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怎么过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冬尽春来、新旧更迭之际,建盏君在此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犹记三秋恰半,我们一同在宋代欢度中秋,这次不妨也回到宋朝过一次春节。
如今作为农历岁首新年的“春节”,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称为“新岁”、“元旦”、“元日”等,民国后才改称“春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由古至今沿袭下诸多颇具仪式感的年节习俗,其中如祭灶神、 贴门神、吃饺子、守岁、拜年、放爆竹等是从宋朝开始盛行的。
▲赵丽颖、冯绍峰主演宋代背景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
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著、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
——北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
腊月
◆ ◆ ◆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腊月,宋人还要一面郑重其事地过“腊八”和“交年”。
腊月初八谓腊八节,“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xùn)、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武林旧事》)。据说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教,在宋代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
▲腊八粥(来源:山田Silvia)
腊月二十四,是宋代历法上的“交年”。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等食品祭灶。
民间将灶神尊为家神,为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时要用胶牙饧等甜食让灶神粘嘴甜心,上天汇报民情时只说好话。
正如宋代范成大《祭灶词》所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东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除夕
◆ ◆ ◆
▲桃符(神荼与郁垒)
宋人在扫洒庭院门户后,就要张贴门神,用以安宅辟邪。桃符就是宋代门神的一种,南宋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宋代桃符。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 、 三尺,大四、五寸 ,上画神像狻猊 、白泽之属 。下书左郁垒 、 右神荼 ,或写春词 ,或书祝祷之语 ,岁旦则更之。
——南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
▲南宋 佚名《春宴图卷》中的宴饮场面
胶牙饧是使用麦芽或谷芽同诸米熬黏的软糖。南宋庄绰《鸡肋编》谓宋代民间春节,嚼“胶牙饧”以固定牙齿的风俗极盛。
但后世的“饺子”一词源于宋代的一种叫“角子”的吃食,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中描写街边夜市的美食中就有“水晶角儿”和“煎角子”。
▲南宋 佚名《春宴图卷》中准备茶、酒的侍者
茶的地位在宋代几乎超越了酒,《梦梁录》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既然茶在宋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那么除夕家宴上定有人点茶,看汤花咬住盏壁,茶末与茶汤水乳交融,清幽茶香在盏中盈动,可谓除夜之乐。
年夜饭之后,宋人们迎来通宵达旦的不眠之夜。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时,各家还要准备 “消夜果儿”,如各色点心、豆子、蜜饯、糕点之类。家人围坐在一起 ,吃着“消夜果儿”,闲话家常。
就连孩子们也坚持不睡,在一旁追逐玩乐,“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宋 佚名《夜宴图》中宴饮作乐的人们
爆竹声中,有的宋人还会走出家门,在街边看会儿傩戏。
傩是一种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古老习俗,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戴上青面獠牙的面具,举行隆重的傩仪驱除邪祟恶鬼,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
宋代的傩俗则异于前朝,娱乐性远大于宗教性,人们的扮相由凶神恶煞转变为滑稽幽默,称为傩戏。
元旦
◆ ◆ ◆
“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梦梁录》)宋人们喜气洋洋地换上新衣,可能还会在鬓边簪一枝花,随后便携带礼品出门与亲朋好友互相拜年。
商家以关扑游戏招徕顾客,路边“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著、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东京梦华录》),观之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各大娱乐场所也是热闹非凡,“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东京梦华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创文章请勿无授权转载
交流购盏
微信ID:2970846335
推荐阅读:
点右下角「在看」
将祝福传递给朋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