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血亲和人种》:史前中国四大族群的分布与联系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四部 血亲和人种
第六章 史前中国四大族群的分布与联系
——日鸟(古胡)、尼夷(古华)、尼夏(古夏)、羊姜(牧羊人)
黄饮冰
一、日鸟人(黄人和古胡人种的昊鸟、夋鸟和尼鸟等)
日鸟人,即鸟人,是以日鸟为崇拜的族群,是中国远古族群之一。其早期特征就是日鸟崇拜,后期则集中体现在鸟崇拜上,在史前演变成鸟人。
日鸟人有诸多分支,显著标识是以崇拜的鸟来分化族群,崇拜一种鸟,就是一个鸟人支系。
古籍中也能找到一些氏族的鸟类名号,如少昊部落就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等。在中国南方的古代民族中,越人的图腾标志主要是鸟。居住在山东、江苏一带的东方各种夷人,据古籍记载,他们最初也是以崇拜日鸟为主,后来诸多族群坚持了鸟崇拜,他们就是古籍记载的鸟人。
从民族志的材料中来看,中国大多数近现代少数民族,都还或多或少地残留有鸟图腾崇拜的文化痕迹。怒族、苗族、满族、朝鲜等都有鸟图腾和鸟是自己祖先的神话。此外,黎族、珞巴族、赫哲族也都有鸟图腾。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中,在门上挂一只鹰,认为这样能起到避邪的作用。这些民族,他们现在不是鸟人,但他们源自鸟人。
我们熟知的商人和秦人,崇拜的是玄鸟图腾,就是根据商人和秦人的祖先与玄鸟有亲缘关系的传说而来的。《诗.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怀生契”。《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所以,商人、秦人,均源自远古的鸟族群之中的玄鸟族群。商人、秦人后来也不是鸟人,但不能否认商人、秦人源自鸟人。
远古的日鸟人和史前的鸟人,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史前他们分布于中国东部。他们的生活区域,早期普遍分布于中国南方,向东深入到东海古大陆,也曾经向西深入到黄河中游和渭水流域的中原地区,。
鸟人退出中原,是在夏人兴起之后。鸟人(黄人)的主体退出东北地区,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由北方气温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急剧下降所致。鸟人(黄人)的主体离开东北后,少数鸟人还居留东北。商周以后,东北逐步为游牧民族占据。
鸟人以农业为主业,崇拜“日和鸟”或“鸟”,也善于航海进行海上捕捞。
南北鸟人的区别,在于蛇崇拜。东北鸟人崇拜太阳和鸟,还崇拜蛇龙。古黄河以南的鸟人崇拜太阳和鸟,还崇拜青龙(蛇化鳄鱼龙)。
东北为黄人,也是黄鸟,因为鸟刻在玉器上,所以鸟是玉鸟,因佩玉习俗而称黄人。黄人不能归属于胡人,因为黄人与东部的日鸟族群有显著的不同。黄人与两湖地区的居民有很大的文化共性,所以黄人来自两湖地区。
海岱及江淮为昊(太昊和少昊)鸟,本质上是日鸟,属古胡人。昊鸟是沿海族群和北方族群在大汶口融合的结果。昊鸟人崇拜“日+鸟”、青龙,其显著特征是大汶口人盛行的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的习俗。太昊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少昊开创了大汶口文化的新时代。
白虎崇拜。白虎是太阳、鸟和虎面的综合体,故为白虎。白虎寓含的是光明崇拜。
江淮、巢湖流域为夋鸟,其首领为帝俊、帝鸿、帝江。夋鸟是日中三足乌,俗称金乌,他们也属古胡人。
环太湖流域为尼(夷)鸟,尼鸟是东进的尼夷人与西北进的鹄(图腾是双鹄护日)鸟在良渚地区融合形成的。尼鸟崇拜的是白虎,白虎是虎、太阳和鸟的融合体,寓意光明。鹄鸟人来自河姆渡,属古胡人。尼夷人来自湖南。尼鸟是古胡人和尼夷人融合的后裔。
尼鸟逐步向北扩展,入山东淮水接受青阳少昊的统治,继承和发展了龙山文化。尼鸟在山东演变成了九黎集团,创造了九黎文化。九黎被颛顼征服,大部变成了黎民。
没有被融合的沿海胡人继续北上,进入中国北部草原发展,演变成草原胡人。有些胡人在草原向西发展,到了非洲和西亚,在那里形成了新的黄种人文明。
河姆渡居民就是古胡人。“双鹄护日”(双凤朝阳)图腾就是胡图腾,他们自称为“胡人”。在语言上,护、鹄、互、胡,起源于“hu”,即是“hu”的扩展。良渚时期,由于尼夷人的加入,来到良渚的河姆渡胡人被迫放弃了“胡”的称呼。
遗留在南方的尼夷、尼鸟加上南归之九黎及以后的黄帝后裔,组成三苗主体,三苗也被称作荆蛮。
二、尼夷人(华尼尸或华尼夷,简称尼夷或夷,即古华人或古夷人)
尼夷(古华人)人的发源地在两湖。在考古上能够明确“尼”存在的地方是湖南彭头山。在湖南彭头山出现的“X”字符,就是“尼”的原始形态,夷是由祭祀活动中的尸转化而来。
1、“夷”与“尼”
什么是“尼”呢?“尼”就是“夷”。尼人即夷人。彭头山遗址是尼人历史上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彭头山之前,尼人还有很悠久的历史,因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会是突然出现的。
尼人是由女娲创造的。对于尼人来讲,尼是很神圣的东西!
尼人的祖先是传说中的尼山老母,尼山老母就是女娲。
2、尼的本意是代表祖先接受和享受祭祀的“尸”,尼崇拜是“祖先崇拜”
——甲骨文尼
甲骨文“尼”=
(人,大人)
(人,小人)
(亍,行进),意思是“外出时小孩与大人紧密相随”。
——金文尼
金文尼=
+
, 意思是“小孩与大人随影相随”。
很显然,尼的甲骨文和尼的金文的造字,要表达的不是“亲昵”,而是“小孩对大人的依赖,大人对小孩的庇护”,是“敬”和“爱”的意思。
——篆文尼字
篆文尼字将甲骨文的大“人”写成“尸”,将小紧随其后的小“人”写成“匕”。“尸”指“人不动”,“匕”意为“美食”。“不动的人”可能是老态龙钟的人,需要食物时当然需要年轻人敬奉,表达的是“敬”和“爱”的意思。
不同的是,甲骨文尼和金文尼表达的是小孩对大人的“敬”,大人对小孩的“爱”;篆文尼表达的是对老人的“敬爱”。
所以“尼”是一种有很深刻内涵和悠久历史的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及敬老相关联的文化符号。深刻地把“尼”的本意表达出来的文字是篆文尼。对尼的分析,以篆文尼为准。
在传统文化中,由敬老和爱小文化引发出来的,是孝悌文化。尼的内涵,就是华夏文化的根基之一——孝悌文化。有孝悌就有对祖先的祭祀,尼文化就是起源于对祖先的祭祀。在对祖先的祭祀中发展出了尼崇拜——祖先崇拜。
甲骨文和金文尼中的“大人”和“小人”,是“祖”和“孙”的关系。在原始时代,青壮年要捕鱼打猎和采集食物,为族群的生存忙碌,没有时间去与小孩亲昵。有时间与小孩亲昵,承担对小孩的抚育和教导的人,是老人,所以“大人”和“小人”是“祖孙”关系。
远古时期的祭祖仪式上专门安排了一个人扮演祖先的角色,这种人叫做“尸”,“尸”在祭祀是座在“祖先之位”上,代表祖先接受祭祀,享用敬奉的美食。这个扮作祖先享受供奉的“尸”,又被称作“尼”。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尼”成为了一个族群的标志,变成了一个独有的文化符号,逐渐演变成为“尼崇拜”。
尼崇拜也就是尼能崇拜,尼能指的是祖先对子孙的庇佑和保护神力。所以尼能崇拜是先祖崇拜的一种。具有尼能崇拜的人群,就是尼人。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到,彝族的典籍上记载,彝族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尼能时代,是尼能崇拜存在过的证据。
在传统文化中,孙可以为祖之“尸”。祖死后,由孙骑棺和压棺,由孙持引路牌为祖灵引路,都是尼文化的遗迹。
由于扮作“尼”的人,是祖先之“尸”,即祖先在人世的代表。“尸”一般的时候只是在祭祀的时候伴随祖先的名号一起出现,祭祀完成后,就下岗了。如果以后不再祭祀了,其“尸”也就不再出现。但是对于有特殊贡献、对族群特别重要祖先的“尸”是不下岗的,祖先的名号与祖先的“尸”一同被继承下来,成为该祖先在人世间的永远的代表,并根据其功绩的大小,对族群的人享有大小不同的领导权力。
如某一代出了一个特别强大的首领,对本族群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外族群具有不可抗拒的威慑力。该首领死亡后,其名号就被保留下来,并被选中的该首领的“尸”继承下来。在以后的时代里,首领的称号被沿袭下来,首领的“尸”也通过某种选择程序一代一代接替,直到本族群由新的人物崛起为止。女娲几千年长期作为首领和神而在人的世界内存在,就是这样的。西藏的达赖和班禅也是这样的。
在氏族争雄的时代,氏族的英雄人物对于一个氏族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族人当然希望自己的英雄不死,为了保证英雄不死,让英雄的威名永葆氏族的安宁,人们把英雄的称号保留下来,用英雄之“尸”承袭英雄之号,创造除了诸多的不死英雄。如共工氏,从颛顼时代一直到大禹的时代,都顽固地存在着。
3、“尼”到“夷”的演变
——甲骨文尸、金文尸、篆文尸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夷”假借“尸”表达,与尸的甲骨文同,如下所示:
——甲骨文夷
——金文尸夷
甲骨文中没有“夷”字,而“夷”又是很关键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夷人性质的殷商,不可能不创造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文字来表达“夷”。在殷商时期“尸”“夷”通假是可能的,“尸”就是“夷”。金文“夷”字是后来兴起的周人创造出来的。
金文之始,是在殷商盘庚迁殷后,开始金文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到周克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才多有记述。说金文“夷”字是周人造出来的根据就在于此。我经常说,东夷是周人的造说,就是据此。周人创造出金文“夷”字的根据,肯定是“夷”的本意。“夷”的内涵发生贬义性的转化,是在周人和夷人发生多次战争而每次战争都以周人为胜利者之后发生的。落败的夷人被“夷为平地”、被缠缚为奴隶,或者夷人负弓矢与周人作战等,都会导致周人对夷人的认识发生改变。
“尼 ”到“夷”的变化,与尼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导致祭祀内涵发生变化有关。
尼人在彭头山以前的时代里,靠渔猎和采集过日子,人们过的是集体生活。对亡者的祭祀是共同的祭祀,参加祭祀的人与亡者没有亲疏之分,在祭祀活动中地位均等,所以“尸”成为整个祭祀活动的中心,人们对尸行礼,向尸敬奉美食华物。
尼人在彭头山生活期间发明了新的生产方式——进行水稻种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家庭使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活称为可能。当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生产力低下,农业产品不足,人们还要依靠渔猎畜牧来补充群体的生活,所以群体生活方式维持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直到农业产品足够丰富,人们才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活。如以家庭为生活单位的生活方式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就已经出现。彭头湾时期的家庭,开始可能是女主单亲家庭,后来发展成女主双亲家庭,所以彭头湾文化居民很可能已经由尼人转化成了夷人,尼是崇拜,夷是人称。所以彭头山文化居民是尼夷人。
在家庭为单个的生产和生活单位时期,对于亡者的祭祀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家庭的成员是亡者的亲属,是孝子孝孙。这时候“尸”处于祭祀的从属地位,祭祀的主人是孝子孝孙,特别是长子是祭祀活动的主角。
在民俗中,孝子要披麻戴孝,还要在腰部缠一根稻草搓搅成的稻草绳(我们孝感俗称要子,音yaozi)。从这种民俗中,可以看到“尼”演变成“夷”的遗迹。
仔细看金文“夷”的构造:
——金文夷
金文夷由以下部分组成:
(是人,我认为是戴孝的人,即孝子)
(s是稻草搓搅成的缠在孝子腰部的稻草绳)
那种认为“夷”是被捆绑的奴隶或“夷”是持弓箭的人的观点,都不是夷的本意。夷的本意是“腰部缠稻草绳披麻戴孝的人”。
所以尼演变成夷,是祭祀活动中角色的转换,即祭祀活动的主要角色由“尼”(代表祖先接受和享受祭祀的“尸”)转移到“夷”( 腰部缠稻草绳披麻戴孝的人)。
4、“尼夷人”和“夷人”
尼夷人是一种简称。尼夷人的前期是华尼人。华尼人在湖南与胡人融合后形成华尼尸,华尼尸就是古华人。尸就是后来的夷,所以在后来华尼尸人被称为华尼夷人,就是祭祀活动中尸被夷取代,华尼尸人就变成了华尼夷人,简称夷人。从华尼到华尼尸到华尼夷可以统称尼人。但尼夷人只能从华尼夷开始。尼夷也可以简称为夷人。华尼人、尼夷人和尼夏人,都可以简称为尼人,他们的共同属性是尼。
华尼人的原始生活地,在云贵高原,主要在长江上游云南地段。是丛林渔猎采集和旱稻种植族群。在距今1.3万年开始,由于气候升高和人口增长的原因,华尼人陆续向外迁移。迁移的方向,是东或西北。东是广袤的沼泽湖泊(两湖地区)和江浙沿海地区。向西迁移的尼人,避开了青藏高原恶劣的区域,向西北迁移。
为什么不向北迁移而要经西再到北呢?因为直到距今5000年以前,四川盆地还是湖泊沼泽地带,封闭的地力环境导致瘴气严重,不适宜于人类生存。四川的考古历史不超过5000年,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中国大地上的主体居民,是在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后,由云贵高原的华尼人扩散而来。中国北方的本土居民,可能被气温升高后产生的鸿水和海浸毁灭了,海浸还导致了沿海居民的灭顶之灾;也可能是在经历了海浸和鸿水之后,对高温不适应,北方居民离开了渭水黄河流域,向北方迁移到适温区。
华尼人在距今13000年到9000年前后由金沙江流域到达湖南彭头山地区,转化成稻作族群,在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之后,尼人的祭祀活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尼被夷取代,华尼人传化成了华尼夷人,即尼夷或夷。
尼夷人就是古华人,也是古夷人。尼夷人的华崇拜从火崇拜演变成了太阳崇拜,所以尼夷人就是古华人。夷是孝子形象,延伸就是讲孝悌之道的人。所以尼夷人也是古夷人,是讲孝悌之道的人。从尼夷人开始,华(ha)演变成了(hua)。
华尼人的主体崇拜是火、蛇、虎崇拜和以尼为载体的祖先崇拜。尼夷人崇拜日、虎、蛇龙和以尸(夷)为载体的祖先崇拜。
在距今1.3万年前,中国南北族群的分化已经完成。北方是燧人氏,南方是华尼人。华尼人具有祖先崇拜的特征,燧人氏则有火崇拜的特征,他们统一于华崇拜(火崇拜)。
在距今1.3万年前,南部古人的东西分化也已经完成。湖南到东部沿海,是日鸟人(胡人),云贵及周边是华尼人。
5、尼夷文明圈——尼夷人开拓了世界东方文明
尼夷人(古华人或古夷人)于两湖地区形成后,距今5000年以前,尼夷人神农支迁到中原,再兴了华夏文明;尼夷一支向东迁到良渚,与河姆渡HU族群融合,形成了鸠尼(尼鸟)。
距今5000年后,尼夷人一直以两湖为中心,源源不断地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迁移。东夷文明、韩人文明、日本等,都是两湖夷人的后裔。距今4000年以后,他们向南迁移,把稻作文明扩展到了中南半岛、印度。
彝族,是华尼人的活化石。他们是远古尼人的直系后裔。他们经历了由南到北、由北到南的迁移经历,现在是回到了远古尼人的生活地。
三、尼夏人(华尼夏或夏,古夏人)
夏崇拜
1、尼夏人是留守的燧人氏和北迁的华尼人在渭水流域融合后形成的
华尼人的一支在距今13000年前后,由大西南北进到渭水上游大地湾。
此时处于渭水上游大地湾一带的是燧人氏,燧人氏是以渔猎畜牧为主的族群。在距今60000年以前,燧人氏在末次冰期的到来前,从西南沿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迁徙到渭水上游生活,创造了大地湾60000年~距今13000年的文化遗存。燧人氏使用的是细石器,在加工细石器的过程中,燧人氏发明了“燧石取火”技术,为其在渭水流于渡过末次冰期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是一支强大的华人,在末次冰川期内生活于北方,成为了华人北方支系。在末次冰期内,他们是真正的冰雪之王。他们的文明不断向北扩散,对西亚、欧洲和非洲的在冰川期内的古文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依靠人工取火技术,在末次冰川内燧人氏广泛活动于北部高纬度寒冷区。燧人氏战胜了末次冰川期内生活于亚洲北部、欧洲和非洲的原始人群,使他们的文明演化成了中华文明海外支系。
燧人氏对西亚、欧洲和非洲原始文明的影响,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端倪。希腊神话中,希腊文明之“火”是盗来的。希腊神话没有人工取火技术发明的痕迹,只有盗火的传说。而中国的传说是燧人氏“钻木取火”,也说燧人氏“取火于日”,还说“燧人观辰,心而出火”,总之,燧人氏是火之来源。西方人盗火,找太阳是不可能的,但找太阳神盗火则是可能的。燧人氏就是西方人传说中的太阳神族,西方人在燧人氏哪里盗得火种,才有希腊文明。所以燧人氏是希腊文明之源头。
末次冰期在距今13000年前开始结束,气温回升。由于燧人氏长期生活于北方,适应了北方低温,温度升高反倒不适应,也可能对温度逐渐升高导致的气候变化(如雨水增加,空气潮湿或水灾,火灾爆发几率增加)和人口繁殖能力增加导致人口增加,大部分燧人开始继续向北部地带的迁移,只留下少部分燧人留守以守护祖灵。
同样的原因,生活于泛长江上游地区的华尼人,迁徙到了大地湾地区,与少数燧人融合后,形成了一个新族群——尼夏族群,在距今13000年~7000年之间,创造出辉煌的大地湾文化。
在距今7800年以前,大地湾文化居民种植黍和十字花科油菜住在半地穴式的窝棚内,使用打制或略加磨制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铲、砍砸器、刮削器,还有细石器。氏族成员使用陶器,其陶器的特色是叉纹绳钵的口沿磨光并绘有紫红色的宽带纹,是最早的彩陶。
这里所说的燧人氏,我给的学名是华尼安。
2、人面鱼纹图是尼夏人的标志
夏图腾是祖先崇拜的图腾——“人面鱼纹图”就是夏图腾。
距今6800年~6300年,夏人一支生活于半坡,把标志性的夏图腾画在了盆内壁——“人面鱼纹图”。“夏”字是由“人面鱼纹图”象形而来。所以半坡文化是夏文化的典型文化,夏崇拜是仰韶文化居民的普遍崇拜。
夏人有华崇拜,也有夏崇拜,是最早的华夏。但由于他们夏崇拜是他们的新标志,所以他们也称夏,被称为“尼夏人”或“华尼夏人”。
3、仰韶文化是夏文化,是由尼夏人创造的
仰韶文化是以大地湾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
大地湾文化从距今60000万年以前开始。在距今60000年到20000年之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这是燧人氏的文化遗迹。
距今20000年到13000年,细石文化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说明新的文化因素开始注入。这个新的文化因素,我认为是尼人(华尼人)由南迁移而至带来的。如细石、陶器都是尼人带来的。这是燧人氏文化和尼人文化共融期,但燧人氏为主体,尼人为附属,因为细石和陶片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主流文化。
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说明尼人已经成为了大地湾的主人,燧人已经彻底融入了尼人中,尼人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
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说明此时半坡文化成为了仰韶文化的主流文化,并回流到大地湾。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承袭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故半坡文化是典型的仰韶文化,半坡人也许是那个时代夏人的中心族群。
我认为,仰韶文化开始的年代,就是夏人已经形成的标志。在大地湾文化中,距今7800年到7300年,出现了最早的陶器和黍的种植,时间是距今7800年。为认为陶器和黍的种植,是仰韶文化开启的标志。所以,我断定夏人形成的最晚时间是距今7800年。
我的结论是:至少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华尼人和燧人就融合形成了古夏人,古夏人也就是华尼夏人,简称尼夏或夏。
尽管夏图腾是夏人的标志,且夏图腾(人面鱼纹图)出现于半坡文化,是否以半坡作为夏人形成的标志呢?仔细想来是不能的,因为一个图腾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所以形成的时间是很长的,半坡出现的人面鱼纹图,已经是成熟的文化标志了。有这个标志时,他们就已经是夏人了。
4、尼夏文明圈——古夏人开拓了世界西方文明
古夏人是在渭水上游的大地湾起源的,成熟于渭水中游的半坡。古夏人形成后,渭水流域是其主要的立足地,以后扩展到青海、西藏、中原、秦晋高原、西北以至于大漠草原。伏羲-女娲是夏人的东进支系。
古夏人的历史被忽视了。在中原文明崛起后,古夏人伏羲支系(东夏)与神农族群融合演变成了新的华夏,处于中原地区。在后来的历史中,大禹成为了夏人的重要支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后。匈奴是夏朝灭亡后移居草原后形成的新民族。
遗留中国西部和西北故地的古夏人,演化成戎夏(西夏)和大夏(尼夏)。西夏人一直生活于中国的西部,是中国西部族群的源头。距今7800年后,西夏人在大洪水影响下,向西深入到青海、西藏;向北迁徙到大夏人的生活区,引起大夏人西迁。大夏人一直以中国西部为基地,向四周施加影响。汉时位于阿富汗的大夏国是西夏建立的。宋时期的西夏王朝也是夏人的后裔建立的。
从距今7800年前后,生活于中国西北的大夏人向西迁移,成为继燧人氏(华尼安)之后,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又一批华夏人。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及罗马文明是大夏人创造的。大夏人对罗马文明、希腊文明有深刻的影响,是罗马人、希腊人心中的神族,希腊神话,是对东方华夏族的创建史的神化。
四、羊姜——炎羊
羊崇拜
姜人是西北牧羊人的一支。他们崇拜火,保留了最古老的火崇拜——炎崇拜。他们称“姜”——意为牧羊人。姜人是游牧族群,她们在西北草原地带逐水草而居,在篝火上烤羊,用石刀片开羊进行食用,片开的羊即为“羌”,所以牧羊人也被称为“羌”。
姜人生活于西北,祁连山是他们的祖山。炎帝是他们的首领。
从火崇拜看,姜人是燧人氏(华尼安)遗留在西北的后裔。
在距今5600年到距今5300年间,地球气温有一个急剧的降温期,逼迫他们南下到河套和晋北地区,在继续放羊的情况下,学会了农耕,历史记载,炎帝发明了很多农具,如耒耜,但此时的中原以致南方,已经开始犁耕,远远先进于炎帝,只能说明,炎帝是学习者,把学习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族群,冒认为自己的发明,导致后人也以为炎帝就是神农。
姜人最后迁到了东海,演变成了东海大姓——姜姓,西周姜太公是其后裔。
五、史前中国四大族群的分布与联系
远古稻作时代的两湖人群,才是真正的古夷人,也是真正的古华人。
日鸟人在东部沿海,崇拜日和鸟,他们的种族属性是胡人(除黄人)。有崇拜“双鸟+日”图腾的鸟人,有崇拜“单鸟负日”(太昊)的鸟人,还有崇拜“日中鸟”(夋鸟)(鸟融合在日中,鸟居日中)或“鸟中日”(少昊)(日融合在鸟中,即日含在鸟的身子中)。
日鸟之“双鸟+日”部居河姆渡为中心的余杭地区,由西北迁到以良渚为中心的坏太湖地区。
日鸟人之“单鸟负日”部(太昊、少昊氏族)居山东及江淮。
夋鸟居江淮(巢湖)。
日鸟人(除黄人)与尼人的关系,我现在能断定东部沿海的鸟人也是尼人。日鸟人是稻作族群,崇拜“太阳+鸟”。从起源上看,日鸟人在远古人刚认识“火”的时候,就从西南迁徙到了沿海,那个时候,他们把火称为“hu”,也有“尼”的认识。所以发源于中国西南的华夏智人,在第四纪冰川期内的某一个时期,就已经完成东西分化,也完成了南北分化,分化是在华(ha)和胡(hu)上,共性在“尼”上。早末次冰川结束前,北方是燧人氏族群,燧人氏是华尼人的北方支系,从从崇拜上可以命名为“华尼安”人,华尼安入欧亚大草原后演变成雅利安。南方西部是华尼族群,东部沿海是胡尼人(日鸟族群)。
从崇拜上可以把夷人命名为“华尼尸”或“华尼夷”。夷人与日鸟人的融合,是在良渚地区,成为尼鸟人,即夷鸟人,也是鸠尼人,也是九黎。他们崇拜鸟,却没有单独的日崇拜,日崇拜融合在虎崇拜中。颜色上崇拜黑色(玄)和白色。夷鸟人北上后,成为九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甚至夏代和商代,都有浓厚的良渚文化的特色。
从崇拜上可以把夏人命名为“华尼夏”。远古渭水流域半坡时代的旱作族群,是夏人,他们也有先祖崇拜,他们是尼人的后裔,是女娲系。夏人的先祖崇拜,是“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就是图文“夏”。他们用“人面鱼纹”图作代替了祭祀祖先仪式中的“尸”(尼),夏人是对着“人面鱼纹”图祭祀先祖,而不是用“尸”(尼)。夏氏族征战的时代,在夏文化区,也一度发展到用敌人的头髅来祭祀先祖。
黄人处东北之黄水流域(西拉木伦河)。黄人以黄鸟和黄蛇为主体崇拜。
黄人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已经开始在南下了,这可以从红山文化在距今5500年开始呈现衰落状况得到证实。黄人在距今4800年东进入山东。黄人中的天鼋氏、有熊氏、轩辕氏先后崛起。轩辕黄帝杀两昊而一统东部。轩辕黄帝封自己的儿子玄嚣青阳为少昊,统领原少昊族群,即少昊青阳氏。
因为在东北黄水流域居住时,黄人是因为佩玉的习俗而自称为黄,黄人佩玉的习俗,起源自兴隆洼时期,在红山文化时期发扬光大,黄人把其图腾形态雕塑在玉器上,有鸟,也有蛇,有龟,有熊。黄人的种族属性,我有专门探讨。
姜人处西北,以羊为图腾,是牧羊人,姜人之“炎”,跟烤羊有关,烤羊就是在火上烤,不能把羊放在火中烤,“炎”是负责烤羊的人,因为烤羊是一个关键的技术活和关键人物,负责烤羊的人逐渐演变成了族群的首领。先有姜,后才有炎姜和戎羌。姜人可能是燧人氏(华尼安)遗留于中国西部的遗族,即最早的牧羊人。姜人崇火,所以产生了炎帝崇拜,形成了炎姜。
在史前时期,利用“少昊氏衰”的时机,处于良渚地区的夷(尼)鸟先融合或征服了东方的日鸟(胡)人,在山东及黄河下游、济水、淮水,建立了九黎集体。在东南有九黎集体的威胁、西部有共工集团的进攻下,青阳少昊及其侄子颛顼退回东北祖居地,中原进入“共工霸九州”时代。后颛顼崛起于东北,南下中原与共工氏争帝,重新夺回中原统治权。
黄饮冰2013年5月28日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和博客中国开设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