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表象:总结

人类是一台智能行为机器。我们在第二章知道了,这台机器是如何通过光学和声学传感器获知外界的信息。在第三章,我们知道了这台机器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重点处理。那在这第四章,我们会发现,人类这台机器具备目前所有机器都不具备的一种能力:想象力。
想象一个房间,里面有个书桌,桌子上有一块键盘。现在,仔细看看你想象的那块键盘。请问,A键和S键,哪个在左边?
大多数人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并不是因为大多数人早已记住键盘上的各个按键的位置。而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具备正常的想象力,能在眼前不存在键盘时,想象出一块键盘,然后用眼睛去观察那块不存在的键盘,发现上面那个不存在的A键就在不存在的S键的左边。
这种想象力,正是本章节的焦点。
先来看本章节的结构:
4.心理表象(Mental Imagery)
4.1.言语表象与视觉表象
启示专栏:利用脑活动来读心
4.2.视觉表象
4.2.1.心理旋转
4.2.2.表象扫描
4.2.3.大小的视觉比较
4.2.4.视觉表象类似于视知觉吗?
4.2.5.视觉表象与脑区
4.2.6.表象包括空间和视觉成分
4.2.7.视觉表象的个体差异
启示专栏:空间技能与STEM教育
4.2.8.认知地图
4.2.9.空间的自我中心与他我中心表征
4.2.10.地图扭曲
4.3.结论:视觉知觉与视觉表象
还有作者帮我们提出的好问题:
1.我们如何加工心理表象中的信息?
2.表象加工是怎样与知觉加工相互关联的?
3.哪些脑区参与心理表象?
4.我们如何建立周围环境的心理表象,并利用它们指引我们在环境中生存?
在从书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先让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
设想三种场景:
1.小明看见一个桌子上放着三包薯片。
2.小明回忆起自己曾经看到的一幅画面:一个桌子上放着三包薯片。
3.小明想象自己眼前有一张桌子,上面还有三包薯片。
在这三种场景下,小明大脑的活动,会有什么相似或者不相似之处吗?
这个问题实际是在问,对于同一个信息的表征与加工,知觉、记忆和想象(心理表象),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如果这三者高度相似,那么小明是不是有可能搞错一些情况。比如,小明在回忆时,误以为自己在知觉。小明在知觉时,误以为自己在想象。而小明在想象时,误以为自己在回忆。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一定经历过类似的错误。我们时常把想象出来的场景,误以为是自己记忆中的场景。到了本书的第六章和第七章,我们还会继续深入了解人类的记忆。而在这里,先让我们重点关注心理表象。
在“言语表象与视觉表象”这一节,我们从Santa的经典实验中能看出,言语表象和视觉表象有许多不同。一些脑成像的实验也发现,它们似乎涉及不同的脑区。在2011年,伯克利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就通过脑成像技术,还原了人们的视觉经验。这是让一些人躺在MRI里看电影。然后对这些人的脑成像结果进行解码,试图还原出电影画面。虽然很粗糙,但在当时,效果很惊人。如果大家对这项技术感兴趣,可以在网上找到Jack Gallant的TEDx演讲。
关于言语表象的研究,数量上远远少于视觉表象。心理旋转就是后者的一项典型研究。人们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脑海中旋转两个积木状物体,从而判断这两个物体是否一样。如果旋转角度大,那么耗费的时间就长。也同样有脑成像的研究发现,想象某个物体在空间中旋转时,顶叶会激活,而顶叶也和空间注意有关系。用TMS干扰视知觉脑区,人们想象视觉图像的本领也会受到干扰。这说明,“想象看见”和“真的看见”是相似的。
在本文的开头,我让大家想象一个键盘,并判断A和S这两个键,哪个在左边。有些人可能是凭借记忆给出了答案,而有些人则是通过观察自己想象出来的键盘而给出的判断。Brooks的实验说明,至少在执行部分任务时,“想象看见”和“真的看见”之间会互相冲突。这就意味着,我们很难同时用肉眼和“心眼”看东西。也许,这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类似“心眼”的存在。在“大小的视觉比较”这一节,一些实验也发现了,对物体大小进行知觉比较和心理比较,是相似的。
这一切研究,最终会引起我们的疑问:视觉表象和视知觉,究竟有多相似?或者说,看见三袋薯片和想象眼前有三袋薯片,究竟有多相似?
第四章最关键的一节,就是“4.2.4.视觉表象类似于视知觉吗?”
这里介绍了几个经典的实验。比如,让人们想象大写字母N,然后从右上角到左下角划一条对角线,再将这个图向右旋转90度。又或者,让人们想象一个大写的字母D,然后向左旋转90度,然后在这个图下面放一个大写字母J。
人们的眼前并没有这些图像,但似乎人们可以看到沙漏和雨伞的简笔画。
而Wallace甚至让人们在想象中看见了庞佐错觉。也就是两条实际上一样长的线段,把它们都放在一个角状图形里,结果更接近尖角的那条线,看起来更长。(如果大家还记得第二章关于深度视觉判断的内容,可以用那里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何会出现庞佐错觉)
最有趣的实验是关于鸭兔两可图的,这个图以后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它是一个极富哲学意义的图。
简言之,被试可以在一定的指导下,用“心眼”看出这张图的两种不同解释。虽然这比实际上看到这张图并给出两种解释要难很多。
以上研究就说明,人们似乎真的在利用心理表象来观察一些细节。
本书第九版还有一个新的小节,也就是4.2.7.视觉表象的个体差异。这里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比如,空间想象能力和物体想象能力,似乎是独立的。一些在后者上很厉害的人,比如画家,在前者上并不一定很厉害。这两者无相关,甚至负相关。
“认知地图”这一节,就是再谈论我们对于周遭环境的空间结构的认识。简言之:认路。
认路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通过行进图,二是通过俯瞰图。俯瞰图类似常见的地图,是一个二维的平面,通常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如果我们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图,凭借我们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自己正面朝向的方位,那就可以去往图中表明的任意地点。
但实际上,大多数认路的人依靠的不是俯瞰图,而是行进图。我小时候很熟悉自己生活的那个小区,知道停车场、后山、花园、篮球场等各个地方该怎么走。但如果让我画出小区的俯瞰图,那我一定画得非常差。
因为,我们通常是记得的是一系列行动指南,如“出门直走,看到第二个饮水机就左拐,然后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右,第三道门就是”就能找到特定的一间会议室。
如果你觉得本章节的内容很复杂,许多知识点都没有记住,那也没关系。只要记住下面这张图就可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