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二:一个宗室野心家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大锤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在每周一晚,大锤都会为你揭秘三国,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支持!本期第四十二回!

最近七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分别跟列位读者听友聊过了汉末刘氏宗亲三牧中的两个,分别是荆州牧刘表和幽州牧刘虞他们两个的封疆大吏兴亡之路。那么本期开始,我们就要介绍这刘氏三牧中的最后一个,益州牧刘焉。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焉的出场次数非常少,不过地位却非常重要。因为刘焉第一次出场就是在小说的第一回,书中交代,刘关张之所以能够桃园结义,就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幽州地方长官、太守刘焉发布榜文,征召本土义兵对抗黄巾军入侵。而且在刘关张投军之后,书中还交代说,刘焉与刘备互相交流了刘氏宗派,并且认刘备为侄,这让刘备的“汉室宗亲”旗号有了第一次兑现为政治利益的机会。

此后,刘焉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场,已经是作为死亡人物,充当历史事件背景了,这就是书中的曹操在潼关之战击败马超之后重兵紧逼汉中,得陇望蜀之下,当时的益州之主刘璋正是刘焉之子,刘焉死后继承了其在益州的基业,在各种压力之下,选择引刘备入川,这个刘璋,正是后来给刘备送大礼、帮助蜀汉在四川站稳脚跟的关键人物。

可以说,刘焉在《三国演义》里的作用,就是给主人公之一的刘备铺路的。但是在真实历史中,刘焉虽然确实给刘备做了嫁衣裳,但是他却一直以“野心家”闻名于世。这样一个野心家是如何炼成的呢?

刘焉的祖上是西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馀[yú]。这个人是咱们三国演义细节解密的老熟人,因为在此前的刘表系列中,大锤也提起过这个人。他也是刘表的祖上。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刘焉和刘表是同宗。

这个同宗不仅没啥用,而且到了东汉末年,鲁恭王这个祖先也不能带给他后人中的支脉小宗们一些实在的好处(比如袭爵),刘表就是如此,刘焉也是如此,都比不上刘虞的家世。当然,毕竟是宗室,待遇比普通平头百姓还是要优越不少的,刘焉跟刘表一样,在年少时因为宗室的缘故而在仕途上受到了一点优待。

后来刘焉又拜名士祝恬为师。祝恬不仅名气大,而且当官也非常显赫,最后做到东汉朝廷三公之一的司徒。有了这样的名师,刘焉得以凭借宗室+名士之徒的名声出道,这让他在同侪[chái] 中获得了某些优势。

但是刘焉出道的顺风顺水,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160年,老师祝恬去世,刘焉在官场上的最强外援失去了。更要命的是,此时的东汉朝廷已经是病入膏盲,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终极对决——党锢之祸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这时候的刘焉,在人生第一个岔路口上,果断展现出了他生命中最擅长的特技之一——自保。不同于同宗刘表那种慷慨激昂与宦官决战的意见领袖做派,刘焉在权宦竖阉气焰薰天的时候,选择了退让。他在老师去世后果断辞官避祸,跑到京师洛阳200里外的阳城隐居起来。

这一隐居就是七年之久,这七年里,刘焉也没闲着,他以自己的名士老师为旗号,开班授徒讲解儒经。如果考虑到,刘焉隐居的地点离京师比较近,刘焉又选择了学术和教学作为隐居的事业,这些举动看起来都十分像是在野积攒名望以图东山再起的套路。

七年隐居教学,为刘焉积攒了儒学声望。而且,在朝廷被宦官把持时刘焉能够不与其同流合污,也为他积累了清望。当然,刘焉的这个状态,也没有与宦官发生正面冲突。

刘焉的自保之道终于在他四十岁这一年获得了收益:公元167年,刘焉以德行察举贤良方正,被辟为司徒胡广的文吏。这里面有多少利益内幕,大锤无从得知,但是,刘焉的新老板胡广与刘焉的老师祝恬是同僚,而且胡广自己就是著名的中庸名士、官场不倒翁,他身居朝廷中枢多年,却能与宦官和平共处。善于自保的刘焉与这样的上司相逢,估计有知己相见恨晚的感觉吧。

此时的东汉朝堂,虽然经过了第一次党锢之祸的折腾,但是宦官和士大夫仍旧在斗法,刘焉在司徒府里镀了个金,很快就外放去当雒[luò] 阳令。远远离开朝廷中枢的党争之地,刘焉在当地做的风生水起。从后世人的角度来看,刘焉这个人的自保确实一种本事,公元175年,刘焉又跑去冀州当了刺史,第二次党锢之祸又被他避开了,不仅能够保住自身的名位,而且身为冀州刺史,他也成功躲开了朝廷名士与宦官的阵营大站队。

就在东汉朝廷深陷一次又一次的党争和动荡之中时,刘焉就这样左躲右闪,一次又一次稳健地积累着自己的资历和人望,没有一次掉到坑里,也没有像刘表那样风光一时却亡命江湖。仿佛这个世界的纷争都与他无关似的,刘焉一门心思在寻找纷乱中的自我生存之道,同时又能不断让自己更强大。

公元182年,刘焉已经升到了太常,这已经是东汉九卿级别的高官了。刘焉在这个位置上,迎来了东汉整个社会的大变乱,黄巾起义的波涛席卷中原,各地也随之动荡不已。当然,这些跟太常刘焉所负担的职责和功能都没有什么交集,刘焉当的这个官,仍旧规避了大部分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刘焉终于向东汉朝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各地兵患不止,各地刺史镇压不住,又容易贪污腐败,导致各地政局极易失控,这个时候需要该各州刺史为州牧,然后由朝廷派遣那些名望极高、地位高尚的大臣去外地充当州牧,这才能够镇得住局面。

从时局来说,刘焉这个建议是不错的治疗方案,至少能够稳住东汉朝廷四处冒烟的局势。但是,这对于朝廷权威即将在董卓乱政中终结的东汉朝廷来说,绝对是一个馊主意。因为原来的刺史是各州的监察系统演变而来,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地方单位,一旦刺史改成了州牧,就成了合法的行政大区,军政大权都归其所有。而一旦朝廷权威瓦解,各地的割据争雄几乎是不可避免。

刘焉这个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东汉朝廷治病,实际却是给刘焉自己安排了又一个自保的出路,他当时看中了东汉南方的交州,他所谓的名气大的朝廷重臣,几乎相当于给自己量身定做的萝卜招聘,刘焉打算躲在这个天高皇帝远但是政局还比较稳定、地位比较超然的偏远地方,给自己营造一片完整的自保之地,躲权争、躲兵灾。

而当时著名的搞算命占卜的大师董扶却横插一杠,对刘焉说,“京师洛阳即将大乱,而我看益州那里有‘天子气’。”

历史上的刘焉,听到这个建议后,就改变了主意,改去当益州的州牧了。也就因为这一句天子气,刘焉成了后世人眼中的野心家。

刘焉这个数十年里一直小心翼翼、忙于自保的所谓名士重臣,为什么被一个谶纬大师的一番话就给打动了?刘焉真的是隐忍了数十年的野心家吗?咱们下一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继续为您解密。

热门推荐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一:导致好人刘虞丧命的幽州暗战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三十九:“汉末首席好人”,为何被罗贯中删光戏份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