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老街有很多条,作为地名的“老街”却只有这里……
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昆明老街,东起正义路,西至五一路,是昆明面积最大、保存清末和民国时期特色建筑最多的老街区。
“昆明老街”,自2005年命名至今,不过短短16年。新名字的背后,是这片街区近900年的悠久历史。
早在1983年,昆明老街甬道街就成了昆明最早的花鸟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在甬道街上搭建铁皮棚,售卖花鸟鱼虫的商家在赚得盆满钵满之后,纷纷外扩,陆续形成了景星珠宝花鸟市场。此外,这些代表城市市井特色的小买卖甚至延伸到光华街、文明街。如今,甬道街的改造升级完成,那些曾一度外迁的商家带回自己升级后的商品回归。
现在,走在“新生”后的老街上,看着一座座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你仍能感受到充盈其间的“老昆明味道”。
老建筑是活的历史,它标记着人们对一条老街的记忆。经过“拆新建旧”后的昆明老街,既保留了钱王宅、马家大院、欧氏家宅、傅氏宅院等老宅院,保留了“一颗印”“三坊一照壁”“歇山式”“走马转角楼”等独特的建筑形式,也保留了聂耳故居、邱家巷、小银柜巷、居仁巷等民宅和弯曲幽静的小巷。在拼命追赶潮流的现代化都市,人们已很难在迅速迭代的钢筋水泥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而老街上布满苔痕的青砖墙、雕梁画栋的四合院、斑驳的高门楼,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深情地诉说着那些早已被人遗忘的故事。
除了古老的建筑群落,福林堂、杨大安堂、建新园等老字号也得以保留。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店,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离合。走近他们,仿佛能够听到历史厚重的回响。更多的店铺却永远地消失了,只在原址留下一块不太显眼的黑色地砖,上面镌刻着生卒年月,如一块墓碑,供有心人凭吊与缅怀。
建于1926年的东方书店,在抗战时期曾是无数西南联大师生、学者和知识分子进行旧书换购的知识场和集散地。2018年,东方书店原址复刻,旧砖、旧瓦、旧楼、旧书、旧椅,置身其中,仿佛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昆明曾经那个辉煌灿烂的年代。
建于1923年的马家大院,如今已成为昆明庭院剧场的代名词之一。马家大院庭院剧场改变了镜框式舞台的演出方式,让老宅的走廊、天井各处都成为演出舞台,而观众则坐在天井中央。在近百年历史的老宅中,昆曲、京剧、脱口秀、音乐会、相声、话剧等不同类别的演出轮番登场,既有《霸王别姬》、《牡丹亭》等传统曲目,也有《雷雨》等经典话剧,还有《昆明老宅》、《重返老昆明》等讲述昆明历史人文的戏剧或茶会。品茗,听书,看戏,品味经典,回望历史,不知不觉间,马家大院已成为无数人的心灵居所。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景星街就有了昆明最早的花鸟市场,这里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深深印刻在无数昆明人的记忆里,成为昆明市井生活的重要代表。各色花鸟、鱼虫、古玩字画,让不同审美趣味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所爱。离景星街花鸟市场不远处,就是一字排开的小摊位,陶瓷、手工艺品、文玩核桃、葫芦……是留作纪念的不二选择。
到了周末,聂耳故居背后的跳蚤市场开业经营,数十个地摊沿着U字形的小巷子露天摆放,古玩、古钱币、老物件、旧书等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喜爱收藏的古玩爱好者前来“淘宝”。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昆明老街自然也不会缺少美食。过桥米线、石屏豆腐、炸洋芋、豌豆粉、木瓜水、鲜花饼等特色美食一应俱全,总有一种食物能够满足你挑剔的味蕾。和最亲近的人走在街头,看着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闻着氤氲弥漫的食物香气,人间美好也不过如此。
再多的笔墨
也诉不尽昆明老街
厚重底蕴与森罗万象
老街就在城市的中央
有时间一定多去几趟
“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不是一趟背上行囊的旅行
而是你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
来源:拾云南
作者:诺选昌
视频:佘 兰
摄影:艾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