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奉献给中国急救事业的名医贾大成
文丨张楠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在兴起的移动医疗圈如今已是明星医生,备受业界关注。实际上,我国急救领域有一位出名更早的公众人物,被称为“中国急救第一人”、“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他就是北京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贾大成。连于莺也尊称老前辈为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的一面旗帜。
贾老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说一口正宗的北京腔,言语中不时流露出豁达与幽默的性情。“我提前4年内退,退休后就自由啦,能到全国各地讲课、做电视节目。我退休前老上电视,比较有经验,可以随机应变,根本不用准备,我过去是靠电视、报纸出的名,现在是靠网络和电视出的名。”
据回忆,一次电视台邀请他做一期有关急救的直播节目,录制前,台长万分嘱咐怕出纰漏,但贾老胸有成竹,豪爽地说:“这样吧,我写个单子列出问题,我知道老百姓最想知道什么。”但已经没有时间了,马上就要直播。后来,那期节目反映特别好,其实台长也非常重视此次采访,提前一个月就收集了贾老师的所有资料,也是下足了工夫。
贾老的第一次公开课定格在1985年,那时北京化工二厂找到急救中心,想为职工普及一下化学物品中毒的抢救和心脏复苏知识,贾老师出色圆满地完成任务,从那时起,他便不断应邀出席各种演讲活动,比如最早为中国民航总局员工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国航在外国友人的心目形象,促进国航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如今,贾老师早已桃李满天下,授课对象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专业机构,此外,众多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公安系统以及各地院校、民间社团纷纷邀请他讲课,就这样,贾老逐渐成为中国急救界的一代名医。
老百姓需要什么,贾老师就无私地倾囊相授,他的急救知识覆盖面极广,除了面向医生的专业内容,还有更接地气的生活小百科。现场心肺复苏、大出血、溺水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现场急救、中老年常见急症的现场急救、熊孩子潜在危险预防、地震避险逃生及自救互助,一切有关紧急伤害的科学处理,贾老师都手到擒来,深入浅出地将实用常识教授给需要的医生和人民群众。他曾说:“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做对了能救人,做错了会促进死亡。”可见掌握准确、科学的急救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贾老师已年近七旬,但对新奇玩意从不拒绝,他无师自通,对当下的新媒体,从早期的博客到如今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的都称得上是资深玩家,而且也自有一套吸睛妙招。“紧跟时事和新闻热点,要有针对性。这样才有人看,否则费劲地写了好长也无人过问。别人好的文章会转发,带有广告性质和政治色彩的一概不转发,我只关心技术和知识,其他事不沾。急救中心发生的特别有趣好笑的真实事件,也会发个小段子。”贾老师笑着解释。
拥抱自媒体,贾老师说都源于一段偶然。当初他老外出讲课,一个听课的小女孩热心地帮贾老师注册了博客账号,想法很简单,就是将急救知识通过网络宣传给更多的人,贾老的博客那时就挺受关注,后来有了微博,其字数简短、形式简洁,更受贾老喜爱,遂坚持用微博写大家关心的急救知识直到现在,微博人气也越来越旺,如今已累积粉丝近150万。
实际上,贾老师的博客和微博不仅传播急救知识,还顺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老北京人,贾老师自幼酷爱京剧、书法、诗词、楹联等,他说自己活了66年,看了67年京剧。有人说他是医生里面唱京剧最好的,京剧里面医术最高的。至今,他还每日研读京剧书籍,跟人聊天,切磋技艺,还和不少京剧名家成为好友。
除了京剧,贾老还写的一手好书法,被人赞誉有米芾风骨,如果说造诣颇深的艺术家一定离不开天赋,那么贾老师的书法也是天禀使然,“我从小毛笔字写的就比大人们还好。”中国楹联学会还曾主动邀请他入会。这些,都可以在贾老师的新浪博客里见到。 所以不难看出,对于兴趣爱好,贾老师态度认真,是极为用心的。而对于本职工作,贾老师却说,“把工作当玩儿。”
有人不明白,曾问贾老为什么拒绝众多医疗机构,知名学府的重金礼聘,甘愿在急救中心工作,贾老对此的解释就俩字:“好玩儿!”。老北京话中看似玩世不恭的“好玩”,实际意思就是感兴趣和热爱。因为特别喜欢这份工作,贾老才能年复一年在急救中心无悔奉献这一生。
“把爱好当工作,拿工作当玩儿。”也就成了贾老师口中的名言。而促成他和急救中心的世纪良缘,也是一段巧合。他记得,1983年春节前后,一篇名为《北京急救站见死不救》的文章一见报端,引起社会不小反响。文章中说:“北京市急救站的人员、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首都政治地位需要和人民生活实际需要”,当时还在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的贾大成,毅然写了封自荐信,没想第二天就接到电话通知,然后当天面试,急救站领导就拍板同意上班了。从那时一直到退休,从青年医生到名老医生,在急救岗位上,贾老就乐此不疲地工作了几十年。
性情中人的贾老说话一向耿直,他曾说,不是急救中心培养了他,是他和几个老医生为急救中心培养了大批人才。“我非常感谢我在农村插队时的乡亲们,是乡亲们敢把性命交给我,让我看病。”贾老师这样说,不是毫无根由的,而是源于多年以前,他在山西农村插队,为当地百姓看病,常年累月地积累下宝贵经验,才练就了如今的高超医术。所以要感激老百姓给予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那时,在农村插队8年,他什么病都看过,比如抢救急性左心衰、各种休克、处理过各种外伤、拔牙、甚至接生,都一一经历过。他记得,有次夜里,一位老乡敲门说有孕妇难产,他压根不会,在老乡的恳求下,他只好现学,找到书,翻几页,看完就上阵接生了,幸运地是,最后母女平安。正是在那插队的8年时间里,贾大成买了很多医学书自学,他横跨中医、西医还有内外科,也逐渐成了全乡有名的全科医生,治好了不少乡亲的病。
实际上,贾大成的行医道路基本都靠自学成才。这要从更早的1967年文革说起,那时17岁的贾大成没资格参加红卫兵,而是一门心思地到书店看书学习。有次到了新华书店,看到三本医书,分别是《针灸》、《针灸腧穴图》、《农村卫生员用药课本》,几毛钱买下了这三本书。“没想到,交钱的一刹那就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贾老师回忆。
初生牛犊不怕虎,回家翻书一看,当时感觉针灸并不难学,就又买了一毛钱一根的10根针,开始了针灸钻研。先在自己身上扎穴位,后来又给母亲扎,多次见效后,逐渐“小大夫”的称号就传开了,街坊邻居都找他扎针治病。虽然那时红色思想盛行,但贾大成觉得,针灸治好病,他心里就开心,和政治思想觉悟没多大关系,就觉得“好玩”。
再后来,“文革”结束了,贾大成上了大学,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那也是有意思的一段时光,上课时,老师问他怎么不记笔记,他答道:“您讲的我知道的,我没记;您讲的书上有的,我也没记;您讲的我不知道、书上也没有的,您看我都写书上了。” 老师一看,果然,是集中精力听讲了,也再无话。贾大成说,当时所有考试从来不复习,最后成绩也不次,毕业能留校也没留,最终分配回北京,来到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上班。
这第一份令很多人羡慕工作,贾大成感觉并不开心,因为当时并不重视体育科研,专业所学无用武之地。在单位总干各种杂役跑腿的活,比如刷墙、换玻璃、给同事孩子做饭等等。有一次,领导安排他解决运动员的饮水问题,他当时很费心思,把美国、西欧的运动饮料的处方都找齐全了,然后跟领导说,搞运动饮料,可以和北冰洋合作,研究所出技术。但限于当时环境,欠缺商业思维,领导并不支持,直到几年以后健力宝上市,才让领导大为懊悔,后悔当初没听贾大成的建议。“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碰上几个好领导。”贾老坦言。确实,艺高人胆大,贾老说,他从不怕领导。
贾老对好医生的评价标准,第一,技术过硬;第二,医德人品好。贾老觉得,技术高超才有资格谈论医德。而贾老的医德观,是只要对病人有益的事,他都会全力支持。其实,在眼下的移动医疗领域,贾老也默默地参与付出。比如他是华康医疗的医学顾问,在他微博上,也能看到医疗APP的新产品推广,都是义务支持,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既是帮朋友的忙,更是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2016年1月,贾大成被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授予“优秀网络宣讲员”的称号。
贾老的微博介绍是这样写的:“生是120的人, 死是120的魂。永葆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 把一生献给中国的急救事业!”这就是贾老一生的真实写照。
精彩活动推荐↓↓↓
▲点击图片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