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清泉浅谈诗的痛感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第一报
作者小传:清泉,原名:管小香。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现为中国诗歌报专栏诗评家、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临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兼外联委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创作实验基地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小作家报》编审、《科普潮》执行总编、专栏诗评人。
浅谈诗的痛感
文/清泉
最近我写了一篇关于诗歌《亡灵》的赏析,文中重点提到了诗的痛感,受到了不少诗友的关注与讨论。
那么我眼里诗的痛感是什么呢?诗人为什么要痛?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会让自己的灵魂哭泣,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简而言之,痛感就是你对社会,对生命的关注度,一个对社会漠不关心,对生命没有敬畏感的人,是写不出痛感的,真正能打动读者的作品的。
哲学家牟宗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尤其是有性情的人,不能永处于现实的推移中而无一种超乎现实以上的觉悟。人类之可贵正在此。惟在此觉悟中所发出的,才可以推动社会,作为时代精神之领导。” 是的,一位真正的诗人永远不会只是花前月下,永远不会只是人云亦云。难道说一位诗人抓住诗的语言就是所谓的好诗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时代不需要华而不实,没有灵魂,没有痛感的诗歌。
一位好的诗人,他必须是对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自由与平等有着关乎生命的思考与表达。一位好的诗人应站在时代前沿,以笔为武器,书写人类社会,书写生命的沉重与痛感。
我们说诗人都是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应该也必须联想到生命的沉重。对,就是人生存在苍茫大地之上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种贴近大地的真实负担。既然贴近大地了,那么这种沉重感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
生命有了沉重,那么痛感也就存在了。而不是像有的诗友所言,说什么极力寻找痛感。生命的沉重与痛感是成正比的。真正的诗人是一定比常人多了一份沉重,一份常人不宜察觉的心灵上的沉重。可以毫不避讳地言之,真正的诗人是时代的殉道者。这种灵魂的痛感与生命的沉重逼迫他用语言完成痛感释放的过程。当这一切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就落在了辽阔大地之上,自然地生根,发芽……
正如湖北省作协首届签约评论家刘波所言:为什么我们从当前的诗歌中越来越感觉不到生命的沉重与痛感?尤其是那些网络诗歌,它们就像沉睡在民间的温顺的绵羊,间或会发出几声苍白的叫声,显得绵软而无力。因为我们的诗歌已经失去了一种痛感,而只是在语言或形式上追求时尚,而放弃了对于诗歌精神的抒写与挖掘。
在此也附带谈一下诗的美感,有的诗友强调诗首先要有美感,其实痛感与美感也是不冲突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四大名著,为什么大家对《红楼梦》、《水浒传》关注更多,印象更深?我想大概是因为让人心痛的结局,你能说这两部巨著不美吗?美,只因美得彻骨,痛得体无完肤,所以才融入了观众的心跳,从而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那么这种观点推广到诗中,同样适用。因为文学是一家,诗是文学的一部分。
中国诗歌报★简约阳光厚重
投稿须知 :1、作品为王。 2、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个人图片、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3、投稿邮箱:zgsgb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