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龙:首都图书馆藏崇祯本金瓶梅图册第八、九回刻图错位情况小探

岁于丁酉之末、戊戌之初,喜得日本国内阁文库藏崇祯本金瓶梅之影印本一部。该书之影印,深赖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黄霖先生支持并作序,更得金瓶梅爱好者陈、张两位先生的不懈努力,刘禹锡之诗句云:“淘尽黄沙始见金”。该“金"之影印本由南洋出版社出版了。

首都图书馆藏崇祯本图册(影印本)

该书依所存原扉页之题而名“新镌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在原序所存序首之基础上,补以天津图书馆藏崇祯本序而恢复了原书序。

因原书附图不存,甚是憾事,可慰者,在本次影印中,附日本昭和五七年复制古佚本"王孝慈藏崇祯本图”以配之,另附以首都图书馆藏崇祯本图作对比研究,以聊寄情怀。

日本国内阁文库本金瓶梅影印本

据相关研究记载,内阁本金瓶梅图与之相同,这里选首图本之五十二、五十三图与拍卖场之认为是内阁本图作比较。

内阁藏本《新镌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影印)分每五回一册,附图二册,共廿二册,此内阁本金瓶梅之闺阁尊容全博矣,此次之影印本亦可谓善本也!

首图本第四叶(七、九图)

在阅赏之中,又发现了本书所附之"首都图书馆藏崇祯本金瓶梅图册”之第八、第九回刻图错位,这一情况,又激起我的好奇心,对之又行探究、揣摩。

仔细检阅后,发现其特点:首图崇祯本图第八、九图错位,即形成"七、九”,“八、十"之顺序。遂提出疑问:该图出现的情况,是原书如此,还是在本次影印中造成的呢?

首图本第五叶(八、十图)

1

一、首先来看看首图本图册的特点:

1.该图册五十一叶,每叶两图,其中第五十一叶有图一幅、文字一篇,这样总图数为一百零一图。自第八十一图起,均为补刻,与前八十图相比,刊刻较为粗糙。

首图本第八十回后之图

2.与崇祯本金瓶梅之其他刻图相比:

首图本刻图特点:每一回一图,每一叶两图分属两回,中缝从上到下依次为“金瓶梅、第X回、回首正文名(如何九受贿瞒天)、叶数”,主要区别在于“每一叶两图分属两回,且另标出叶数"。据金学家初步研究,只有日本内阁藏崇祯本与之版式相同。

3.该刻图有很多地方板片缺损,有的叶数、正文标题、框线缺失,说明镌刻粗糙、刻板保存不佳,並多次刷印。

首图本第五十一叶

既然刻板保存不佳并多次刷印,那么出现上述几图错位的情况,会不会是断板后刷印时错植板片造成的呢?从该两叶图板片情况来看,并未见明显板片断裂和破损痕迹。

又从所标叶数来看,第七、九两回的叶码“四"字是有不清,只能见“四"字的前后两竖"丨、l”划,但轮廓还能看出为“四",与第八、十两回叶数“五"字没有关联。第八、十两回叶数“五”字,比较完整、清晰,也没有补刻和修版痕迹,更没有与“四"字拼接轮廓。故不可能为断板后拼接刷印及影印中修版造成上述第八、九回图错位。

4.本册图在新制作时,版心中缝内容未经重新统一制作,而是依原貌,从这二叶中缝特点可知。

首图本图第五十二、五十三

5.该二图中缝所标叶码为"四、五"是没有改变的,说明保持原貌,如果是后来制作的问题,那“四"、“五"的各一半,拼接后是不可能成字的,一眼都能认出。

6.假设是后来影印制作中拼接造成,与原书不同。那发现了问题,又要花这精力刻意去拼接、修版,是不合常理的。

2

二、从上述情况,可以肯定原书就是这样的,应是当时刻印时造成的错位。既然是当时刻印时造成的,那又如何解释当时的情况呢?

既然不是断板后刷印时板片错植造成上两幅图错位,又不是后来制作时错接,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原刻时错刻。

据说是内阁文库本图(拍卖场书影)第五十二、五十三图

从中缝末端叶码数字的完整性看,这一叶也是一个完整的板片,那内容的不合体也是固定在一个完整的板片上的,两图共用一个叶码数,这种情况只能是原刻造成的。

既然刻制时错位了一图,如果将就这一图的话,另一相关的图也只能错位地刻出,所谓的"将错就错”了,好在不多,仅此二叶而已,无损大局!

)

内阁本所附王孝慈藏崇祯本金瓶梅图(影印本

3

三、结论

总上所述,首都图书馆藏崇祯本金瓶梅图册中,第八、九回图错位情况,是原刻时错刻而致的,非因板片断裂而错植刷印及本次影印中造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