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经典:李逸野碑论十七题

李逸野碑论十七题文 李逸野《程虔墓志赏析》摘要:江南人看惯了南方的山,植被茂密,林林总总。空气中水分多,云蒸霞蔚,迷蒙苍翠,很像隔着一层轻纱,多了一点神秘,一点含蓄,令人有矜持、羞涩,虽近犹远的感觉。

《程虔墓志》可绝不似南方的山。乍到北方,如果适逢秋高气爽,没有一丝风,没有一片云,晴天丽日。你看那山,初时:但见筋骨兀秃,脉络清晰,峰回路转,层次分明。再看:又见石分三面,树分四歧,阴阳各别,前后有序。细审:则更见碎石星列,历历可数,叶草丛生,秋毫在目。这绝不是学射的练视力,把虱子最终变成了磨盘,也不是借助于望远镜,而是空气中水分少,透明度高的缘故。虽然少了一点含蓄和神秘,没有矜持和羞涩,却坦荡而伟岸,峻厚而蔼然可亲。给人以虽远犹近的感觉。《程虔墓志》便绝似北方的山。然而,千万要记住北方的一句谚语:“望山跑死马!”如果要去攀登,必须要心志坚毅、不畏艰辛、次第而上、越涧攀峰,那么,不管是嵩岳、恒岳、太行、王屋,也不管是太华、中条、燕然、焉支,从它的一面转到多面,从外层转到内层,你将从远望的不加虚饰的自然可观,进而窥测到内在的充实和变化无穷。这时,就会惊叹:啊!这北方的山!它虽然毫无保留的把一切都呈现在你的眼前,但要探究它的内涵却又那么不易!这也正是你眼前的《程虔墓志》。《宫人()氏墓志赏析》摘要:

每当到山里去时,不管伙伴们去看什么,探寻什么,我却爱静静地坐在崖壁下或古树旁,细细地品味着上面的苔藓。当我静静地坐在桌前,面对着《宫人()氏墓志》时,那品味苔藓的味儿便蓦地涌上心头。蜀中多雨雾,山中尤其是这样。峭壁列屏,古木参天,苔藓喜阴湿,生命力极强,滋生繁衍极快,崖壁、树干上堆积厚厚的一层。然而并不是平铺,因为它们往往是多种杂处,厚薄和颜色不一。崖面树面又凹凸不平,因而形成了千变万化,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花纹或图案。奇山异水可以从中看到,仙女、侠客、英雄、美人,三教九流,飞禽走兽,也可以从中看到,更无论花果稻麦,草虫鳞介之类了。看《宫人()氏墓志》的拓片(或它的印刷件),总爱同它那斑驳的石花一起琢磨。有时还故意的把距离拉远,眯细着眼睛,那隐约可辨的字迹,就会在石花的掩映中活动起来。所谓点画眉目,撇捺手足的比拟,就化为各种有生命的意象:举手投足,秋波流盼,一颦一笑,都历历在目。《宫人()氏墓志》石花大,字又宽博而婉丽,就宛如蟾宫仙姬起舞,又像云中白鹤,翩翩翱翔。《宫人丁氏墓志赏析》摘要:

海边长大的人,小时候大概喜欢拾五彩缤纷的贝壳。山里长大的人,小时候喜欢拾各色各样的石子。我特别喜欢拾燧石,俗称打火石或火石子。所以认为《宫人丁氏墓志》更有燧石的意味和魅力。那时,山里人节俭也穷的出奇,连火柴都舍不得买也买不起,击石取火很普遍,因此都有火镰和燧石。我有一大包燧石,那可不容易找,要在雨后,胶泥稀软,从地下刨出来。我能毫无差错地说出我所以燧石的出土情况和它们的特色,如果写成书,那可是一本大部头著作。黄的,黑的,酱紫色的,以核桃般大小的,硬度越大越好。用时砸开,用火镰敲击它飞刃似的方楞才易爆发火花。《宫人丁氏墓志》虽算不得极品,但它方正宽厚,点画劲健瘦硬,只要用火镰一击,就会发出璀璨的光焰。我以拥有许多燧石引起成年人的羡慕,他们经常向我讨要。我也像敲击燧石那样来欣赏这份墓志。不过,长大之后,知道人们需要的火花,并不是燧石发出的,而是钢制的火镰在奋力敲击时,掉下的钢末在与硬度极大的燧石摩擦而燃烧形成的。二敲击又需要高度纯熟的技巧,适当的力度和准确的敲击点,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这篇墓志的书法虽是好的燧石,如果自己不是一片好的火镰,胡乱敲打,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多识、多见、多实践,多研究总结,把自己提炼成最佳的火镰吧。《宫人侯氏墓志赏析》摘要:

《宫人侯氏墓志》布白舒朗,风姿婉丽,而又乱头粗服,宛若三春柳。柳,长条飘拂。烟津古渡,湖畔路边,春风宜人,它牵动了多少情思。柳,古人在灞上送行,长亭话别,折枝相赠,寄托了多少无法述说的话语。阳关三叠、一枝一曲,引起了多少乡恋------甜蜜而又凄苦的回忆。然而那是垂柳,不是三春柳。正如《宫人侯氏墓志》不是齐梁简牍,虽同属婉丽,一则风韵天成,一则浓涂艳抹。三春柳,生地贫瘠,富盐碱,饶风沙。三春柳,干如屈铁,条短柔,叶细密,淡绿微黄,脱尽脂粉气息。三春柳,高不盈丈,根深须繁,深入地下,稳固而沉实。三春柳,花色淡紫,远望彩霞一抹。花期绵长,由春至秋,不然,能叫三春柳?三春柳,风,刮不倒它,水,淹不死它,沙,埋不了它。白花花的盐碱末,寸草不长的地方,随处可见它那婀娜的身姿,淡紫的围巾,欢乐的笑脸。这就是三春柳,这就是《宫人侯氏墓志》。如果想把它做成盆景,移至案头,只要去挖上一株。一个小盆,一把瘦土,一勺清水,它就安居下来。略事修剪,啊!飒爽出尘,有什么名花嘉树敢往它旁边搁呢?这就是《宫人侯氏墓志》------三春柳!《宫人姜氏墓志赏析》摘要:图片暂缺谈到隋及其典章文物,文治武功,最后总要涉及炀帝的荒唐,还要谈到扬州的琼花。历史上的功过很难讲清楚。当时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后世成了稀世珍宝者有之,成为民族的骄傲者有之,造福后代子孙者有之。。。。。。五花八门,且不去管他。自从知道了隋炀帝的故事之时起,就魂牵梦萦地思念琼花。它是什么样儿呢?惹得皇帝动那么大的干戈去赏它,最后把小命都搭上。到底有看到琼花的机会了。溽暑的六月,在陪同人的引导下,走过几道小街,穿过几条曲巷,到了一个黑瓦青砖,略有雕饰的小院,靠墙一棵古老的灌木,长枝掠地,绿叶浓荫,一片清凉。这就是琼花?!花期已过。据说花大如盘,莹洁如玉。奇怪的是周遭还有八朵小花,围成一圈。扬州只此一株,他处绝无。我向主人借阅照片,可惜没有。到底没有看到琼花!面对着隋《宫人姜氏墓志》,韶秀娟好,刚柔得体,匀整的结构,疏朗的布局,楚楚可人。不只是鬼使还是神差,总把它同想象中的琼花叠印在一起。以后,又到过扬州,还是因季节不对,没有看到琼花。从此,想看到琼花,又怕真看到琼花,想一见风采,又怕破坏了几十年来在脑中形成的缤纷幻象。眼前的隋《宫人姜氏墓志》就是最美最美的琼花。我始终没有看到琼花。我终于看到了琼花!《宫人徐氏墓志赏析》摘要:

我喜欢《宫人徐氏墓志》,我喜欢秋水。我常常把这篇墓志比作空明、澄澈、清冽、晶莹的秋水。它浩茫可至无际,深邃可入幽怀,而不仅仅是它的开张古朴,舒展凌虚的外貌,而是它那从形质生发出来的悠然的气息和凛冽的风采。如果把它比作美人,也是那种清瘦、冷峻、含蓄、疏淡、高洁的类型。所谓“秋水为神玉为骨”,正是为它写照。如果它是秋夜的江水,那么,它便是那湓浦之滨,赤壁之下,月淡星疏,灯影错乱,抚弦的纤指,轻拢慢捻,掠舟的羽衣,夷猶回环,都融入秋水之中。千载以下,那悱恻之思,超脱之感,不是永在么?如果它是傍晚的秋水,那余霞成绮,澄江似练,远山浮黛,芦花放白,群雁南来,数帆归晚,暮色苍茫,水天一色的景象,在浩渺杳冥之中,又容纳多少的个体和生命?如果它是深山里的一泓秋水,四周是古木沉沉,落叶片片,鸟鸣啾啾,流水潺潺。水中彩石可数,仿佛伸手可得,峰影跌落,又觉深不见底。微风吹拂,惝恍迷离,神秘莫测,能识者,自能梳理,使之头绪井然,而未识者又会感到多迷惘?所以,秋水,不管它是半盏寒泉的微小,还是浩渺长江的空阔,都一样令人遐思不已!我喜欢秋水,我喜欢秋水般空明的《宫人徐氏墓志》。《赫连悦墓志赏析》

欣赏书法,字大者如登临绝顶而观山河,字小者如科头趺坐而参禅机。像《赫连悦墓志》这样的小真书,必须静观默察,由省而化,化而悟,最后能使人心神超越世俗的障碍,达到忘我的虚和境界。所谓禅心似月。这帧墓志的韵致清腴自然之趣,却又出尘之感。佛名“如来”,如者,如实之谓也,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书者如也”。书如其人,先入其人之内,后出处其人之外之谓也。所以书法即其人的的才、学、识、情之外现之美,如实,则自然朴实,不实则纠缠矫情。明乎此,则美与不美的分界,便判若泾渭。然则,欣赏者亦必同时具有相似的水平,然后能参之、省之、化之、悟之。而悟,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经验的叠积高台上方能得到。所谓“顿悟”,实是一生苦行的结果。经历山穷水尽,而后豁然开朗,突现柳暗花明,此境仿佛似之。而博学多能,由博返约,一以贯之的真知灼见,则是顿悟契机获得的关键。这就是如实之道而来,入其内而出其外的实质所在。《赫连悦墓志》的字距和行距几乎相等,整齐工正而行款致密。刘熙载《书概》说:“密而神入” 。确有内涵充实,外表和平,似平常而实博大精深,似超凡而又不遁世避俗。所以,“禅心似月”、“出尘之感”者,是顿悟之初;而“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者,才是顿悟之后的解脱,即精神升华之后。中华民族的伟大献身精神,在这里是否与佛旨有共通的因缘?《赫连悦墓志》当有所示之。《斛斯枢墓志赏析》摘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半开”。看了《斛斯枢墓志》,欣喜之余,不觉有何姗姗来迟之感。它的宽厚、质朴、稚拙、不拘绳墨,理应是魏晋或北朝前期的作品,然而它确实是隋大业七年的产儿,是保持着前代艺术的童心。看来书家只要保持纯真的童心,不故作高深,不炫耀玩弄技巧,他们就不仅能够通于古,也可以通于今,通于未来。这大概是儿童的审美意识还未受到世俗的污染,因而也大体相同或者相近之故吧。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想到桃花。暮春三月,平原的桃树,早已绿满枝头。太行山麓小镇的清晨,阳光熹微,窗外倏然红的照眼,开窗一望,嗬!好大的桃花!几株赤铜色的桃树,枝梢全都减去,留下的枝,粗短而秃,很像山区农家的小孩子,稚气、健壮、朴实。花不多而特大,直径在一寸半以上,是生平仅见的最大的桃花。花瓣柔而厚,颜色比平原的浓艳数倍。奇怪的是没有一星点儿叶芽儿,所以没有一点绿。看,这和《斛斯枢墓志》在神情意态上何其相似乃尔。有那么些时髦的理论家,连篇累牍的,动辄几千言、几万言的论证书法是抽象艺术,好像凡是艺术,除了抽象什么的,就没有别的了。他们忘记了这个书法艺术的特殊性,为什么除了汉字及其派生的文字外,其他文字都不能成为中国式的书法?特殊的文字,特殊的笔墨造成的韵味,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心理结构等等,形成了以意为象的书法艺术,为什么硬要把“抽象”作为紧箍咒扣在它的头上以区别于“具象”呢?《丘哲墓志赏析》

《丘哲墓志》全称《魏故史持节征虏将军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丘公之墓志》。北魏武泰元年(公元五二八年)十一月刻。一九二七年河南洛阳马沟村出土。曾归三原于氏。正书。十九行,行十九字。赵万里缉如《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农历三月,桃花盛开,溪水暴涨,谓之为桃花汛。小时候,家在穷乡,地处群山之中,听人讲湖海之浩瀚,江河之辽阔,不觉心摇神驰,十分向往。很想见一见,但怎么办得到。于是,每当桃花汛发时,便趴在溪边,视线几乎与水面平,眯着眼睛,仔细褅视,顿觉旷远无际,骇浪排空,遮天蔽日,訇然而来,咆哮而去。溅珠飞沫,衣衫尽湿,全不理会。仿佛自己已成了弄潮好手,在波峰浪谷之间,上下翻腾。其乐为何,局外人是无法理解的。长大之后,随军纵横南北,东临大海,江汉落日,大漠风沙,反而没有了匍匐在乱石边,茅草旁看桃花汛的情致。这就是每次细 审《丘哲墓志》之后对童心的重新体验。回 的享受,老而弥笃,就像醇酒,藏之越久,其味越厚,不愿意以下就咽到肚至里去。《丘哲墓志》的重横、长撇、大倷、结题的大开阔、大空、大争折,大跌宕,豪气纵横,用五十倍放大镜观察,天下榜书,谁敢与匹!我常想丘哲和他妻子鲜于仲儿的墓志,一动一静,各尽其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姑不计较。然而时代成之,可以确信。故曰在;天假之,非人为也。老夫年迈,儿已成年,孙女甫及半月,虽结庐人境,而心远地偏,不能了解现在少年的情状。当他们想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不能时,又有何远胜于我少年时的牵动和遐想,他们一旦爱上书法,又将得到什么启迪,则是我不敢妄自推测的了。《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赏析》

《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全称《大魏孝昌二年八月十八日故乞银曹比和真遭达纥曹四曹尚书奏事给事洛州刺史河南河阴业使君之长子威远将军太尉府功曹参军之命妇鲜于氏墓志》。北魏孝昌二年(公元五二六年)八月刻。一九二七年河南洛阳马沟村出土。曾归三原于氏。正书十八行,行二十字。《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给人突出的感受是“静”。静谧、静穆、静气。假定你从一场剧烈对抗的球赛中途退场下来,大汗淋漓,心脏、肌肉、全身的神经都还处于高度的亢奋之中时,你面对着这份墓志,(不管你是否书法家,只要喜爱书法。)立刻就会安静下来,生理的、心理的机制和一切活动都凝结在一点:似曾经历又从未经历的一种沁人肌肤、醒人心脾的静,使你完全忘却了刚才的燥热、急剧的心跳和肌肉的振颤与紧张的疲惫。真有点如同进入虚幻的境界。。。。。。月朗星稀,挑灯夜读,若有所会,仿佛似之。独居深山,空谷鸟语、伐木丁丁,仿佛似之。拔足清流,水深见底,磐石可数,仿佛似之。潜游古寺,四壁突立、神像肃穆,仿佛似之。林海无际,古木森森、一径通幽,仿佛似之。。。。。。这一切使人静化,也使人净化,如佛、如隐、如仙,但又不是,因为它并不使人出 ,也不使人遁世。它在静中蕴含着一种力,使人能清醒地感觉到并受它完全控制的跃动着的、无比强大的活力,催人前进,催人奋起。你如果曾经是一个战士,在命令已经下达,大战即将开始时(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你在战壕里拥枪坐着,那种静,——空间已经凝固,时间不再推移,你已和信念完全融为一体,用想象来描绘你的人,会写出十分动人的文字,而你确什么都没想,只有信念,因而你这时的静,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巨大化合,它来自你的民族、祖先、历史、文化并通过你绵延给每一个后代。这种静才靠近于《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的静,我以为。《隋张涛夫人礼氏墓志赏析》摘要: 图片暂缺牡丹,以艳冠群芳被誉为花王。洛阳以有被武则天贬谪的牡丹,成为中州名种,又为天下之冠。墓志,这书苑的名花,洛阳出土的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恐怕也为天下之冠吧。牡丹的品种,有说三百多,有说五百多。墓志呢?据说出土的就有好几千,恐怕是牡丹的十倍。有谁能做出精确的统计呢。洛阳的牡丹,岁岁年年的谷雨前后,一起盛开,各种颜色,各种姿容,争妍斗艳。洛阳的墓志,分分秒秒,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是欣赏和供人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处所,都有它们及其后代以各种风格,各种意趣,斗艳争妍。牡丹,不惧皇权,抗命武盟。人们不但欣赏它的国色天香,更赞美它风骨的嶙峋。墓志,以殉葬的厄运,终见天日,人们不但认识了艺术的价值,也认识了历史的尘垢。牡丹,为无数画家所摹写。墓志,为无数书家所效法。墓志、牡丹;牡丹、墓志。作为审美对象,它们是一还是二?是二还是一呢?如果把洛阳出土的所有墓志,集中起来,建成一座博物馆,那么,它们中间又有多少姚黄魏紫、贵妃醉酒?而《隋张涛夫人礼氏墓志》又该放在什么位置,取个什么芳名才恰如其分呢?它宽博、毓秀、大方。。。。。。《唐耀墓志赏析》摘要:

学了几年书法之后,由于年纪老大,总想找捷径、求速成,于是好做比较,好从中讨点便宜。自觉南北朝 及以前天籁多于人工,以后则人工多于天籁。天籁多则朴、则拙,近于自然;人工多则巧、则丽,近于矫饰。介于俩者之间的大概在魏晋已发其端。有人以为学书法须由严格的法度训练始,而达到如小孩子书写的效果方为上品。因此必学北魏。然而观近代以北魏书名世的大家,赵之谦失之扁软,康有为失之纽结,于右任失之明媚,只有四川谢无量差近古人之自然,但功力有所不逮。可能是意欲思接千古,岂能尽合;而情随时代,不可移易之故吧。“法'的能力,对于彼辈,竭毕生精力,孜孜以求者,大概至于此就算完成了它的任务了。在“文革”中,曾见一张大字报,大概也是一位不知书不练字的人写的,无所谓笔法、结构、章法,突然而来,遽然而去。现在细想,颇与南北朝碑书暗合。当时很想偷摘下来而又不敢。一夜风雨,荡然无存。追悔莫及,思之徒增恹恹。观《唐耀墓志》,其中“死于河阴县西原乡斜坡里之志铭”一句,不知道为什么引出了上面一段文字。别人也许觉得这一句与墓志其他部分并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对我,它的确像是一把奇妙的钥匙,打开了窥见该幅墓志书法奥秘的保险箱。从而找到了学习书法的捷径的方便之门。《王翊墓志赏析》摘要:

在每条垂直的轴线上,经意地,但又毫不吃力地使笔锋直起直落,以娴熟的技巧,随心所欲地写下了这方约九百字的精致整饬的墓志,如贯珠,如走马。从中你可以看见珠光的闪烁,辉耀,明灭;听到马蹄声得得,细碎,整齐。真是虹光照眼,宫商盈耳。然而珠无浑圆,每个字又各具异态;马有牝牡,每个字又疾徐有别。然而又那么统一和谐,因为它们都是精选的珠中之“隋”,马中之“龙”。这,就是这篇《王翊墓志》对你的第一印象。这种感觉又随即幻化:点线的流动、延伸、转折,造成光点的跳跃,飞突;音响的交错,更迭,仿佛眼前出现了柔枝上缱绻的小姊妹,又仿佛泉边的成串的翻飞的彩蝶。它们在微风中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娇态可掬。又像在清澈的小溪中的片片桃花,随着泠泠的溪水,曲折、回旋、起落,笑闹着互相追逐。原来你已经走进了无人的深山,与自然融而为一了。然而你又突然发现,你是在万人的长跑竞赛途中,每个健儿都在运用各种战术,有控制地,但又高速度地,凝聚同时又是发泄力量的快感与奔赴目标的欢欣。然而又不完全是。因为水上芭蕾的水的澄澈,人的莹洁,舞姿泳态,完全摆脱了牛顿力学的羁绊,仿佛置身太空,无比自由、浪漫,而又统一在圣洁的理想之美中。然而。。。。。。也许你的生活、经历、想象,都会在方方的一幅墓志中投射出它清晰的影子。不是么,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给你的美感和启示,你想开掘什么,兴许,都会使你心满意足,而毫不感到遗憾。《元尚之墓志赏析》

《元尚之墓志》全称:《魏故威烈将军元尚之墓志铭》。北魏正光四年(公元五二三年)十一月刻。河南洛阳出土。正书,石四面镌字,状如方柱。计二十二行,行二十二字。一湖秋水,一只鱼船,一支竹篙,一条发光的线划破平静的湖面,漾开去,漾开去。波光在晨光的晞微中闪灼,仿佛跳荡的银鳞,迥旋、流动、翻滚、跳跃,溅珠喷玉,一齐向船舷迅速汇集。網,一片薄薄的轻云,飘落湖面柔情蜜蜜,小心翼翼地搂起湖面之骄子,轻轻地把它们抖落在舱中。于是一片欢乐,一片生意,从湖里到湖面,向天空中升腾、弥漫。出售活鲜的市集上,熙来攘往,各式各样的菜篮攒集到鲜鱼摊前。鱼,众多的鱼,转动巴着眼睛,欱动着鳃和小嘴,摇着尾,摆动着腰肢,急不可待等着挑选。泼喇一声,从底层飞出来健壮的、肥硕的一尾,在空中翻翻几个跟头,转身三周半,夭矫入水,只溅起一星点儿水花。于是,在老伴的酒盅前,在产妇的榻前,在新婚的宴席上。。。。。。糖的、醋的、清蒸的、烩的。。。。。。是那么 适口,久久留下余香、留下甜蜜的记忆。而那些闪光的鳞片——上述一切美好事物的外现,欲被书法家精心遴选,收集起来,加工,然后匠心独运,装饰在《元尚之墓志》上,就像金镂玉衣穿在古代帝、后的躯体上。躯体化作了寒灰,只有玉衣永在,精整古雅,光彩照人,因为它是那无数生灵的精魄,在它里面储存了它们和它们的祖先与人类共同生存的艰辛和欢乐,只要启开它们,就可以看到你需要的生活画面。《元茂墓志赏析》

《元茂墓志》全称《大魏平南府功曹参军元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六年(公元五二五年)三月刻。一九三六年河南洛阳南陈庄出土。正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二字。你当然见过兰花。可我说的不是贫贱的兰花,也不是公园里的兰花。美不美?美。可就是那么几盆,或者一小畦。就那么一丁点儿,太少太少了。可就是“太少”就够你心旷神怡、神思缥缈的了。要是你见了几亩,几十亩,总之你想象不到的那么大的一片兰花呢?你会怎么样?《元茂墓志》就是在书法中的,这样大的一片兰花,一片野生的在群山深处的幽兰。陈毅元帅有诗句道:“只为幽香重,求者遍山隅”。你寻找过兰花吗?你遍山隅地寻找过吗?你喜欢它的香?色?还是那千姿万态?老实说,城镇里的人少有这种机遇,就是山里人也不是都有这种体验。香,淡淡的随微风飘来,也随溪水流来。能闻到香,花还会远吗?“香飘十里”说的桂花。兰花呢,在深山里,樵路崎岖,峭壁悬崖,比十里难走多了,何况有时还没有路,得自己去探寻。当你看到脚下好大一片兰,叶是那么婀娜,花也是那么婀娜,鹅黄色的花,紫砂色的蕊,一串串交织在翡翠般碧绿的叶丛中,你想起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想。倏然,一阵小风,兰花婆娑起舞了,《桑林》?《汉宫》?《丝路花雨》?那有你眼前的气魄,宏伟而又变幻莫测。。。。。。兰,就是怪,在山里总是一大片一大片生长在一起。而且极少莠草夹 杂其中。精整、峻美、滢洁、雍容。静时低首垂袖,英伟庄严,不可逼视;动时,凭虚御风,飘飘遐牵,令人神游无极。去寻兰花吧,用慧眼去欣赏。去欣赏《元茂墓志》吧,用心灵去感受。《张庐墓志赏析》摘要:

每当走进北魏书法的长廊时,就像回到了儿童时代秋天的傍晚,躺在草坪上仰观蔚蓝的天空,深邃而高,那么远,那么静,那么神秘莫测。也许是刚从小河里洗澡回来,嬉戏之后,有点疲乏,望着这蓝色逐渐变深的天空,非常惬意。可是脑瓜并没有休息,在胡乱地想着些什么?突然天边出现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一闪一闪。于是眼睛紧紧地盯着它,原来的思绪一下子全都被它赶跑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惊喜充塞了整个心灵:啊!多亮!忽然又出现了一颗,接着又出现了三颗、四颗,于是情不自禁地数起来。。。。。。这怎么能行呢?全部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济于事,太多了,太美了,怎么数得过来呢?看得过来呢?它们就像无数小伙伴眨着眼睛在笑,有的有深深的酒窝,有的有小小的翘鼻头,有在炫耀着会搧动的耳朵。忽然又都不是。老祖母讲的故事,阿姨们描绘的仙境,叔叔伯伯们讲述的他们经历过的山川。。。。。。都在这星群中出现了。啊,这神奇的秋夜!天,不见了。地,也不见了。一切都归于无。只有这数不尽,看不尽,说不尽,想不尽的璀璨的群星和我同在。《魏故张府君墓志铭》是其中的哪一颗小星呢?它是那么质朴稚气,调皮,还带点野性,外表又似乎规规矩矩,可是光着的小脚丫又不时地做作逗人的动作。忽然,意外的转过身去,背对着你,一撅光着的小屁股,在俩腿之间露出头来,伸伸舌头,做个鬼脸,你笑还是不笑?笑。怎么样笑?想想。来不及了。。。。。。《张蘆暨妻刘法珠墓志赏析》

《张蘆暨妻刘法珠墓志》又称《魏故张府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刻。一九三0年河南洛阳伯乐凹村出土。正书二十一行,行二十字。每当走进北魏书法的长廊时,就像回到了儿童时代的秋天的傍晚,躺在草坪上仰观蔚蓝的天空,深邃而高,那么远,那么静,那么神秘莫测。也许是刚从小河里洗澡回来,嬉戏之后,又有点疲乏,望着这兰色逐渐变深的天空,非常惬意。可是脑瓜并没有休息,在胡乱的想着些什么?突然天边出现颗亮铮铮的星星,一闪一闪。于是小眼睛紧紧地盯着它,原来的思绪一下子全都被它赶跑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惊喜完全充塞了整个心灵:啊!多亮!忽然又出现了一颗,接着又出现了三颗、四颗,于是情不自禁地数起来。。。。。。这怎么能成呢,全部感觉器官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济于事,太多了,太美了!怎么数得过来呢,看得过来呢?他们就像无数的小伙伴眨着眼睛在笑,有的有深深的酒窝,有的有小小的翘鼻头,有的在炫耀着他会煽动的小耳朵。忽然又都不是。老祖母讲的故事,阿姨们描绘的仙境,叔叔伯伯们讲述的他们经历的山川。。。。。。都在这星郡中出现了。啊!这神奇的秋夜,天,不见了,地也不见了,一切都归于无。只有这数不尽、看不尽、想不尽、说不尽的璀璨的星星和我同在。《魏故张府君墓志铭》是其中的哪一颗小星呢?它是那么质朴、稚气、调皮,还带点野性,外表又似乎规规矩矩,可是光着的小脚丫又不时地做着逗人的小动作。突然意外地转身去,背对着你,一撅光着的小屁股,在两腿之间露出头来,伸伸舌头,做个鬼脸。你笑还是不笑。。。。。。笑。怎么笑?想想。来不及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