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4岁,为考研赌上了一切!”这样做,值得吗?

有消息显示,2020年考研国家线将于4月中旬公布。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今年考研国家线的公布时间大大延后,相应地,各校组织的复试时间也相应延后。
战线的拉长,打乱了很多考研生的备考计划,他们不得不调整原本制定好的复试备考策略。而对于那些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参加复试的考研生来说,这段时间非常之煎熬。
今年34岁的胡先生就是如此,经历三次考研失利的他,对自己能否入围复试很没信心,但他又特别期待自己入围复试,所以非常纠结。这种心情严重影响他的备考状态,在为复试做准备时,他注意力总是无法集中,且内心很有几分抵触。
胡先生在社会上打拼了十年,换过好几个工作。在求职过程中,他发现学历不高的自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渐渐地,读研成了他梦想,他希望通过读研提升就业竞争力,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
然而第一次考研和第二次考研,他都失利了,至于原因,他归结于“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学习效率很低”。所以第三次考研,胡先生做出了巨大牺牲,下狠心辞掉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考研中去。用他的话说,“这次是拼尽全力,以命相搏,为考研赌上了一切。”
不过,作为一个34岁、在年龄上丝毫没有优势的考研生,为梦想赌上一切,值得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风险
早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提到,2018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14.7%,其中“双一流”院校2018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29.4%;非“双一流”本科院校2018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11.7%。这说明有机会读研的大学生占比很小,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没有机会读研。
其实自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00万人之后,考研生数量就一路暴增。至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341万人。
不仅考研生数量增长很快,考研生中往届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有考研经验的考生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考取研究生越来越难。
考研难度的上升,导致不少人降低了考研预期。几年前,很多考研生动不动就说:“非211不读”,如今,越来越多的考研生表示:“能考上研究生就谢天谢地了”。
这样看,考研风险是越来越大。如果再次考研失利,没了工作,没有学历,又没了年龄优势,胡先生该如何面对下一阶段的人生呢?
其次,我们来看看研究生文凭的“价值”
既然考研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那就说明人们对研究生文凭的价值有较高期待。是不是研究生学历更“值钱”呢?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据部分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上海交通大学2019届本科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3.51万元,2019届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8.91万元;华东理工大学2019届本科生平均签约年薪为7.54万元,2019届硕士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1万元以上;同济大学2019届毕业生总体签约月均薪酬为9536.58元,其中本科毕业生为7920.75元,硕士毕业生为10064.56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为12.12万元,2019届硕士毕业生平均年薪为19.16万元。
绝大多数高校,硕士毕业生签约薪资都高于本科毕业生。部分高校悬殊还很大,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生平均年薪比本科毕业生高出58%。
第三,我们来看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个人是否一定拥有更大“增值空间”
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是否比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个需要从待遇和地位两个方面予以确认。比如同时参加工作的两个人,数年后,有研究生学历的那位,收入比没有研究生学历的那位增长更快,地位提升也更为迅速,就说明拥有研究生文凭代表拥有更大“增值空间”。
当然,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答案,人们都会承认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多发展机会和晋级渠道,但这是就整体而言,若具体到个人,就不是那么绝对了。在同一所高校,本科毕业生薪资高于硕士毕业生的情况并不少见。专业类别、知识扎实程度,以及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会影响个人的未来发展。有些专业本科不仅薪资普遍较高,发展也普遍较好,这是由市场所决定,另一些专业的硕士生是无法与之抗衡的。事实上,就算是同校同专业,也有本科生收入和地位超过研究生的情况。
综上,“考研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更多的收入”,没什么不对。只是在做出“辞职考研”的决定之前,要经过自己慎重的考虑,不能凭意气行事。如果对自己很有信心,有很大的把握能考上研究生,可以辞职为之一搏,但如果考研信心严重不足,仅仅是为了方便备考就赌上一切,未免风险太大。
好在今年硕士研究生会大幅扩招,预计同比18.9万人,这对34岁的胡先生,以及一大批与他情况类似的考生而言,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希望他们被幸运之神眷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