还没规则、还在随心情,那就要警醒了,因为那说明自己在经营的不是一棵扎根成长的树,而是一片无根浪迹的浮萍。
【何谓经营】养一株花,有空多看,不符合标准修剪,按规则浇水、施肥、晒太阳。这是经营。偶尔看一眼,顺便把水灌,那不是经营,是临幸。我们常说经营,何为经营?三要素:用心关注,用标准保持状态,用规则保证给予。没做到却说经营,不是伪君子,就是糊涂虫。把做好现在当做目的,人就不焦虑;做好现在只是为了将来的某个目的,人就焦虑。为何呢?因为焦虑就等于不确定。把做好当下当做全部时,人专心一事,没有不确定。而只把当下当步骤时,人一直在揣测未来的可能,充满动摇和不确定,于是一直在焦虑中。前者把当下当目的专注,其实就是“诚”,后者把当下当步骤的心态,其实就是“利用”。要快乐,就对当下全心的“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做个有心人是有合格标准的,如果能乐观,那么这个有心是本事;如果只悲观,那么这个有心是负担。不要以为自己是个有心人就等同于自己成功了,不不,有心且乐观才是成功,有心却悲观,那只是有名无实的遮掩,是力有不逮的贪。
㈠这是派给我的讨厌任务,我得干。㈡这是我选择的彰显舞台,我喜欢。-----我们让孩子感受到了两者中的哪一个,是教育正确与否最核心最本质的点。
量子力学对人最重要的启示是:心思放在哪,哪的属性就是人生的属性。心思多放在欣喜上,成功就是人生,因为成功和欣喜是一个属性,都是正、有、分享;心思多放在焦虑上,失败就是人生,因为失败和焦虑都是一个属性,都是负、无、索求。
都说人生是修行,所修东西却不同,
事上种因得事果,事外种因得消停,
要啥就在啥里修,莫在事外求事成,
不能挺身事中滚,跪出莲花事仍空。
哲学到最后,其实和废话差不多。如何才能幸福?选择幸福就能幸福!如何不焦虑?没有选择就没有焦虑。
一棵茁壮的种子在乱石堆里是不可能长出笔直的枝干的,同样,一个乐观的孩子在一群焦虑的家人中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积极快乐的人的。都说家庭教育难,难在哪?不是运动员根基不好,而是教练员百病丛生。
啥是感恩?不管何等境遇不忘记他人的好,不因个人情况忽视对他人的回报。换句话说:懂得用规则维护和他人的距离。
扒皮醒思录(九十四)
对宗教,我们都知道:正教靠直指人心,邪教靠恐吓和诱惑;同样,对家庭教育,我们也该知道:好家长靠真诚引导,差家长靠恐吓和诱惑。做不好,如同邪教。
越会沟通越没脾气,越能专注越有底气。所谓生存智慧,就是“安静做事,好好说话”。
为什么磨难让人强大?因为那些磨难前我们不曾接纳的东西在磨难后被接纳了。何为强大?就是接纳界限扩大,什么都接纳,什么都不怕。微笑的面对各种突发,然后从容的全部拿下。
绝对的要安稳就等于没安稳,绝对的要自由就等于没自由。为了安稳而牺牲愿望会不甘心,为了自由而放弃根基会不安心。何为中道?就是用规则维护定的,用专注挖掘动的,和谐统一着进步,平和稳定中提升。
乐观和志向,是可以自我照耀的光。对比起来,“努力”这个词反倒是无关痛痒。就像开车,有安全有方向是核心要素,至于速度,快慢又何妨?
自尊心可能有多重含义,但最核心那个意思其实就是四个字:撒谎合理。
努力心态,其实是焦虑的一种反弹效应。就像:好学生都在享受学习;中等生都在喊着努力打游戏;差等生都是和家长说努力,其实自己知道是骗局,然后爱咋地咋地。
教育是提高成绩?不,教育是通过看到孩子的状态和成绩来发现孩子成长的不足和问题,并通过调整状态、提高成绩来完善孩子的不足和解决孩子的问题。换句话说:成绩不是让我们奖罚的结果,而是告诉我们该往哪走的指示灯。
真实的人,有啥说没啥;虚伪的人,没啥说有啥。所以,我们听人是自省还是自夸基本能判定对方的高下。往往越是光明磊落的人越说自己满心懊悔,而越是自私苟且的人越说自己问心无愧。越是甘心付出的人越说自己没做什么,而越是好吃懒做的人越说自己承担太多。
人心是块地,种啥啥就长。不因外界有没有条件而局限,只要心里长了苗,纵然环境是灰冷戈壁,人也能飞出来创造个绿美天堂。这就是量子力学也好、王阳明心即理也好、佛教色即是空也好都共同讲述的终极智慧和力量。
主动创造变化其实是件很难的事,但主动接纳生活中的变化,并借之成长就很容易了。借着变化的机会,全力做好自己,会发现那变化不仅仅不是打扰,反倒让我们新建了一个窝,还下了一个蛋。
人有个非常可笑的悖论逻辑,就是会认为:想象的好一定会实现,而那隐患着的坏未必会发生。其实,那个幻想出来的好是百分百凭想象的,出现是偶然;但那个让人不安的隐患却是确定存在的事实,出现是必然。也就是说:人是天生侥幸、天性自欺,只有刻意真实才可能不被自己蒙蔽,只有加倍努力才可能稍有成绩。
诚心恒沙少,假话半句多;若无真实意,三世亦蹉跎。
孔子说:乡愿(老好人),德之贼也。其实任何的“人云亦云,不求甚解”都是智之贼也。因为这些“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不但不会反思缪理,反倒成了让旁人误把缪理当真理的佐证。
何为天份?是指人对一件事找到驾驭感的速度。何为人事?是指人不知感觉在哪,却仍旧持续寻找的坚持。天份珍贵,但并不可贵;可贵的是那份没有感觉、没有把握,却仍旧坚持寻找的勇敢,而那份勇敢带来的是实践,那实践带来的是对驾驭感的熟悉、练习、筛选。最后,这勇敢会让人获得那些自己天份里本不具备的驾驭感,这就是后天补全。
人认同自己有三个渠道,一是志向,有了大志向就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伟大起来、不平庸。这个认同模糊,但常在;二是被爱,被人善待着,便总会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这个认同断续,但清晰;三是成就感,付出了心血,做好了事情,人会明确的认为自己行。这个认同深刻而有佐证性,它会回过头佐证人的判断和志向,让人更自信,对自己的信念和坚持更肯定。
“多做少想”和“多想少做”之间的差别不是性格,而是思考能力。思考能力强的人主次分明,直奔确定,确定了就去做了,于是多做少想;而思考能力差的人,分不清主次,目的模糊,只是犹豫和焦虑,于是总也找不到确定,看起来总在思考,却半脚难踢。如何提升这个思考能力?第一要点是真实,第二要点是找确定的目的。依托确定而思考是思考,依托动摇而思考是扯皮。
自爱分几层,让自己变优秀是细节,让自己变纯粹是目的,但当下最实际的自爱,是让自己的稳定感大于自己的恐惧。
用于发现的那个能力叫做聪明,用于掌控的那个能力叫做智慧。能掌控人生中的自己,叫智者;能掌控境遇里的自己,叫强者;不能掌控自己只想掌控别人的,叫逃兵。
一个事情,其实只有起点时是怎么想决定怎么做。启动后,都是怎么做决定怎么想。而人的属性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没有原则,只有利害。这就相当于把事情发展的轨迹交给了命运,这时,唯一能对人的做法有影响作用的就是:常植于心底的信念。
谈什么心,启什么发,都不如创造变化。读什么书,看什么理,都不如事上练习。
幼稚的人用脾气和严苛证明自己存在,往往被人看到了,就被人隔离了;成熟的人用友好和宽容帮助别人存在,往往被人看到了,就被人信赖了。
人生有两种注脚,你若把ta当做遭遇,ta便是命;你若把ta当做能力,ta便是修行。
其实,没有磨难的话,人都会在作死的路上;有点磨难,人才知道收敛、重建。所以磨难不是坏事,是老天爷对人作死的阻拦。
到达一个山顶有两条路,一个是好奇的寻宝,在惊喜中不知不觉到达;一个是被迫去跋涉,在悲壮里急头白脸的接近。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被选择了后者,然后我们又全力以赴的让我们的孩子选择后者。一个压迫一个,所以说到国人的美德,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悲壮”的底色。
别总惦记什么明星同款;实际上,我们的每个沮丧都是孬种同款,我们的每次愤怒都是潮种同款。
所有的际遇其实都是能力,所有遇到的人其实都是需要被塑造的人。我们没资格要求遇到仁者,但我们可以塑造他人成为更好的人。
人生就是升级游戏,别怪小人,那都是提升格局的怪;别怪苦难,那是提升能力的题;这些小人和苦难都是限量版的助缘。每经历一个就能让我们升一级。
做坯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材质要凝聚,一是成型要模具;养成毅力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内在有志向,一个是外在无选择。育子,不仅要帮ta树立志向,还要帮ta做一个无选择的局。否则就跑偏到了“只说不做”的岔道里。
借假修真这句话有两层意义:一个是这假的人生和事件修的是本质的真心和义;一个是这人生里即使再难的事,只要用真心和义,都能迎刃而解、开悟破迷。
我们看过英雄的片子就热血沸腾,以为自己也可以是英雄,以为做英雄最重要的是热情。不,英雄最需要的是眼界和方法,至于我们说的热情、勇敢、耐心、意志,这些都是修得眼界和方法的基础,一个能拥有眼界和方法的人早已把这些素质融在骨血中。
只有相信一切简单,人才会试图把事情往简单看;只有试图把事情往简单看,人才会去找共性和规律;而找到事情的共性和规律,人也就有智慧了。换句话说:智慧是件因信而有之的事,人生亦如是。有趣吧,人生就是个“信”的游戏,你相信什么,事情就向什么发展去。
别和老天做生意,咱没人家聪明;但却可以和老天结盟,同气相吸,从天理,借天力。其实,这世界上有点大成就的人都有点和老天结盟的本事,只是不为外人知而已。
想做什么其实就是妄,是做不成事的。信做什么其实就是真,做啥啥成;而“信”不是轻易获得的,需要在“想”的前提下去坚持实践和体会,当坚持够了,体会到“信”了,事就必成了。难的就是从“想”到“信”之间这个坚持,这就是借假修真。
何为智慧?智慧就是分明;何为分明?分明就是有规则;何为有规则?有规则就是对付出和索取有约定,对奖和罚有章程。最怕全无规则念,一切凭心情。该付出时装糊涂,该索取时比猴精。该奖时说:心里有数。该罚时说:不狠不行。
人没规则 ,本质是主次不清;主次不清,本质是见解不明;而什么是见解呢?见解分两半:一是对内真实,知道何处是自己的根、何处是虚无;二是对外清晰,知道什么是过场、什么要维护。说到底,没规则的核心还是不真实,觉得自己就该得到老天眷顾;而我们看到没规则的人也都有个通病:对自己惨无人道的高估。
小智慧,把痛苦变明晰;中智慧,把痛苦变弱化;大智慧,把痛苦变乐趣。人生的宝藏其实就是苦,而苦中寻宝、转苦为福就是智慧的意义。
我们认为孩子的不努力,其实本质是孩子对性情管理的无能为力。去真心的理解和帮助孩子,孩子就能换个新起点。只是要求和指责,不会改变什么,只会让孩子在力所不及的基础上增加了撒谎、抗拒和逃避。育子诀窍,其实就一个:真心的懂孩子、帮孩子。而这个做法放在国学里,就叫仁爱。
【分解怒火】1.怒火的构成有三要素:不满、优越感、时间。2.何为不满?不尊重、不公平、事与愿违=不满;3.怒火三阶段:不满+无优越感且恐惧=生气;不满+无恐惧但平等=愤怒;不满+有优越感且蔑视=暴怒。4.优越感的高低决定愤怒爆发所需酝酿期的长短。不管什么怒,只要在爆发前拖延时间,都会消散。5.破解之法有二,一是延长酝酿的时间,一是放低自己的优越感。
待人时,人们总以为要什么就该说什么,不不,人们必须明白:你要的是果实,但你说的是种子。就像你想要孩子自信,你说:孩子你自信点---那孩子就自卑了,因为你的话让ta觉得被否定。但如果你找个合适的机会说:孩子,你越来越自信了---这样,ta慢慢就会自信了,因为被肯定的喜悦感成了升起ta自信的能量源。
有言之教其实是要,结果是:要不来;不言之教才是教,结果是:教的会。
强者都是做对的事,而弱者都是要证明自己对。遇人犯错时,做对的事都是:暖人而引导;证明自己对都是:要求和责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最好体现就是:人有目标,烦恼就少。烦恼太多的人,都无目标。
幸福感是你来我往,喜悦感是坚定信服。
这世界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虚假,而人们又盲目提倡道德,结果总是用更多的宽容纵容出了更多的虚假。不管什么事,真,永远是最高标准。不管是道德,还是规则,一旦和“真”冲突时都必须让路、必须打破。求不得“真”,怎么折腾都是虚度光阴的瞎扯。
年少时喜欢忧郁,其实都是因为不懂啥叫憋屈。
都说父母对孩子是真心,真的是吗?未必。首先,父母希望孩子好的心当然都是真的。其次,父母作为个人不肯委屈自己的心也都是真的。那么,问题来了,当“为孩子好”和“让自己不委屈”发生冲突时,父母还是真心为孩子好吗?那就看人的修为了。计较者跟孩子仍计较,宽厚者对孩子亦宽厚。其实,做父母也仍旧是做人,做人不进步,做啥身份也不会有真心。
没什么可意外的,也没有什么可侥幸的,人把时间花在哪,ta的未来就在哪。花在无价值的地方,未来就是穷。花在有价值的地方,未来就富翁。花在虚假的地方,未来就被骗。花在真挚的地方,未来就拥有温暖和真诚。
我们的教育缺乏平等观念,最核心体现就是在面对他人意愿的态度上两极分化:要么完全顺从他人意愿,要么毫不顾忌他人意愿。就是不能够将心比心的沟通,求同存异的协作。这是我们教育的核心硬伤,也是我们文化里滋生抱怨的一个漏洞。协作,不管是企业还是家庭,爱护人心则人人有爱,践踏人心则终归苦痛。
都说人生最苦是情苦,说的好像只有爱情才苦似的,其实不是。所谓情就是密切,只要密切便都苦,管他是什么情。所以佛说八苦里涉及人与人的苦就三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三苦又分别是啥呢?怨憎会是:双方无同,忧惧难消;爱别离是:双方有同,天命难抗;求不得是:双方无同,欲求不满。所谓人与人之间的苦不外乎“欲望、恐惧、不可抗力”这三者也,任何情苦,无出其外。
解决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烦恼背后那个待解决的事情,并将其变成目标,从而让自己的努力有的放矢,让自己的恐惧有定可依。循着烦恼找目标,就是按图索骥的人生高招。
其实,只要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感觉里不出来,就叫麻醉。玩物丧志也好,沉迷感情也罢,酒精不断也好,游戏不停也罢……所有的麻醉,本质都是对自己的“某个自卑”的不敢面对。
说到善护人心,很多家长问:孩子说干啥,就必须同意吗?不不。善护人心不是服从,而是用平等的口吻、温和的态度、懂ta的立场去沟通,沟通出三个要义来:1.真实的表述出双方的意见,2.照顾人的失望与失落,给予人希望和温暖,3.找到求同存异的新方案。说到这,很多家长会说:这么费劲我可不干,是啊,正是这种教育上的懒,导致春节时家家硝烟弥漫,因为人格都有缺陷啊。
如何让人幸福?对人好!?会有很多人这样回答,不不,答案是:让人在智慧上进步。智慧和幸福是体和现的关系,人能在智慧上进步就一定会更幸福,但如果没能让人在智慧上进步,却只想通过对人好来给人幸福,那幸福守不住,一时幸福过后只会更多痛苦。因为人的见解未改,止疼不治病,只让病更重。怎么做?善护人心,真。前者让人有动力,后者让人有缘起。
两个见解:1.把别人往坏了想,不是因为恶,是因为弱。弱者看哪都是惧。2.善良不善良,不取决于是否帮了人,而取决于是否同理他人心。
换个词来理解因果定律更好懂,那就是交换。而交换的规则是什么呢?相等。真等于真,妄等于妄,负等于负,正等于正。于是,好的方面:善意换善意,平等换平等,密切换密切,尊重换尊重。坏的呢?指责换指责,怒火换怒火,虚假换虚假,冷漠换冷漠。我们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对这个因果定律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做不到”到“知道并做到”的体验和证明,就是修行。
为人父母的心,其实就是佛心,孩子有苦有难时父母都能无条件的舍弃自己去救助孩子。但没有苦难时,“我意”便起了,这个“我意”就是魔心,而魔心若久了,便会遮蔽佛心。所以说做父母,只要常提醒自己让自己少些“我意”,多些“真心”,就会常住佛心,就是修佛。
王阳明说的“良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恻隐之心”,也就是先天的善,有此可知善知恶。一部分是“喜悦之感”,是先天的义,有此可知对知错。不善的时候人会不安,义错的时候人会不舒服。这两个检验的本事是我们先天就有的。
为何“不学习时母慈子孝,一学习时鸡飞狗跳”呢?因为无同无和。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任务时,一定要在学习前做前置引导,让两人目标相同、态度友好温和。这样有同有和,每一次学习都是正向肯定,不仅仅学习会轻松,也会逐渐获得家庭的大同,从而让其他事情变得暖融。
知道烦恼啥,知道想要啥,却就是不知道该干啥,这是人无视野、无目标的集中体现。
从来不会有被辜负的努力,只有被嘲笑的动摇和被识破的自欺。
别怪命运束缚,每种自由都有价格。努力,让自己支付得起,人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活。不努力,付不起那个价钱,那也别抱怨。买不起东西却还骂街,只会让人看不起。
“即时和解”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这不仅仅对孩子成长有好处,对提升全家人的真诚、无私、承担、执行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太多太多的自私、怨恨、谎言、逃避诞生在冷战和对抗里。即时和解,不生小人。
教育,就是用正确的方式开启一个人的想象力。让人形成一个用自强攀登、用自律兜底、用自信愉悦和强化自己的,自给自足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循环体。
总能听到发奋图强的宣言,又总能看到宣言过后继续混日子的迷障、无奈、不安和不甘,是懒吗?是无心吗?不,其实没人愿意混日子,只是无法战胜恐惧和迷乱,又因为在恐惧和迷乱里不知所措,于是遇到点诱惑和乐趣劣习复燃。怎么破呢?先独处,再真实,然后寻找确定。有确定,人就不再做无用功。找得到心里的确定,是人生之大幸。
维护透明就是塑造君子,制造亲疏就是塑造小人。生命维次的差别,主要是信息明暗的差别。
犹豫会把人变成一片叶,而确定则会把人变成一座山。人生就是这样,禀赋是老天给的,但根基是自己求的。求得到确定,即使禀赋一般,也能笃定而生机勃发。找不到确定,即使禀赋优越,也是越晃越萧条。有确定的动叫运化;无确定的动叫飘散。所谓心向内求,所谓知命改命,核心的要点都一个:真实的找到自己认可的确定感。
为自己好,就让心里多些确定和乐观,别让自己的起跑线上只有抱怨。
啥叫高质量的生活?让人收获安定和喜悦的生活就叫高质量。收获焦虑和嗔怒的,即便日耗斗金,也不过是个豪华的刑场。
中学书上说: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其实,生活中哪件事不是我们的工具呢?难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我们使用工具的态度和方法。不会使用工具,不就成动物了?
我们所认为靠谱的事实,换个角度就不再是事实。而我们所认为不靠谱的想象力,实际上却是人类最神秘又最强大的东西。想象力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不可住的,就是你想过了就否定了,这是妄想。另一部分是可住的,就是验证后依旧在,那就是智慧。发现和验证这个可住的想象力的过程,就是“证”。当初尼古拉·特斯拉创造交流电机等数项伟大发明时都是在脑海里“证”完了直接成型的。
“对你太好,你在外被欺负时受不了”--这是误导。有三个规律要理清:1.直觉大于经验。遇到不公人就不舒服,这是直觉。并非被欺负多了遇到不公时就舒服了,只是憋屈了。2.自信才有力量。越自信的人遇到不公越温和,越自卑的人遇到不公越慌乱。被欺负多了只有负作用。3.家长担心的其实是孩子追求合理化的能力问题,而这能力只有在家庭内处处追求合理才能历练。既不要刻意为难,也不要刻意顺从,合理最有益。
啥叫遇强则强,就是无条件承担;如何才能做到无条件承担,而不是喜则选、厌则弃?心里真的明白因果。真的明白:是人生则不规避,是选择则不招惹。---跳出轮回外,尽把三世观,如同打游戏,一环又一环,选了此角色,就有债要还,一边不惹事,一边要承担,任务都完成,升级入新关。
“这个月不努力你就废了”,“保持好状态,战胜这个月你就焕然一新了”,两句话哪句好?一想就知道了,前者只会让人恐慌而难进状态,后者则让人安稳而沉着努力。这就是正面教育和负面教育的差别。不仅育子,对任何人都一样,恐吓不会让人努力,鼓励能够创造奇迹,越是关键时刻越有明显差异。
发现问题后去分解问题是智慧,发现问题后闹情绪就是愚昧了。其实人和人能力的核心差别,就在于分解问题的程度。能把问题分解得条理分明的人,基本上都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具体、准确、规则、标准、分明、确定”,这些词是生活的本质,“模糊、混乱、糊涂、随便、迷障、浑浊”这些词是生活的泡沫。有了板上钉钉,那氛围才叫意境。只有云山雾罩,那氛围只是昏庸。
苦、惧、真、止、行---这是一个人进步的步骤。体会到苦时,人只想离苦,但依旧不真实;经历过惧,人才能真实起来重新审视自己;进而知止,进而做对的事。不必规劝一个不真实的人,无用,都自以为是天之骄子,都侥幸等待命运垂青。只有苦过了、惧过了,才真实的知道自己没什么不同。
在生存无碍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的是食物吗?不,我们需要的是食欲和营养。如果食物破坏了食欲和营养,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抛弃。那么同样,在生存无碍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的是工作吗?不,我们需要的是热情和价值。如果工作糟蹋了人的热情和价值,我们怎么办?……很多人犹豫了……。没错,这就是可笑的现实:因为胆怯,大多数人看不到生活的本意。
对孩子不满就对孩子打击,这是很多家长的恶习。别说什么理由,不管多么合理的理由,都不是造成坏结果的借口。亲密关系里,“制造互相伤害”就是做恶,“扭转对抗为和”就是智者。
我们总能找到个原因说:因为如何如何,所以我会今天这样。这是狭义因果。还有个广义因果,是:因为你认为你该这样,于是你今天会这样。狭义因果让人无辜又无奈,广义因果让人自知且自救。
读书就像爬梯子,让人翻过自我界限的墙走到新的视野里。而且,这是我们能够靠自己就得到突破的最容易的翻墙梯。
自由有两重含义:如果是别人给的自由,意味着自己一定会用于逃避;如果是自己给自己的自由,说明自己一定已经拥有能力。
弱者,其实是在享受那种弱。慈悲弱者是帮助,不是蒙蔽。所以,慈悲弱者有前提:同理心、真实意、帮下去。
是否专注,只需看速度。没速度,仍是假功夫,没到当处。
“玩物丧志”和“一心不可二用”说的是一个事。人心怕散,不管什么理由,只要分心,志向就玩完。这是成就自我必须过的一关:止关。不知止就别谈志向,散土难聚成砖,又何谈大厦耸云天?
不管多难的事,只要真实,就有最恰当的做法;如果虚假,不必琢磨,怎么做都是犯傻。
对“幸福”定义错误,导致很多家庭出现见解危机。何为幸福?幸福是因为获得智慧而拥有快乐,这快乐有三个要素:自强、自信、自律。在这个定义下,孩子会接纳:要自律。而很多家长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也只是“随心所欲”,于是一面告诉孩子:我希望你幸福;一面要求孩子:别玩去学习。结果叉劈,因为孩子已经认定:我要幸福,我就随心所欲,我的随心所欲是天经地义。
世界上有数种善,做不到时,可以遥望赞叹;世界上亦有数种恶,止不得时,可以默而摒弃。
道德的根基是什么?是慈悲?不。道德的根基是真实、公正。行使道德时如果没有真实、公正,道德一定变成恶的助手;义理的根基是什么?是无情?不。义理的根基是仁爱、平等。运用义理时如果没有仁爱、平等,义理一定成为恶的帮凶。奇怪吧。仁的根基是义,义的根基是仁。这就是太极。
我们常说视野决定思维,那么这视野指的是什么?仅仅是广阔远方吗?不,仅仅看得远还不够,还要如实。很多人看得到远方,但是却放大了近处烦恼而缩小了远方希望,于是虽看到全貌却视若不见,明知焦虑无用却依旧焦虑,明知践行有用却用“远水不解近渴”的理由放弃。学会如实平视,赋予视野该有的意义,否则,只是瞎子看望远镜,浪费生机。
珍惜时间就是自爱,消磨时间就是自残,所以,当时光飞逝,自爱者神采飞扬,自残者枯槁颓垣,皆自选。
很多家长想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于是问孩子:你最喜欢什么?孩子答:玩游戏。这哭笑不得的对话里缺失了一个要素:创造!人的热情并不在喜欢上,而是在:喜欢创造上。多跟孩子谈“创造”、实践“创造”、享受“创造”,一段时间后,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了。
道的妙用,就是个好的氛围。有信仰,有方向,有真实,有纪律,有团结,有凝聚的氛围。风也好、范儿也好,品也好、派也好,核心都是道。
所有的好,都因为恪守大的原则;
所有的坏,都因为纵容小的动作。
亲子关系最怕的是“较劲”,然而很多家长一旦和孩子出现不一致就不知怎么办,好像除了顺从就是较劲,再不就甩出两个字“不管”,有多远逃多远。其实不是亲子关系难,是接纳观念难。要接纳:亲子关系是“协作”,不是“管理”。出现不一致时,就想:这是必须合作的客户,必须尊重而和谐的求同存异。保准解决问题。
确定的人都简单,迷失的人都复杂。而生命里最害人的就是迷失,一面痛苦不堪,一面浪费时间,等到惊醒时,时光已成憾。一旦迷失了怎么办?一种方式是靠自己,通过“苦、惧、真、止、行”,找到确定;一种方式是靠善缘,跟随确定的正念正行让自己跟着队伍的气氛笃行。
从广义因果上看问题简单: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人有仇恨、愤怒、嫉妒、指责、抱怨,就是嗔心,就是恶,就痛苦,就不得度。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管这嗔怎么来的,只要能修没这“嗔”,人就得度,就幸福。就像考试,不管你什么理由,分不够就是考不上。只要你考得上,又何须向任何人诉说任何理由呢?
人喜欢的事会有很多,但能作为使命的只有一个。所以,试图让一个未历世事的人知道自己一生要什么是荒唐的,因为没经历过喜悦和苦痛,没比较和验证,人只会看到什么就要什么。我们给不了他人见解,只能帮他人创造体验。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正心正念,设置底线,善护人心,放手让人体验。
以前,觉得敬畏天地的人都是迷信的;现在才明白,真心敬畏天地是智者的专利,愚钝的人想让自己真心纯粹的去敬畏一下天地也是做不到的,因为没那个高度,根本看不到那个真义。
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忍受起憋屈来很习惯的经验,而是追求起合理来很妥善的经验。这世界最出色的能力是沟通,最高级的智慧是协作。不会就和孩子一起学,不熟就和孩子一起练,家之所以叫做家,就因为这是我们成就自我的第一站。千万别因为自己只会咆哮和逃跑,就让孩子也成为熊包蛋。共勉!
没有事实,只有认识。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就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品质。
弱者总要找替罪羊,于是在自己不舒服时,一定要让别人不舒服,才消停;强者总是要有收获,于是在自己不舒服后,只要从中收获了东西,就复活。
当“忙”和“累”能够成为不做某事的理由时,那么这件事就注定会夭折的。因为吸引力大不过不起波澜的日常,就更不可能大过波涛汹涌的磨难。
人生的本质就是学习,所以我们会看到:人和人在一起,不管什么关系,如果不能建立协作的学习关系,都会斗或逃离;只要能建立协作的学习关系,都能互相温暖、互相成就、互相鼓励。
使命感,是激活人的超能力的门槛。被激活前,人都趋利避害、庸俗懒散;被激活后,人都勇敢无畏、精进勤勉。
一个人的“蠢、笨、胆怯”其实是可爱的,能帮;而一个人的“虚伪、苟且、谄媚”却是可恶的,帮不了。前者需要的是能肯定自己的善意和认同,而后者需要的是甘愿被自己利用的素材。
越简单,越用心经营,品质越高,越是得一顶一万;越复杂,越摇摆浮躁,品质越差,越是万般皆是空。
水和冰的本性都是H2O,H2O表现为液态就是水,表现为固态就是冰。水怎么变成冰?回到H2O这个本性,呈现为固态就行了。这非常像心学里致良知的过程,一个俗人怎样变成一个圣人?回到良知这个本性,让本性呈现为圣人就行了。
不存在和谐的人管人关系,只存在和谐的同向同行。好的育子关系其实就是求同。求同的关键在沟通,而沟通有两个要素必须保证:一个是必须同理心,一个是必须求实情。同理心能走进孩子的心门,求实情能触发孩子的自我管理。做好这两点,育子很轻松。
能做到“孟母三迁”(彻底改变孩子所处环境和关系)的家长其实是万里无一的,那么作为眼看着孩子处在贪玩、逃避关系里的普通家长我们该怎么办呢?两句话:用小让步稳住孩子不对抗,用新约定保证孩子完成任务。
李雪健形容自己曾经的堕落用了一个词:肥头大耳。这个词很到位,看似只是一个形态,其实反应了一个人的原则、标准、认知、行为、执行力等所有东西。
阿里在新社交上一直没有把对脉,只有新关系才能创造新社交,而什么是新关系?学习。
没有主宰只有关系,那么什么是所指的“关系”呢?看似好像很多,待事的努力或逃避、待人的喜悦或痛苦……其实只有两种关系,一种是主观感觉对未来主要是志愿的,那么就信赖而努力;一种是主观感觉对未来主要是恐惧的,那么就疑虑而逃避。
人就像一片河床,事就像洪水,洪水过后挂了泥的那些凸起就是河床的高处,事情过后留下印记的那些地方就是人的长处。怎么找河床的最高点呢?多次洪水后,泥土堆的最高那处就是了。怎么找自己的“价值点”呢?多经历事,每次都能留下印象,且每次那印象都在增长,长的最高、让自己一目了然的那一处,就是了。
引导孩子体验做事的快乐,孩子会专注;枯燥的要求孩子专注,孩子会哭。为什么呢?因为“专注”是一个快乐的感受,孩子体验到快乐,会对这件事上瘾,进而越发专注;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恐惧和逼迫远大于快乐,孩子只会对这件事充满怨恨,只想逃到他处。
所谓的性格问题,其实不是什么不可名状的学术死角,只是两点,一是智慧不够,一是惯性使然。智慧不够便看不清,看不清便有了大多数负面性格的基础:犹豫、焦虑、恐惧、愤怒;惯性使然则一次次重复制造迷乱,让原本不清晰的判断再次陷入浑浊中间。这俩一组合,就成了所谓的性格问题。智慧一开、一切清明、思之当思、行之当行,何难之有?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但这快乐是有良莠之分的。孩子优先完成任务后尽情快乐是可取的,这是良性快乐,这背后是承担循环,走下去会迎来志向和自信;孩子逃避任务去获得快乐,这快乐是不可取的,是劣性快乐,这背后是逃避循环,走下去是自卑和逃避。人成年后的素质,大部分都取决于这曾经的点滴。
不管待人还是待事,都要做一劳永逸的事,而不要做反复折腾的事。就像盖房子,规划、地基、承重墙都定准,砖瓦便是小事。人生亦然,目标、信念、规则、定位,都定准,就只剩努力,切忌糊涂抉择然后又犹豫多变。
不要怕吃亏,吃亏才能长见识,那是学费最低的识人识事课;更不要因为怕吃亏而放弃真诚,那是学费最高的坑,一入虚妄路,沉迷利害中,无尽挣扎事,再难回真诚,痛苦盲目悔、迷障度一生。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某个事物,那么得到后,那快乐也就终止了。但如果我们想要承担某个事物,那么当我们付出后,那快乐才刚刚开启,并会绵延下去。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是个释放型的生物,“施”比“得”更让人快乐。
何为强?敢于乐观。于无事时能制造快乐,于有事时能生产希望,这就是强。
只有当快乐占据焦点时,焦点才会离开需求。换句话说,只有找到做事的快乐,人才会不那么看重“我”。
是因为有确定的目标,人才有强大的力量;而不是因为人强大,才有确定的目标。换句话说:人的现在强不强,人的明天怎么样,都是可选的,而选择的时间就是现在。
自信不是结果,是选择和完善选择。这话不好懂,但:谁照做,谁收获。
同为庸人,我们之间强弱的差别主要在于:知错改错的速度。强者知错就去改,弱者知错先找个人去怪。
苦,是要咽的,被人理解又如何?解决问题不能靠抱头痛哭。事,是要干的,无人理解又如何?功到自然成,枝叶自繁荣。
不仅仅“素质”能产生“方法”,“方法”也能产生“素质”。特别是教育,只有先让人掌握方法,人才有做事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才有认同感,有了认同感才有正确的信念,有了信念才拥有素质。
不为他人而违背自己的原则,是高贵;不为自己而去侵袭他人的边界,是自由。
其实,我们是半成品,所以我们的智慧有限。那些我们能一眼看到头的,只是废品的模样。而那些我们看不清楚却感到希望的,是成品的光芒。
距离远时用“礼貌”,距离近时用“尊重”,建立连结时用“同理心”。礼貌、尊重、同理心,这三样东西的本质相同,都是保持“安全距离”的方式,只是阶段不同,方式不同。这三样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运用的,因为一旦当我们抛弃了“安全距离”,就会开始“斗”和“内耗”,就会让行为无效,让时间溜掉。
为什么“施”比“得”更快乐?因为“施”的行为表面上看是给予了他人,但本质上其实是满足了人最本质的求知需求---用价值照见自己。
一场思考,不管怎么开始的,如果结果是内获,那就是挖掘。如果结果是外求,那就是思辨。前者是上台阶,后者是原地转。
不知道自己有局限,是无明;知道自己有局限,是有诚;让自己了解局限的,是善缘;让自己突破局限的,是贵人。
人活着为的是明白,但明白有“假明白”和“真明白”之分。假明白者讲自我,真明白者讲规则。 对一件事,有四个态度:“控制”、“拒绝”、“无所谓”、“经营”。//这里面“经营”是最智慧的,既有保证同向的沟通,又有保证安全距离的规则。//“控制”和“拒绝”是中等态度,尽管没有“经营”那个层级所拥有的合理方法,但有方向感,有方向感就有学会方法的可能性。//最差的是“无所谓”,这个态度是既无方向感,又会伤害人,实在是有害无益、浪费生命。
谁的建议都不如自己的真实有意义,一天若有一次能够对自己至真至诚,胜过一天见一次李嘉诚。
追求“活着”和追求“活力”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必须找到刺激才能满足,后者是必须找到价值才能心甘。
与人做事时,无同理心,想的就是自己如意不如意;有同理心,想的就是共同的和谐与目的。
其实,活着的每一天也都有生死。被使命感激活的几小时,是有益存在。被昏沉感弄死的几小时,是酒囊饭袋。
人们常以为人和人之间的“不理解、埋怨”是因为素质低、不知体谅。不,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人与人没有去真诚沟通,没有去找到一致的“同”。苏秦为何能说服六国合纵?因为“真诚”和“同”。敌对的六国都能因“同”联手,近人又怎会不行?其实,很多我们认为的素质问题,都是方法问题。
看表面,“菩提心”是爱他人的,因为是对他人好;其实本质上,“菩提心”是爱自己的,因为只有有了这个心,人才能在各种情况下都依旧喜悦。喜悦常在便是自在,便是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