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烩面谈:烹饪之道、烹饪之法、烹饪之魂、烹饪之秘。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河南传统美食,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

烩面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它与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湖北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享有盛誉。

舌尖上的中国 华语群星 - 颂今民歌新作

烩面是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一种类似宽面条的面食。

清汤烩面

汤好面筋,营养高。有羊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多种类型。

烩面的精华全在于汤,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开,露出中间的骨髓)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药,骨头油都熬出来了,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所以又有人叫白汤。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辅料以海带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海参、鱿鱼等,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烩面的面是用优质高筋白面粉,兑以适量盐碱用温开水和成比饺子面还软的面团,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码好,用保鲜膜覆上备用。

民间关于“烩面”的起源,近年来,提出了很多观点。

1、烩面是古时餔饦(bū tuō)技法的演变和再现。

《齐民要术》中详记了餔饦的技法:“餔饦,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就是将和成之面,以二寸为段,用手捋薄,擘开煮而食之。

这种做法,和今天的烩面一脉相承,只是那时称煮,今日说烩,而烩不过是煮法之一,是以旺火和相对较长的时间使原料入味,汤汁浓厚的一种烹饪方法。

清代出版的《齐民要术》

2、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时,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想着用烩面补身驱寒,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后来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烩面手艺才传至民间。

3、抗战时期,日军飞机经常空袭郑州,当时有一位名厨,叫做赵荣光,特别喜欢吃面食。空袭来了,赵师傅就去躲飞机,回来后,就把剩下的面条加点羊肉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师傅发现重新烩过得面也很好吃,就潜心研究,在里面放些盐和碱,使之更筋。这样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后来就成了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

其实,从明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刀切面、刀削面是民间面食的主要制法,抻面、拉面成为特殊工艺,餔饦之法更是很少有人采用。以致很多人把烩面这个餔饦的演变和再现认为是烩馍的演变,更有人认为是自己饭店的自创,这其实是历史造成的误会。

在1956年之前,郑州乃至河南省内,还没有一家主营羊肉烩面的面馆或者摊位,很多老郑州人并不知道郑州有烩面这么个面食品种。1956年公私合营后,郑州市饮食公司成立合记烩面馆,成为省内首家以羊肉烩面为专营品种的面馆。

羊肉烩面

相对于传统中餐,烩面这种新型饮食品种方便、快捷,故迅速颠覆了之前河南人吃面的习惯。再加上郑州便利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旅客多,烩面这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饮食便成为旅客首选。

改革开放后,随着萧记、裕丰源、汇丰源、巴老三、76人等烩面馆的加入、扩张,使得烩面迅速成为郑州的全民食品,成为郑州乃至河南的饮食代表。

烩面之源

1、唐太宗落难说

传说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难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农家收留。农家淳朴,宰家养麋鹿炖汤,又迫于追兵草草将活好的面拉扯下锅。李世民吃下,寒疾痊愈。即位后,李世民派人寻访,命御厨学艺,唐宫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后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逐渐演变成烩面。

2、豫籍京官厨子自创说

河南烩面

光绪年间,长葛厨师郭子兴在京开一面馆。因为常有敲诈勒索之事发生,便找同乡杨翰林帮忙。杨翰林就是杨佩璋,长葛人,后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杨翰林为了保护郭子,就把郭子兴聘到府上做厨子。

辛亥革命后,杨翰林偕郭子兴告老还乡。秋日偶遇风寒,郭子兴便试着用大骨头、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药炖汤后煮面给杨翰林吃,没想到深得杨翰林赞许,并从此成为杨家的日常饮食。民国九年,杨翰林在长葛老家去世,临终前送郭子兴银两,让他再行开店,且叮嘱郭子兴不要将烩面失传。不料,长葛当时寇匪猖獗,官兵不能剿办,时局不安,再无开店机会。郭子兴有一远房亲戚,于黄河岸边花园口附近,为了生存,只好投奔那里。烩面就是郭子兴此时传到郑州的。

3、日机轰炸郑州说

烩面是由长垣籍厨师赵荣光创制的。赵荣光喜面食,尤其对面条特别钟爱。抗日战争时期,郑州的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们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当时粮食紧缺,赵师傅不忍将剩饭弃掉,空袭结束后,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荣光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的一个主要伙食品种。后来,一些老顾客无意中发现店员吃的这种面很有特色,就要求饭店售卖。赵荣光由此开始精心配制烩面。他选用上好的鲜羊肉,放入各种原料将肉煮烂,面条下锅时用原汁肉汤,再放入羊肉、黄花菜、木耳等,味道十分鲜美,于是,烩面便逐渐成为该店的热卖品种。

4、豫籍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

据说,尉氏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泡馍清朝年间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于是一位豫籍羊肉泡馍师傅就把泡馍改良成了烩面。羊肉泡馍的粉丝说,河南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

5、山西回族传统面食说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朱元璋的儿子沈王朱模在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县)时,常到民间察访。有一年秋天,他行至南门外西和村和八义村一带时,偶遇一位给爷爷送羊肉老圪(gē)扯 (长治县一带百姓称宽面条为老圪扯)的回族少女。见沈王很饿,小姑娘就给沈王倒了半碗,沈王边吃边说:“真好吃!真好吃!”

沈王回到王府,念念不忘那半碗“羊肉老圪扯”,就派人找到那位回族姑娘,聘为王府厨娘。沈王去世后,回族厨娘离开王府,在集市搭棚垒灶开了家面食馆,专营“羊肉老圪扯”,很多当地回民都跟她学习“羊肉老圪扯”的制作方法。由于“羊肉老圪扯”好吃,便渐渐传到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天津等地。

除了这5个传说外,还有100年前,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的郑州老坟岗是烩面的诞生地,以及大禹治水、安史之乱等传说。

注:河南烩面馆-日常报价明细单[上海一烩面馆报价,仅供参考]:

烩面之秘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南地处我国的中间,即不偏居边陲,又不临洋眺海。是个绝对的“中不溜”。而烩面,就如河南的许多事物一样,它也是个“中不溜”。只要有汤、有面、有菜,无论有无香料,不管是否用牛羊肉高汤,只要烩同一锅,就称得上河南烩面。

关于烩面的诞生,民间曾流传许多古老的传说。但许多饮食文化学者认为,其实烩面的历史很短,不过60余年。

其实烩面就是古时餔饦技法的演变和再现:将和好的面,以二寸为段,用手捋薄,擘开煮而食之。

但从明代到民国的很长一段时间,刀切面、刀削面成了民间、馆业面食的主要制法,抻面、拉面成为特殊工艺,餔饦之法便少人采用了。

1956年之前,河南省内,还没有一家主营羊肉烩面的面馆或者摊位。1956年公私合营后,郑州市饮食公司成立合记烩面馆,成为省内首家以羊肉烩面为专营品种的面馆。

相对于传统中餐,这种新型饮食品种方便、快捷,故迅速颠覆了以往河南人吃面的习惯。再加上郑州便利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旅客很多,烩面这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饮食也成了旅客首选。自然而然地,烩面成了河南美食的一种象征。

比起家常的烩面来说,馆子里的烩面讲究汤的味道。汤好,烩面就会好吃,而汤之香醇,则源自各家调制的香料。香料配方是烩面馆的商业机密,往往秘而不宣,它们是烩面的脊梁,支撑起食客们的味蕾,虽默默无闻,但每个人的舌尖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分量。

为烹制一锅好汤,少不了配制名目繁杂的香料,如八角、花椒、玉果、小茴香、白芷、丁香、香叶、桂皮、香沙、草扣、毕卜、陈皮等,不知道的一定会以为这是一副药方。

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次战乱、饥馑,造就了河南人务实的性格。即便是今天,这一处世哲学也深藏于每个河南人的基因里。

人上有人

天外有天

    治大国若烹小鲜。

妙在烹字

拿捏火候

分寸精准

纤毫不差

文火百炼

味美极鲜

惟精惟一

小事方精

以小喻大

悟其精髓

始可治国

两不相伤

万物一体

道心做事

绵绵不绝

风云际会盘中餐

自古百业兴

可证天下安

绵绵一把火

昭昭五千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