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这3件事越早想清楚越好!
来源丨白诗诗
最近看了电影《时间规划局》,里面故事假设很大胆:
世界流通的不再是货币,而是时间。谁拥有的时间多,谁就是富人。
其实,这也是当今社会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
富人用货币购买普通人的无价时间,获得巨大收益,比如一家公司101人,老板就多了800h去赚钱。
赫胥黎说过:“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有人之所以优秀,就是将时间价值榨干,做高收益的事情。
而我们很多人,都在抖音、王者、小说中荒废一天,逐渐被人狠狠甩在最后。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干货多多,就是为了提醒大家,这3件事非常重要,越早开始收获;
1个月就能够改头换面,6个月脱胎换骨,想要成为牛人的,一定要认真看完啊。
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很多人说讨厌社交,不是的,确切说,是他们讨厌无效社交,毕竟毫无价值的社交太累。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交,是什么呢?
是作品。
作品是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我们平常看一个人,说要观察人的细节,或者说话方式......,都对,但是想通过微表情或者细节来了解一个人:
第一,能否观察准确,取决于观察者本身的阅历、认知,说实话,挺难的;
第二,通过细节观察得出关于整体的结论,准确率上讲,真的很没有保证。
但是作品就不同,它往往能够揭露一个人的深度特质,更准确。
一个发明,可以一定程度上显示发明者智商;
一篇深度文章,很大程度上能显示出作者的视野以及思想深度;
哪怕是一个搞笑视频,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示创作者的幽默特质。
换句话说,所谓作品,就是作者许许多多“小细节”的升华总结。
作品更能彰显一个人的价值,也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潜在价值。
因此,作品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是社交中的硬通货。
想要提高社交质量,你可以从创作自己的作品开始。
它体现了你的才华,你的智慧,你的创意,你的深度,是你进入一个圈子的筛选标准。
知道为什么网上那么多大V都相互认识吗,知道为什么你粉的那个偶像,跟另一位偶像是朋友吗?
道理很简单:头部自会聚合。
大牛之间,不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是认识,真相是,正因为他们都牛,所以他们最后才成为了朋友。
刻意思考
思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底层技能,它可以通过刻意方式得以提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刻意思考。
要做到刻意思考,可以从2处考虑:
1)网络热点思考:
看热点时,不想一直随波逐流,而想变成一个有一定观点能力的人。
在面对热点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做:
比如在知乎每次看相关热点评论之前,可以先就事件本身写下自己想到的评论角度;
然后再去看那些高票答案,看看自己的评论视角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甚至品评优劣。
养成这个习惯,不仅是一次次刻意思考的练习,还能够帮助你积累看到热点事件的角度。
某一天可能会有人说你“犀利”,其实只是因为,你对那些观点套路太过熟悉而已。
2)日常阅读思考:
看电影/书籍时,不只是看,还能够自己写心得、写观后感。
很多人说不知道写什么,很简单的一个技巧,就是从模糊感受开始,去挖掘出背后对比的对象。
比如,很多人看完电影说“好看”或者“不好看”,这都只是模糊的感受。
当他们说“好看”或者“不好看”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是在心中把所看的电影,跟某一部或者某些他所认为好作品做了对比。
所以,当你说“不好看”的时候,去把那些被当作“好看”的标杆的作品找出来,两件作品拿到明处一一比较。
你就会发现,你的“不好看”的背后,那些隐藏的细节就可以一一曝露出来。
有差异就会产生感受,差异和感受都需要描述,这些都是需要文字的地方。
做事时,宁可开始做得慢一点,也要把事情想清楚一点再做,请多给选择一点理性思考的时间。
这些习惯,总有一天会让你走向不同路径。
阅读
1)书不是一切,但书几乎是一切
小时候长辈会说,不是什么都可以从书上学的。
长大才想到,他们之所以能说这句话,那只是因为那些长辈没看过多少书。
他们在有限的跟书有关的日子里,他们所谓的“书”,基本上就只是中学课堂上的语文数学这些教科书而已。
其实某种程度上,你要如何赚钱、如何沟通、如何与人相处,这些内容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你可以读认知科学,知道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回事,知道人的思维是怎么运行的。
你可以读心理学,可以找到方法治疗我们的情绪问题。
没错,书不是一切,但书几乎是一切。
以前古代的时候,要学东西是很难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互联网,有搜索引擎,基本上能够学得到的技能,从网络这本大书里,都可以学得到!
今天正适合学习,我们应当珍惜。
2)注重理解量的积累
阅读能对人产生作用的,本质上也不是阅读量的积累,实际上是理解量的积累。
——你若能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阅读,那就找到了正确阅读的法门。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故事,说某个人,他不是读一百本书,而是把一本书读一百遍;
或者说,某人把很难理解的书读通了,结果后来的理解力大幅度提升,很多问题理解起来就毫不费劲?
你看这些人,他们的阅读量并没有上去,但是他们所达到的那种阅读效果,却往往是我们所企盼的,为何?
那就是因为他们在这么做的过程中,并没有偏离阅读的实质,也就是,尽管表面上阅读量并没有上去,但是理解量得到了积累。
有的人看书中的一句话,就能够写一篇文章,他会停下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实际上,那就是一种积累理解量最好的方式。
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读书的时候,读到好的地方、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要让自己太快;
反而慢下来,或踱步联想,或掩卷沉思,或书写感悟。
慢下来,其实你反而快了。
3)读更难的东西
前段时间我听到的最有启发的话叫做:如果你每天都读你懂的书,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观。
要让自己去读不一样的东西,要让自己去读难懂一点的东西,这是我今年的阅读转向。
在这个时代,其实只要我们不进行自我挑战,我们的脑子真的很容易被“泡坏”。
适当自我挑战、夺回掌控感,我们就要去读那些,看起来理解有点难度的东西,来一次次抵抗我们的理解力滑坡。
要知道,我们对知识有筛选的过程,也是知识在对人进行筛选的过程。
你认为难懂的书,其实对别人来说也一样,那么,谁能够掌握那门知识?
让知识变得有趣,或让自己耐力变得强大:
比如到网上搜索上课有趣的对应课程、读不懂就强制自己再读多几遍。
于是,这类人懂了很多别人不能懂的东西,看起来也更聪明了。
遇到一个难,你去找更简单的或者逃避着,但别人没有躲开,而是克服了下来。
他们一次次克服所带来的那种成就感、收获感,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结果就是,这类人比普通人更聪明且自信些。
而我们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被拉开差距的。
4)去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就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没有阅读习惯这一点来看,你打败百分之八十的人,已经简单到,只需要培养一个阅读习惯就可以。
但如果你还想做一个不一样的人,看待事物有独特的视角、理解事物有不同的方式呢?
答案就是,你不应该永远只读大众读物。
基本上你在书店能看到的书都是畅销书,各种读书平台排行版前列的那些书,那些都是大众书籍。
阅读大众书籍的你,没错,可以增加你的谈资,知道一些时髦的概念,但是这些书只会造就大众视角的你。
作为知情者,我还想告诉大家,很多卖书平台排行榜上的书,都是不值得你们去购买甚至阅读的。
大众的书能够把你变成一个具有大众审美、大众认知的人;
那么你去看小众的书,有助于培养你的小众视角和审美。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读商业畅销书,而你只读一点小众读物,我敢说,你会显得具有格外的魅力。
在北京的时候,一位作家跟我说:
读书,三分基础读物,三分大众读物,四分小众读物。
所谓基础读物,就是一些具有底层知识结构的读物:
比如专业书籍,比如严肃心理学读物、哲学读物、物理、严肃文学等等。
所谓大众读物,就是了解大众的口味是什么,市面上的畅销书都是此列,豆瓣评论上万人的都是此列。
所谓小众读物,可能那些书在豆瓣的评论人数寥寥,比如他自己就是写佛学的,他以佛学为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与其责怪自己太过堕落,不如从当下最小的行动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