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ive, but never forget|可以原谅,但永世不忘
上一篇:套路!上厕所也有套路|维也纳金U大街上的百年老店和黑死病纪念柱
今天的第一站是皇家墓穴,位于克恩滕大街西侧的新市场广场西南角。别看名字叫“新市场”,它可一点都不新,那是相对于中世纪更古老的市场而言的,实际上早在1234年这里就叫这个名字了。广场中间的大喷泉叫唐纳喷泉,以它的创作者奥地利雕塑家乔治·拉斐尔·唐纳(Georg Raphael Donner,1693-1741)的名字命名。唐纳在1737-1739年创作它时,曾起名叫普罗维登提娅喷泉。普罗维登提娅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女神,她的雕像位于喷泉正中。水池边缘的四尊雕像分别象征奥地利境内的四条河流,其中两名男性代表上奥地利的两条河,手持鱼叉的代表特劳恩河,怀抱船桨的代表恩斯河;两名女性则代表下奥地利的两条河,手持水罐的代表伊布斯河,身体倚向一边的代表摩拉瓦河,这四条河都是多瑙河的支流。用四尊人像代表四条河流,这让我想起在罗马看到的贝尔尼尼的名作《四河喷泉》。唐纳的这组喷泉同样堪称经典,不过今天我们在广场上看到的只是其复制品,原作已移至美景宫国家美术馆中保存。
广场西南角有间嘉布遣会教堂,皇家墓穴就在教堂地下。我们来得早,墓穴还没有开门,于是我们先进教堂看看。教堂的正式名称为天使圣母教堂,是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Matthias,1557-1619)的皇后安娜(Anna von Österreich-Tirol,1585-1618)之遗嘱和捐赠而修建,她希望死后能葬在这座教堂里。由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缘故,教堂直到1622年才正式动工,1632年建成。次年复活节,马蒂亚斯和安娜的棺墓被移入教堂安葬,自此这里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家墓穴。教堂外观简朴,历经多次重建,现在看到的是1934-1936年根据原设计建造的。
正门左侧的门洞里有一尊雕像,是嘉布遣会著名传教士Marco d' Aviano (1631-1699)的像。他来自意大利,在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期间,曾作为罗马教宗的大使游说各方支援奥地利,因此被认为是维也纳的救星。他死后就葬在这座教堂里。
嘉布遣会是罗马天主教行乞修士方济各修会的三个独立分支之一。嘉布遣是指行乞修士所戴的尖帽。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玛窦·巴西在1526年成立了关注穷人属灵和身体需要的嘉布遣会,并通过遵守由圣方济各倡导的严格的贫穷誓言而与穷人保持一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这座教堂内外虽然经历过多次重建,但始终保持朴素的传统。
上午十点,皇家墓穴开始售票参观,成人5.5欧,家庭票12欧。我们顺楼梯来到地下,据说这里经过八次扩建,至今已安葬145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其中包括12位帝王和19位王后。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创立此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和皇后安娜的棺墓,被安放在一间特别的小屋里。
大多数棺墓比较简单传统,少数几个宏大奢华的就比较显眼。下面照片上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1685--1740)的墓。这并不是最初的棺墓,而是查理六世的女儿玛利亚·特蕾西亚后来请奥地利雕塑家Balthasar Ferdinand Moll(1717-1785)重新设计制作的。
棺墓上方的天使托举着查理六世的头像,四周则是四个头戴皇冠的骷髅头。几个皇冠均不相同,我想应该是代表不同领地的吧,因为他既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又是波西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同时也号称耶路撒冷的统治者。
另一处奢华之作为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1717-1780)与丈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斯蒂芬(Franz I. Stephan,1708-1765)的合葬之墓,也为Balthasar Ferdinand Moll的作品。
棺墓上方,这对挚爱的夫妇相对而视,死后亦永不分离。
还有一处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1830-1916)与皇后伊丽莎白(Elisabeth von Österreich-Ungarn,1837-1898,小名:茜茜公主)和儿子鲁道夫王储(Rudolf von Österreich-Ungarn,1858-1889)的棺墓。三座棺墓并排而放,居中而且位置更高的是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墓,皇后和儿子的墓分置两侧。他们的墓相对简朴,但他们的一生充满传奇,至今仍是奥地利历史上被人们谈论最多的王室家庭。
据说最近一位安葬于此的是2011年故去的Otto von Habsburg(1912-2011),他是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Karl I,1887-1922)的长子,同时也是位作家、记者和政治家。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最后一位王储,随着1918年奥地利共和国的建立,哈布斯堡家族的辉煌永远成为了过去。
走出皇家墓穴,天还是阴沉沉的,我们向南走,准备去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在博物馆东边的广场上有一组纪念碑非常引人注目,那是1988年建立的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纪念碑,由奥地利当代雕塑家Alfred Hrdlicka(1928-2009)设计。这组纪念碑由广场上的多件雕塑组成,最核心的是位于广场中央的“暴力之门”。1938年3月,奥地利被德国吞并,从此陷入法西斯的统治,也走入了暴力之门。法西斯对犹太人残酷迫害,许多犹太人被迫每天跪在地上清洗街道。在“暴力之门”后方的地上就是一位跪地洗街的犹太老人的形象。大批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上方的花岗岩雕塑表现了那些惨无人道的场景。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挡正义力量的反抗,暴力之门正面右边的浮雕中有位妇女正在产下一名婴儿,象征着奥地利的重生。
在暴力之门另一面的下方有两块屏幕,循环播放1938年以前人们在维也纳享受幸福生活的影像,那是一张张欢喜的笑脸。我突然想起犹太人说过的一句话:“Forgive, but never forget!”(可以原谅,但永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