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 | 两难选择
国庆长假回家种麦,有一件事至今让人不能释怀。这事缘于去年麦子下种一月后,麦苗被那种叫蛴螬的害虫祸害得缺苗断垅,受害严重的田块,死苗达到了百分之三、四十,着实让人痛心,但又束手无策,为了来年的收成,有的人不得不重新播种。我家的麦田也未能幸免,对缺苗的地方只得重新开沟人工补种。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你刚补上麦籽,那成群的野鸡就会跟着剖开断苗的地方找虫吃。野鸡和人一样聪明,有着超强的判断力。它知道死了的麦苗下面肯定有虫,而这种白而嫩的蛴螬,一定是它的美味。因此上,不少死苗的地方被它喙爪并用给剖开了,蛴螬当然躲不过它的夺命追杀。可开沟补籽后,野鸡却又来了,它本想找虫,却意外收获了麦籽,所以补上的麦籽又让它给吃了,真让人无奈。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去年的教训,今年就再不敢撒懒。麦子播种前,按照有关指南,用农药拌了麦种,预防地下害虫的危害。可当看到拌了农药,颜色鲜红的麦粒,心里却又多了一份不安。为了防虫,却给鸟儿造成了威胁,这些有毒麦籽,一旦被鸟类误食,必将导致中毒,且死亡是大概率事件。
于是,我想到了前些年,鼠害严重,灭鼠药滥用,造成鸟类及家禽中毒,一度好多鸟儿死于非命,几近绝迹。今年给麦种拌药防虫,又将危及鸟类生命,着实让人不安和纠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生活的理想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现实往往很矛盾也很无奈,两全其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上,你保护了野生动物,就往往让庄稼失去保护。
前一段下乡到北山一带,这里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因为山里温度低,光照不足,做不到一年两料,就只好选择种早玉米。山里地多,一户种几十亩玉米很普遍,当然这也是山里农民的主要收入。
这两年,国家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严禁捕猎各类野生动物。这里的野猪却得到了大量繁殖,而且它们没有因为人类的保护而改变自身的习性,肆无忌惮的糟蹋庄稼,刚长上颗粒的玉米成了它们的袭击目标。一夜之间,成片的玉米被其扑倒,连吃带损坏,它们根本不知道这尚未成熟的玉米凝结了农民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大量的投入。看着被野猪破坏的庄稼,农民真是欲哭无泪,不知如何是好。
农民知道,捕杀它们是违法的,就尽量寻求既不违法,又能避害的办法。有人想用铁网把地边围起来,可能有效,但这投资大,成本高,粮食本来就是投入多,收入低的弱势产业,粮农一年就想多赚几个钱,如若投入太大,就会入不敷出白忙活一年。于是,有的农民就想出了用纸炮驱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可野猪多是晚间活动,人不可能守在地里,农民就用香做炮引线,而且香要长短不一,以延长纸炮炸响的时限,用以吓跑野猪。这种办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也不能一劳永逸,再说了,满山遍野都种着玉米,野猪这里赶跑了,又去了那里,它跟人玩起了游击战,真让农民伤透了脑筋。看着农民无奈的表情,作为一个粮食人,深知稼穑之艰,农民之难。
无独有偶,近日网上浏览新闻,一篇题为《野猪已经快要将南京包围了》文章吸引了我。文中列举了详实的事例:野猪进奶茶店,野猪逛大街,溜公园,野猪甚至入地铁,进校园。文章这样说道:“野猪对于紫金山来说是外来物种,由于国内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极度缺少豺狼虎豹等野猪的天敌,野猪繁殖力和适应能力都极强,与此同时野猪被列为保护动物严禁捕杀,如今野猪在山区已经泛滥成灾,入侵城市是早晚的事”。“总之,没有任何办法对付野猪”。文后有一段评论,与我了解到的情况极为相似:“我们老家山上这几年野猪特别多,离村子远的田地,没办法种,种也白种,野猪会帮你消灭掉”。看来野猪对庄稼毁灭性的糟蹋并非危言耸听,也并非个例。
世代种粮的农民,惜粮如命,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想出一些既不伤及动物性命,又让动物不糟蹋粮食的办法来。小时候,生产队就安排专人,身背火药枪,在谷子高粱成熟季节,会装上火药,扣动板机,鸣枪示警,吓得那成群的鸟儿,失魂丧胆,逃命飞去。到现在,最常见的还有在庄稼地里树起扎好的稻草人,让它在阴晴风雨里戴一顶破旧的草帽或手拿旗子摇旗而不呐喊,去吓退,吓飞那些吃粮食的飞禽,减少粮食损失。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还以此为题写下了经典之作《稻草人》。我没有研究过稻草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但农人一直在用此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防止鸟类损害水果等价值较高的果实,人们还会拉起防护天网,有的甚至会在果林里插上红旗,以吓退那些与人抢夺胜利果实的鸟儿。
说起来,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有时候的矛盾还真难以调和。人处在动物和庄稼的中间,保护粮食事关农民的收成和切身利益,保护动物是毎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事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事。
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此的认知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以食为天,当人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时候,保护的天平砝码就会倾向于粮食。但当衣食无忧,物质丰富的时候,就会偏重于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人性总有他贪婪的一面,有些人吃饱了还不满足,还要尝鲜猎奇,吃山珍野味。黑心的商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就把罪恶之手伸向了保护动物,于是,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被杀戮,生物链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动物界食物链失去平衡。为了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国家立法以治之。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
但农民却头疼了。粮食生产这个工厂漫无边界,受天气的摆布不说,还要遭受飞禽走兽的袭击。猎杀它们于法不允,包容它们,于理不通。况且爱惜粮食,减少损失,既是传统美德,更是时代要求,真的好让人纠结。
好在科技在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不断用于农业生产,实现既保护野生动物,又保护粮食生产的两全目标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