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琴瑟:诗人的痛苦
诗人的痛苦
木林琴瑟
要说这个世界上, 那个群落最痛苦, 那就是诗人。诗人的痛苦来源于诗歌艺术的特质及其对诗人思想的侵蚀,使诗人与诗歌融于一体。这种人类最精华的语言艺术,会使诗人变得像诗歌那么纯真,使他们的精神状态囿于一个诗的世界,并由此不能自拨。所以每个诗人都是一个孩子,每个诗人又都是一个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诗人没有小说家的世故洞明,也没有散文家的成熟持重,他们只富有浪漫的幻想,和多愁善思的内心世界。他们会对一滴雨、一片落叶伤感;会对一缕破云而出的阳光欣喜如狂,并会痴痴呓喃。但是,现实是不允许这种小孩子性格的人存在的,当现实击破了他们内心那种纯美的意像之后,就会产生精神裂变,导致绝望、痛苦,使他们处于一种内心与现实之间的抗拒和挣扎之中。所以,诗人也许永远只是古希腊悲剧艺术中的角色,存在的价值只是博取观众几滴同情的泪。从屈原投江开始,就宿定了一种多难的诗路命运,多少诗人如飞蛾扑火,殉情诗歌,为诗而疯,因诗而死, 三毛、顾诚,海子等等, 不忍枚举。死的原因,除了忧伤还是忧伤,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但诗人的忧伤非常人能解,诗人的痛苦非常人能抚。
诗人的这种浪漫忧郁多思的气质,决定了诗人不能从事世俗的职业,他们在职场中往往是一个失败者,加之诗歌不能像书画、音乐、小说那样可以卖钱,以至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潦倒。杜甫晚年潦倒至靠亲朋好友接济过日子,曾经九天没吃饭,一位相识的豪门朋友同情他,办了一桌酒席招待他,结果因暴食毙命。李白日子好过一点,但有了点钱就买酒纵欢,迷醉人生,以至懵懂中跳入河中水中捞月而溺水丧命。今天,同样还有好多诗人,被遗弃在城市的街头,在冷雨萧瑟的黄昏, 在落叶满地的秋天, 作孤独地吟唱。他们在饿着肚皮的同时,难以舍弃视之为生命的诗歌。他们的生存状态,只有挖煤工、建筑民工与之相比。称斤卖诗,裸体诵诗,演绎着多少心酸的故事。
诗人的痛苦还产生于诗歌的创作过程。诗歌是一种情感文字艺术,它要求诗作者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情感具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下笔之前,需要内心的多次翻涌和酝酿,这个酝酿过程极其痛苦。每一首作品都是作者内心血的滴沥,作品的闻世如同新妇的分娩那么艰难而稀少。这一点不同于其它文体,坐下来都可写几句。写诗歌要么灵如潮涌,一气呵成;要么无从下笔,只字难搜,完全是一种情感冲动过程。我看过很多人的诗歌,其实,他们是在写散文,仅仅分行而已,这应不能叫诗歌。记得06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我听到萨达姆被绞死的消息,那几天彻夜难眠,眼眶湿润,写了一组《悼念萨达姆》。原本写五首,后因琐事打断,只写了四首,最后一首到现在还写不出来,找不到感觉。
诗人的悲痛还在于当今文化的功利化对诗歌的驱逐,使诗歌这种高雅艺术正在走向没落。诗歌的那一弦清音, 失却了一块静心抚弦的净土,使诗歌远离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成了一种天才与疯子内心孤独的语言。在今天的博客栏目,好多网站没有可以发表诗歌的地方,一向为心灵歌唱的诗人,总是变得人微言轻。中国文化因诗开始,因诗而盛,一部《诗经》演绎了从蒙昧走向兴盛的文化历程。然而,当我们在享受互连网文明的同时,传统文学价值的丧失却痛如针刺。一个《中国诗歌网》每天的访问量不过百来人,从中可见一斑。
以娱乐选秀为特征的“眼球文化”,以博客为载体的“嘴巴文化”,大行其道时,诗歌这种“心灵文化”只能退之角落,诗人的孤独只是一抹忧伤的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