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供销社

〓第 1606 期 〓

文|周胜利  编辑|王成海

“老事旧人”网上小店,保证货物品质,需要再买,可加微信

供销社,対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没什么印象。而我们50、6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提起当年的供销社,那是多么的熟悉啊。

那些年,在广袤的农村,自然村没有小卖部,只有行政村才有供销合作社,人们简称为供销社。

我们村的供销社,位于大队部的西南角,是沿村道坐北向南的一溜砖瓦房,从东往西大约有五、六间房的长度。供销社门前是一条比较宽敞的泥土路,视野比较开阔。跨过土路,是村里常年积水的“茹家大池塘”,池塘春夏秋三季,碧水悠悠,清澈得如一面镜子。每天早晚,池中鸟鸣声声,蒲苇摇曳,凉风习习,鱼跃欢歌。故而,供销社建于此,也称得上是村中的“风水宝地”。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物资供应相当的匮乏,紧俏商品实行凭票购买制,而供销社成为百姓们唯一的购货渠道。部分短缺商品实行买一带一滞销品,如买袋洗衣粉,必须再购包火柴等。倘若哪家娶媳妇、娉闺女,想买点大宗商品,像自行车、缝纫机等只有提前到供销社,给售货员陪一副笑脸,献百般的殷勤去“走后门”排队才能买到手。至于日用百货,如东家缺个针头线脑,西户没了酱醋盐茶,大姑娘小伙子结婚买块布料缝制新衣,都得来供销社购买。尤其是逢年过节,大人孩子来供销社购买节日用品,开门便是人扛人,人挤人,吆喝声,嘈杂声,小孩儿的哭闹声,汇成一曲热闹非凡的购货交响乐。

村里的农人们对待供销社的感情,真不亚于首都人民对待北京王府井大街。特别是冰冻三尺的冬天,日头好的时候,村中那些上了年岁的老头、老太们,齐聚在供销社门口两侧晒太阳,抽上一袋旱烟,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奇闻趣事,开始漫天拉家常,村中许多闲话,多数从这里传播出去。尤其是李老光棍摸黑上了张家媳妇的床,楊姓楞头青小伙子亲了王寡妇的嘴等小道消息,一经这里加工炒作复制后,便会传遍全村的角角落落。 我们小孩子,当然不关心这些流言蜚语,我们只关心如何能吃上一块糖果,怎么样才能玩得更欢畅点。

供销社前门面中间位置,都开着一个很宽敞的大门,左右各有一至两个大窗户,门窗都装有透明的大玻璃,外面还加装了防盗门板,最上面用水泥抹就的几个红漆大字“发展农村经济,保障社会供济”,看起来,既威严又温馨。

走进供销社的门,那烟酒的香味一下子就涌满了人们的鼻腔。一长溜髙约一米多的半工型柜台把房间划分为两部分,北部和东西两头是商品摆放区,也是售货员的每天坚守的阵地。南部是顾客观看和选购区。从我记事起,大姑夫就是村里当了一辈子的售货员。

undefined
售货员们每天上班后,首先将柜台用湿布擦干净,然后在地面上洒点水清扫干净,最后将所有货物摆放的整整齐齐。

我始终忘不掉的是,供销社的屋内空地中间,安放着一个大火炉子。冬天,附近或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从家里偷出土豆,切成片片,在炉盖子上烤熟吃。还有村中的懒汉和酒鬼们,倒上一两散装老白干,就爬在柜台上,在没有任何下酒菜,一边闲拉呱,一边喝小酒,不知不觉就把一两酒喝下肚子了……

在那个最艰难的年代,能当个售货员,那可是一份让人很值得骄傲的工作。谁家吃杀猪菜,喝羊杂碎或者偶尔吃一顿油炸糕,人们首先想到的绝不是大队干部,而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农人们秉持着传统的观念,如若能叫上售货员吃一顿饭,再喝点小酒,那也是一种荣耀。他们图的就是和售货员们拉近关系,以后说不定在啥时,就能享受到“走后门”购物的优厚代遇。因为,做一名民办教师是“臭老九”,人们嘴上说的是尊师重教,其实心里很不待见他们。而对待售货员,骨子里就潜藏着敬畏和高看。所以售货员是香饽饽,虽然说不上是土皇帝,那也是人上人!

我记得很真切, 我们村的供销社,北墙的货架上,排放着红的、黑的、白的、灰的各色大布卷,每逢顾客来买布,售货员总是费力地搬下大布卷,平放在柜台上,用尺子量好后,拿起小剪刀,剪一个小口子,然后双手揪住剪开布豁口的两边,用力一撕,只听“嗤啦”一声响,量好的布便于商品布分离,而后左叠右折就好了,交给顾客,收了款,最后还要将大布卷费力地放回原处。

那东西两头的柜台里、货贺上,多数是日用五金、学生文具、糖茶烟酒、酱油、醋和苏打之类的小百货。这两节柜台,也是我们小孩童最愿意浏览的地方,那糖果、月饼、饼干和白酒散发出的馋人的香味,香得我们口水直往肚子里咽!

那年月,我们国家并不富裕。村里的乡亲们土里扒食,挣钱的机会不多。一年四季的零花钱,绝大多数人家靠鸡屁眼里扣鸡蛋。攒上十天半月,够三、二十颗鸡蛋,端在供销社换成钱。舍不得花,细水长流,支应着一年四季的零碎花销。供销社收下农人们卖的鸡蛋,隔三差五顾上村里脚力好的壮汉(白钱贵),肩挑着两篓鲜鸡蛋,颤悠悠地踏上去总社的路程。到了秋冬季,供销社开始收猪羊。农人们养的猪,多数是菜猪,毛重只要够了120斤就卖了。供销社同样是收下几只猪羊,顾人慢腾腾地赶着送交到总社。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资充裕不说,每个村都有百货连锁店,就连农资、化肥、五金、交电都出售。而当年的供销社,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早已被冲淡了。况且不存在任何紧俏商品,更不存在走“后门”而购物。

undefined哈哈,渐行渐远的那个年代,全国有多少个让人羡慕的供销社,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中滩供销社,是我童年生活缩影的一部分,它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好看小说阅读平台,点开即看:

官场红人

权力的较量

她爱了他二十年,可现在,她就要撑不下去了

【作者介绍】周胜利,托克托县退休教师,喜爱文学,笔耕不错。

(0)

相关推荐

  • 钟玉武:供销社—— 甜蜜的记忆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放暑假的儿子刚迈进乡下老家的门, ...

  • 怀旧散文:牛气哄哄的供销社

    我儿时的县城有三大商业巨头,一曰百货大楼,二曰丽华商厦,三便是供销社了. 百货大楼真的有楼,在一众平凡林立的县城中蔚为壮观,虽然其楼层仅有三层,可在人们眼里,已经能称得上"大"了. ...

  • 追忆爷爷“站柜台”

    追忆爷爷 "站柜台" 作者:张炳俊 爷爷"站柜台",是小时候爷爷给我最深记忆的开始.那时,爷爷六十多岁,我七八岁. 站柜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们那偏僻落后的乡 ...

  • 找寻过去的记忆

    找寻过去的记忆 ----西安咸宁百货商场逛记 听说咸宁百货商场与众不同,周末专程跑到咸宁中路一探究竟. 商场确实别具一格,满满的过去回忆. 黯淡的水磨石地面.老式的玻璃柜台.旧时的三页吊扇.黢黑的算盘 ...

  • 记忆深处的大联社

    大联社是我们七〇后小时候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俗称.简称. 安柴大联社旧址 小时候,我家姊妹三人,在当时是属于孩子多的家庭.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已经逐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相当一部分家庭是独生子或独生女, ...

  • 小说 三大爷列传

    三大爷列传 (小说)  故人若不赏?不赏就不赏.20161110 这次离开家乡,行李里意外地多了一部<新修夏堰县志>,是三大爷死活硬塞给我的,他说全村识文断字.考学在外的那么些人只有我还有 ...

  • 小铺风云 | 杨建英专栏

    失落的村庄之 小铺风云 杨建英 一 大马村人习惯把小杂货铺叫"小铺儿"或"小卖部". "小迈步"(小卖部)的出现,着实使我们村的文明进程&q ...

  • 自然笔记058丨买烟记

    买烟记 胡子不瘦/文 小时候经常帮家里跑腿去供销社买东西,最多的时候是给爸爸买香烟.老爸的烟瘾很大,从早到晚可以一支接着一支的,不间断的抽.还笑称这样可以节约火柴,一天只需要点燃早上第一只烟就行了. ...

  • 珍藏的印记

    我的家在滹沱河边. 当滹沱河从繁峙县大营镇的老泉头钻出地面,扭动着纤细的身子开始她的生命之旅时,迎面而来的是干旱松软的砂石河床.于是,她再次潜入地下,暗流四十华里,到了上永兴村的东头,才在绿树青草的簇 ...

  • 五台人忆 | 儿时记忆中的茹村供销社

     作者简介:张晋萍,五台县茹村乡东茹村人,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父母均已离开. 儿时记忆 --供销社 小时候的茹村供销社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图1)是卖副食的门市,按票供应才可卖到油盐酱醋茶,烟酒 ...

  • 为粉丝烹饪一道记忆中的葱烧香菇,能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呢

    为粉丝烹饪一道记忆中的葱烧香菇,能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呢

  • 你记忆中的韩国音乐? 来自 李家焕

    #好音乐# 在你记忆中,韩国音乐或许仅仅是男团和女团,偶像组合,又或是唱功平平,作品表面的三流歌手,本贴带你探究真正的韩国乐坛. 首先,韩国或许是世界唯一一个在流行乐坛拥有完整体系的国家.我们先从喜闻 ...

  • 家乡的味道丨停留在记忆中的“弹棉花”。

    说起弹棉花,不禁让我想起在农村的生活,只是,弹棉花你还记得吗? 01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部分农村还保留着弹棉花的老手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慢慢被机器或者其他材料给 ...

  • 农村人记忆中的诚信——赊小鸡,曾经的那声吆喝是最淳朴的乡音

    小时候的农村虽然不富裕,物质短缺,但那是真正的乡风淳朴,人人都讲诚信,邻里之间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即使是对外村不认识的人,也是客气热情.那时候的村民们除了种好自家的地之外,还偶尔做些小生意,走街串巷 ...

  • 老照片:记忆中的安徽马鞍山,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图为昔日商业大厦一带的城市街景,这个留有马鞍山人很多回忆的大厦在2013年被拆除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马鞍山市的商业综合体也是越来越多.昔日马鞍山的老牌商场,你还记得哪些? 图为昔日马鞍山火车站站台 ...

  • 孜叶日·努斯别克 || 记忆中的采棉季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孜叶日·努斯别克,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喜欢绘画. 记忆中的采棉季 前段时间,"新疆棉事件"闹得很厉害,唤起我关于家乡采棉季的一些 ...

  • 文学百花苑第六届全国文学大奖赛 049 记忆中的“代销点” | 赵玲霞

    作者 记忆中的"代销点" 赵玲霞 提起代销点,只有生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才会记得. 我们村的代销点在二道街正中央,紧挨奶奶家.草顶.土墙,门前是一条宽阔的土路,下雨天泥泞 ...

  • 记忆中的新华百货人

    <口述宁夏> 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新华百货的前身-新华街第一百货门市部,那时我们都习惯叫"新华百货一".尽管那时在平房里的商店不是太大,栏柜间的距离有限,但是只要进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