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小明语录: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经历过多少个十年与过去,人生更重要的是,你能创造多少个崭新的十年与未来。

一个家长的提问:为什么有些勤劳或者强势的父母会养育出一个和父母一样的勤劳或者强势的子女,但是有一些却养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孩子,这个拐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个提问和我们的《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里面的一个概念认同是有关系的。

这个问题如果用简单的回答:那就是认同与反向认同的关系。

认同与反向认同

也就是说,如果当孩子认同父母孩子就会继承到父母的某一些特点,比如说勤劳或者强势。

如果孩子对父母不认同也就是反向认同,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与父母完全相反的一些特质。

在心理学中认为爱和恨其实都是由一个情感诞生出来的两个不同的表象。有的时候极度的恨一个人,而且恨了很多年你都忘不掉,事实上就是一种爱。

精神灌注&力比多的灌注

虽然在情感上一个是爱,一个是恨,但背后相同的是什么呢?术语上叫做情绪(或情感)的一个精神灌注在这件事情上。

比如用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力比多投注在这件事情上了,至于产生出来是爱的情感还是恨的情感,都是有可能的,但它背后就代表着力比多的灌注,灌注到这件事情上去了。

什么造成孩子认同 or 不认同?

这件事如果深究的话,那就是什么造成了有些孩子会认同,有些孩子却不认同呢?

我们看一下小说《白鹿原》,《白鹿原》里的白家和鹿家两家争斗,但是白家和鹿家的子女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上一代的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不认同。

父母是地主阶层,但子女却去闹革命,要推翻父母的阶层,这很明显就是一种反向的认同。

因素一:

第一点我们要考虑到的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和人性格的遗传性,孩子身上至少有60%来自于父母遗传,就是性格和心理要素,但是有时候遗传的是一个倾向性,并不代表着遗传具体的一个表现。

比如说一个人遗传的可能是神经的敏感,那么这种神经的敏感在行为表现上到底是哪一种?比如说人际关系的敏感,还是对艺术感知觉的敏感呢?这都是有可能的。

因素二:

所以除了基因以外,我们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这就是大家可能了解的最多的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认同或者不认同,这个不认同也代表着反向认同。

一般而言就是父母和孩子关系很好,孩子对父母做的事情,他觉得对,关键是他自己判断。这个时候由于关系好,再加上他觉得对,这时候孩子就会主动去认同父母的很多特点,那么孩子也会去模仿父母的很多特点。

我曾经见过一个朋友的女儿,她动作、行为、说话的表情态度和她妈妈简直就像一个模子出来的,我经常给她开玩笑,我说你这孩子就是你妈的2.0版本。我相信你们肯定也见过像这样的孩子。

认同的不同方式

认同的通用规律:向强势文化认同

这种就属于对父母比较认同的,但是父母是两个人,所以有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对母亲认同,对父亲不认同,或者有的孩子就表现出对父亲认同或者对母亲不认同都有可能。

有一个通用的规律,通用的规律不代表是每一个个案都遵循。

孩子到底是认同的父亲还是母亲通用的规律:孩子一般会向强势文化认同。

当父母双方如果一方比较强势,更具有力量感,或者更能够展示一种权威的形象,那么孩子一般会优先认同于强势的文化属性。

其实不仅是孩子如此,生活中的很多人也是这样,比如说认同那个国家或者不认同这个国家,都有一个强势的文化认同。

总的来说人都不太认同弱者,大家记住这个一般通用的规则。

父母双方里如果一方感觉到在家里面权利地位似乎更大或者更强势,或者更展现出权威的,或者英雄般的形象,那么孩子一般会优先认同于他。而且这种还要在亲子关系比较好的情况下,就更容易产生这样的现象。

但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即使父母双方有一方很强势,也是家里面的权力角色,这个时候孩子如果跟他关系很糟糕,孩子就会产生我就不认同你,我故意就不认同你,凡是你赞成的我都反对,反正你反对的我都去做。

同伴之间的强势认同

其实你会发现孩子和孩子之间也会发生这样的认同现象。

比如说有几个小孩儿在一起玩,你会发现有些小孩儿就开始向其中一个孩子发生认同。开始模仿那个孩子说话的方式、说话的动作,还有他的语言习惯。

说明这些孩子认为那个孩子要更了不起一些,代表了一种强势的文化属性。

社会生活中的向上认同

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一般来说社会阶层的下层会向上面一层产生认同现象。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认同,所以你们就能看到好多广告故意的,比如说向社会底层,或者向社会中层来推销上一个阶层的某一些东西,来作为一个吸引他们的元素。比如说你可以看到很多房子都写是什么皇家,玉什么呀,都用的是好像上个阶层的东西来吸引大家。

这就说明在社会阶层中人们也会不自觉之间认同比你高一些社会阶层人的文化爱好等等一些取向。

镜像认同

那么有没有谁会去认同弱者的呢?也有这种的,那往往这种认同弱者的是另外一套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就是觉得那个人和自己很像,产生一种镜像般的认同。

像这种认同弱者的人,实际上是一种镜像自恋,在镜子里面看到了自己一样的,看到那个人,就产生一种镜像自恋的一种认同关系。

两极化的认同

还有一种是两极化的同时产生认同和不认同。

比如说他可能经常看到父亲打骂母亲,他产生了这样的两极化的认同之后,他长大之后:

一方面他可能也会像他父亲一样去打骂另外一个人,但另外一方面有时候他也会像个弱者一样吸引着别人来对他产生攻击,就是两极化的特点,这代表着他的施虐和受虐倾向同时被认同了。

青春期的认同特点

由于多数的孩子在青春期阶段都会比较逆反,在这个阶段可能都会不太愿意认同父母,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是想通过不认同父母来发展自我意识,因为如果完全认同父母,他们就没法发展自我意识了,所以还在青春期的时候,他可能会产生对父母的不认同。

但是大家记住,孩子对父母不认同,不代表孩子就不认同其他人,很多人在这块儿理解错了。

孩子只是那个时候不选择认同父母,但相反,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去认同另外一些人,这些人是谁呢?

如果你不给他提供,孩子就会去认同比如说偶像、明星等等这些人。如果你给他提供了,你看过去的家族里面,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不认同父母,那么孩子可以在祠堂里面,在家谱里面找到一个家族里面的其他人去认同。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父母以外的,另外的人的认同,其实反而很强烈。

所以大家记住逆反不要单维度去看它,不要只看到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逆反,有时候代表着对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的更强烈的认同。

还有一些父母比较聪明,比如说如果家族里面或者没有家族,他们就会在父母以外去找另外一个大人,培养孩子对这个人的认同。

那个人可能是这个孩子心目中的一个英雄形象,或者有某些方面的社会成就,这个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不认同父母,但会去认同那个人,这样就能给孩子营造成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所以说在青春期的时候,让孩子多看点名人传记或者多学点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的一些书、视频、录音,这些学习资料和内容,其实对孩子立志是有帮助的。

不过在认同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有的时候,这个孩子在青春期会非常的逆反,坚决不认同他的父亲或者母亲中的其中一人,等他人到中年的时候,他又慢慢的回来了,又开始认同他的父母中的其中一人了。

立志的本质是认同

立志的本质上讲是认同现象

孩子所谓的立志实际上是认同了某一个人的理想,要记住这句话。

孩子认同了父亲的理想也能立志,孩子认同了母亲的理想也能立志,孩子如果非常不认同父母,他也会产生一种相反的立志。

就像是要推翻父母的阶层,就要带着穷人闹革命,这也是一种立志的方式。或者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爱好的某一个领域找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孩子就会去认同他。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反复强调,千万不要培养孩子去玩游戏,因为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游戏明星,而一旦认同游戏明星,也会把这个人当做他未来的职业认同的对象,那就糟糕了。

要多给孩子培养除了互联网虚拟游戏以外的其他的一些行业的兴趣爱好,其中一些了不起的人物,假如说孩子认同了那个人的理想,认同了那个人的职业,孩子就有可能去产生一个自己的志向,而这个志向是和他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有关系的。

同样,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也的确要小心,如果孩子认同你的坏习惯,就麻烦了。

大多数父母现在都有这种现象,就是自己现在是低欲望,不积极主动,不爱户外运动,整天拿着手机,那么孩子也有可能认同你的低欲望,以后也变成了一个做什么事儿都提不起兴趣,没精打采的样子。

家庭关系中还要注意这么一种现象,夫妻双方有一方总是贬低另外一方,就导致孩子没法去认同被贬低的一方。而且可能在道德上也觉得父母一方去贬低另外一方也不对,导致对母亲也不认同,对父亲也不认同,就导致在父母身上都不认同。

如果孩子对父母上都不认同,而父母又没有及时的给孩子提供一个认同的对象,孩子就很容易去迷恋于一些偶像明星的饭圈文化,或者迷恋于某一个互联网游戏世界里面的什么东西,可能就无法产生真正的对人生有正面价值的立志了。

过度的认同

关于认同我要给大家说的最后一点就是过度的认同也是有问题的。

过度认同代表这个人完全没有自主的意识了。过度认同最严重就是认同了某个人的命运就最可怕了。

比如说孩子如果完全认同了一个悲剧的命运,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就是按照悲剧在发展。当然一个孩子如果完全认同一个强者的命运看起来是挺好的,但他人生假设受到挫败了,他就会被沉重的打击。

认同命运

关于认同命运,你们要看一下金庸写的《天龙八部》,这部小说里面实际上有两个人物都在认同命运

认同命运在拉康流派的精神分析里面就叫做完全被大他给阉割掉了,完全被大他占据了心灵,占据了他的主体资格,他就屈居第二位了。

这里面认同命运的第一个是乔峰,第二个就是慕容复。

乔峰认同的是谁?认同是他父亲的命运。

慕容复认同的是谁?也是认同他父亲的命运。

所以乔峰要想当个大英雄,大英雄的这个欲望就把他完全占据了。就导致漂亮的阿朱说:我们一起到草原上放羊。他都没有太多的兴趣,要换成别人,早就去了,对吧?

干嘛非要当大英雄呢?有个美女陪你草原放羊不好吗?慕容复同样旁边有个美女王语嫣,你看我们当时看小说看的咬牙切齿,这么大的一个大美女在你旁边,你没兴趣,因为他认同了谁?他父亲慕容家族,燕国的命运,他死活都要光复燕国,最后实现不了就疯了。

认同的最佳状态

所以大家记住,我们说有很多种认同的方式,孩子之所以像父母或者不像父母,很多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于认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我们既要让孩子产生认同,也没有必要过度的认同。

当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时候,我们就给孩子提供另外一个认同对象,但是我们也不要让孩子完全不认同父母,那也是不对的。

比如说家里面孩子和父母关系过于恶劣,或者父母之间关系过于恶劣,都会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成对父母的认同。

所以一个恰当的好的方式应该是部分的认同,让他保持灵活性,那就最好了。

小明语录: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生命最终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尝试各种可能,去生活!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系统的逻辑训练最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掌握逻辑学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因此,从小打基础学习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作者在儿童心理学理论和实操领域深耕多年,熟知儿童心理认知规律,在中西方哲学与逻辑学思想基础上,将心理学和逻辑学完美结合,全新建构适合本土化的儿童读本。

小明老师微信号

zhaoxiaoming3

中国心理圈

手把手心理实操训练模式创始人

中国心理圈真正教实操的老师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必知的100个核心概念》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作     者:赵小明

图文编辑:岳程鹰

审    核:段艳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