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都的高端商业地标项目,人不傻钱还很多...(曼谷商业系列篇之二)
在曼谷系列篇的第一期我们介绍了THE COMMONS。一个低成本造价下通过设计力的迸发取得成功的商业案例。这期,我们分析一个在定位上与THE COMMONS刚好是另一端--作为曼谷顶级商业综合体地标的Central Embassy。
其实,高端商业体并不是一个彼山太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因为一个高端的商业体很大程度由其场地资源,开发商资源等先天禀赋决定,而且高端商业体在业态上普遍比较缺乏想象。但是对于CE这个项目,因为其独特的建筑设计,以及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新鲜有趣的内容,让我们决定将其作为曼谷商业系列篇的第二篇来作介绍。
01
高端使馆区综合体
在区位上,首先线性来看这里坐落于曼谷的绝对商业主轴BTS轻轨线上。片区来看这里是曼谷的传统使馆区,毗邻英国大使馆。在官方介绍上提到建筑的场地就是英国使馆原先所有的花园,其名称Embassy可能也源自于此。因此可以想见这个区块附近集结了大量国际化的,高消费力的常驻人群。而曼谷作为旅游之都,在最繁忙的BTS线上这里又能够聚集大量的国际游客。因此CE项目的区位可谓得天独厚。
体量上,建筑整体37层,总建面14万平。购物中心6层,其上的高层为凯悦酒店。体量和业态业态搭配有点像是同是作为高端商业定位的深圳万象城(万象城商业+君悦酒店)。
比较深圳万象城和CENTRAL EMBASSY。首先万象城是一个集中商业+室外退台商业的布置。而CENTRAL EMBASSY是一个纯的集中式盒子的布置。笔者曾经在商业杂志中专文批判了这种‘盒子式集中商业’的产品模式。认为其作为一种效率至上忽略个性化与体验感的空间模式将日渐式微。那么作为沿袭了这种空间模式的CENTRAL EMBASSY又新在哪里?
(室内大致为商场典型的环形动线多层格局)
02
裙房塔楼一体化
首先形式上,CE的建筑由英国建筑事务所AL_A设计,整体设计最大特点就是塔楼裙楼一体化+整体循环的概念。
这种形式上上下一体循环的,流动的概念在作为高端级别地标项目中被不同的事务所多次引用。比如OMA设计的CCTV电视塔,以及新近完工的杭州来福士。
CCTV大厦,设计就将一个循环式的摩天楼作为卖点。
杭州来福士广场,塔楼到裙楼的流动性过渡设计和整体一个‘环’式结构的设计与CENTRAL EMBASSY如出一辙。
这种循环流动的概念为什么收到越来越多高端项目设计师和开发商的青睐?我们认为这代表了一种科技感,一种对传统建筑三段式经典垂直体系的反叛,进而也代表了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在视觉上的强烈符号又很容易作为一种标榜产品高端性的标签对消费者进行教育。而项目本身也将其建筑最大的特点‘环式’结构作为其商标元素加以着重强调。
03
表皮与室内
而整体的建筑外立面上,初期设计公司在研究形体时是一个抽象的体块,用于研究建筑的概念与场地的匹配度。后期则要解决如何给建筑‘穿衣服’,即幕墙与表皮设计。
(早期概念方案抽象的体块感,注重整个建筑的整体立意)
而在最后建筑的呈现中,立面设计也非常有特点。裙房用了30万片铝板包覆作为饰面材料,在视觉上有斑驳错落层叠之感,据说是呼应了泰国传统的手工艺文化。
在BTS轻轨站上远看建筑,30万块铝板组成的鳞片表皮与超透玻璃组合非常有质感。
由于立面的铝材为了创造斑驳错落的质感,每块板材安装的角度都是参数化计算的特制角度,因此施工上也就有了亚洲国家特有的劳动密集式的建筑作业了...
而建筑的室内,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商场的公区几乎就是一片纯白。从天花到扶梯到楼板饰面,均走了一个白色极简风。
这种极简风格的室内取向,貌似不太符合高端商场内饰应有的堆砌贵重材料向消费者展示‘我搞这个商场可是砸钱了’的套路。比如南京德基,笔者简直怀疑德基的室内石材是不是挖光了几座采石场堆出来的。
但是如果梳理一下近几年一些国内外的高端商业中心,会发现白色极简的风格正在成为高端商业的流行趋势。比如,也是这两年刚刚开放的纽约世贸广场枢纽westfield购物中心。这座有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外号‘虹膜’的超逼格商业建筑里,白色几乎是唯一的主题。
而在国内,新近落成不久的杭州来福士,白和灰同样是公区整体主题色
想来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极简主义,白色风,在现代主义兴起的上世纪在建筑大师如迈耶,安藤等的引领下曾经风靡全球。后来被作为一种‘单调的’,‘反人性’的后现代主义论断所批判而式微。而在近几年,极简风又开始大行其道。这是否是来自于苹果设计哲学大获成功后反应到建筑和室内设计界的一种回潮?
从产品到零售店无处不在地贩卖极简风的苹果引领了这种审美风潮,极简=高级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而这种趋势不单单体现在商业项目,也体现在一些高端住宅产品样板间的装饰取向上。而对开发商来说,如果有心打造一处高端商业地标的话,这种极简风或许是未来一个保险的设计打造思路。或许这对于国内高端商业无度滥贴石材摆阔的套路化倾向也是个好事。
而在白色的整体环境内,公区作为一种背景保持了足够的低调。绝对无柱的,超出一般商场宽度的走道,以及每层均足够慷慨的层高,让顾客在室内的行走体验非常舒适。而且这个空间作为背景则将表现突出的内容完全让位给了商户本身。
(室内实拍的一角可以感受到整个空间尺度的宽阔,以及柱子的隐藏和楼板的轻薄)
而一个有趣的点是,开发商显然很满意总体商业的设计,因此在商场室内直接讲建筑师研究方案时的草图作为装饰元素印在室内的背漆玻璃上。这算不算上是一种国内少有的,甲方尊重乙方欣赏乙方设计成果的一种和谐关系呢~
04
跳出Routine,与众不同的业态
而商户上,首先CE作为最高端的商场定位,在主打品牌上无法跳脱出传统的奢侈品品牌。这里云集了大部分全球的老牌奢侈品旗舰店诸如Chanel、Hermes、RalphLauren、Gucci、Prada 等。由于奢侈品类商户来来回回就那么回事,笔者对这种已经程式化的业态和模式并不感兴趣,因此不再赘述。
(入口处,主力商户PRADA其编织式金色商业立面与全球其他门店别无二致)
而整个商场在保证了一系列的奢侈品品牌作为其业态基础之后,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其与曼谷其他高端购物中心如SIAM PARAGON的区别?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仔细探寻了商场中那些跳出routine,与众不同的商户。
(临近项目不远处另一个高端奢侈品类商场SIAM PARAGON)
例如在BTS连桥入口的巴黎的百年面包店PAUL BAKERY,将面包店,午茶沙龙,轻食餐厅串联在一起。(曼谷的甜品咖啡真的是又好吃又便宜!)
5层有一个八百多平的号称曼谷最好的精品买手店SIWILAI & ROCKET COFFEE BAR。集合了各色小众奢华精品的同时还配了一个独具风味的咖啡吧。
另外作为设计之都的曼谷,大众对具有设计感的产品和相关书籍有很强的购买力。所以项目也有不少和设计相关的业态。例如专门出售取得设计大奖电子和生活产品的GOOD DESIGN STORE,各种本地设计师作品的快闪店和专业艺术和设计类书店等。
除此以外,CE还有没有杀手锏一类的的特殊商户呢?有两家,而且都是业主自营打造的分别位于商场的垂直面向上的两端--底层的美食广场(Food Court)和顶层的生活方式共享空间(Open House)。
位于地下一层的美食广场叫做EATHAI(山寨EATALY的用意很明显)。EATHAI旨在将泰国最传统的路边小摊美食、乡间私房菜、及特色时令鲜蔬统统搜罗在一起,加上独具泰国文化的纪念品,食材,调料,各色熟食,零售一起,打造一个小型的泰国美食文化博物馆。
(泰式风情的空间打造)
EATHAI根据不同的美食类型,也规划了不同类型的就餐区域。既有适合快节奏的街边小吃的分享长桌,四人桌,也有适合聚会用餐相对独立安静的圆桌,半私密卡座等。避免了国内很多美食广场给人感觉不上档次和过于嘈杂的环境的缺点。
很多美食都是在这样仿街边小吃推车的柜台里点的。这里不仅可以吃到不同类型的小吃,还可以像街边一样观看他们的制作方式。除了地道的泰国美食,还有沙拉自选柜和各种融合美食。泰国对西式饮食接受度非常高,大部分的人都很习惯吃西餐,所以泰国本土美食和西餐的融合菜也非常普遍。除了就餐,这里还可以买到许多泰国特有的食材和调料。这种经营模式也是源自于EATELY的食材贩售与就餐组合的业态模式。
另外EATHAI以泰国传统的文化与生活为基础,挑选了富含泰国文化的纪念品以及地方特色零食,还有独具泰国风味的保养品,日常生活用品等,可以说一个泰式风情集合店。整体的平面,图案设计也凸显这种地域性,这在作为旅游城市的曼谷来说对游客很有吸引力。
位于顶层6层是一个叫做OPEN HOUSE的融合空间,占地7000平。由日本代官山茑屋书店的设计师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设计。官方称之为一个‘co-living space’,亦即工作-美食-书店-活动混合为一体的无界限空间。
作为一个顶级商场,CENTRAL EMBASSY非常大手笔的将顶层一整层的空间完全留给Open House并免费对所有人开放。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的聚会,放松,购物,就餐以及工作学习的一体化空间。在这里甚至小睡打个盹也不会有工作人员驱赶。
如何定义这一类的业态?它不像国内的融合书店(类似于方所),在这里书籍只是其中业态之一并且只卖艺术类书籍。它也不像是个单纯的买手店或集合店,这里大量的空间插入了we work办公的区域,餐饮区域。
这里,没有了公区-商户的二元分割,这里就是一个空间,一个场所,或者说一个城市客厅。一个吃喝玩乐无所不能还能俯瞰全曼谷最佳城市景观的多功能厅。作为一个核心地段,超高投入因而必须追求高租金溢价的高端商场,整层的一个城市客厅显示出开发商满满的诚意。从商场5层扶梯上来,就是这么一个难以简单定义的一个模糊空间,但是却不带给顾客任何压力,就当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客厅。而这也为项目的人气与区分度加分很多的点。
Open House对比与国内噱头主题满满的“融合商业空间”可谓是立见高下。这种融合空间在国内多以类似方所的融合书店或者以骑鹅公社为代表的融合商业空间出现。但是书店的问题如笔者在公众号上一篇书店专题论述。而国内目前泛滥的各种带某某主题的商业空间,各种拍脑袋式或者文青式的主题包装其肤浅和自作聪明劲儿和粗制滥造的室内装饰让人尴尬癌发作。
(大悦城骑鹅公社各种文青式的主题包装让小编尴尬癌发作...此处仅代表个人感受哈)
而很多时候,商场的经营者,设计师往往专注于主题噱头本身。而忽视了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有质感的,有想法的高品质空间来作为城市中一个具有归属感客厅。这种空间可以常来常驻。这种空间是精准的设计,诚意的打造以及精心组织的配套商户共同相辅相成的作品。而不是一种表层视觉化的包装配上一个主题噱头再搭一串行迹可疑的商户就开张了的“主题街区”。虽然笔者并不反对这种商场内主题包装式的设计与营造手法,但是表面化的包装和营销并不足以为一个项目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05
产品理念
建筑设计产品化理念就是把建筑作为一件‘产品’打磨的趋势。我们在盖房子时,总将房子作为一个房子,或者用有逼格一点的词叫建筑。而现如今,在设计的最前沿,更将建筑本身作为一件产品。比如苹果总部,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建筑,一栋房子,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超大号的工业设计,代表了苹果对科技,对产品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
又或者像纽约公园大道超高层住宅项目,你可以说它是一个住宅楼。但是它的高度,它作为一个绝对的方体Entity的形式,更像是开发商和建筑师共谋,推销给全世界顶级富豪的一个‘超高阶级居住产品’。
(纽约432 PARK AVE超高端住宅楼)
因此,产品逻辑,将建筑作为产品打造,进而去sell。这并不是一句国内烂大街的营销口号,而是要求开发商从前期顶层设计,后期设计师执行,每个环节都要从产品使用,产品打磨乃至产品出售的逻辑上对一个项目进行思考。
在这里,建筑的概念既不是一个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一个简单容器,也不是所谓的营造一种泛哲学的或具有学术价值的“凝固的音乐”,而是对打造一件能绝对击中消费目标受众群体的大尺度产品(即建筑)的追求。
而Central Embassy,作为一个高端购物中心产品打造样本,值得作为关注商业建筑的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