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关于气管切开概述
定 义
喉部的解剖结构
呼吸困难的分级
气管切开的目的
气管切开的适应症
气管切开的禁忌症
气管切开的优点
气管切开的缺点
气管套管型号的选择
气管切开的时机
急救时气管切开时机:如果预测患者因气道原因即将面临死亡时,通常需要行紧急环甲膜切开。如果无条件实施气管插管或环甲膜切开术,则需要考虑床旁紧急气管切开。急救时气管切开并发症高达21%。
紧急气管切开时机:患者因吸气性呼吸困难需要及时外科干预,这时操作最好在具有良好抢救设施的科室进行,如加强医疗病房或手术室。患者通常是清醒状态,采用局部麻醉,这些条件能使手术更加从容安全。
择期气管切开时机:多数需要择期气管切开的患者已经有气管导管等人工气道,这些患者需要延长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另外一些头或颈部大型手术,手术中、手术后为了加强气道管理,也可以考虑择期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的方式
气管切开的流程
术前准备
3、患者面朝上平卧,颈肩部下方垫物,使头后仰成过伸位;
4、确认解剖标志和穿刺点,吸痰(如果必要的话),当气管内有气管插管时,要调整气囊位置到声带上方,以避免损伤气管插管。可以在局部行局麻。建议选用2-3软骨环之间为穿刺点;
5、在选择的穿刺点切一个1.5-2.0厘米的横切口;
6、注射器内预先装好水。14号针头&套管经选定点穿刺入内,接好注射器。朝尾端方向插入。前推针头,直至可轻松回抽空气,注射器内可见气泡。移除针头,将套管留于原处;
7、缓慢向前移动导丝固定器,弄直导丝的J 型末端。
8、将固定器插入套管。沿固定器向前送入导丝,直至第一条标记到达皮肤水平。确认导丝可自由运动。撤出针头套管,将导丝留于原处。
9、沿导丝置入14FR 初步扩张器。扩张软组织。当感觉到气管壁的阻力时,轻微扭转并前推扩张器,使其穿透气管前壁。确认导丝和扩张器可自由移动后,移除扩张器并将导丝留于原处。
10、沿着导丝,朝箭头方向置入引导管。置入引导管时,切忌其超出安全停止线(后者应置于皮肤水平)。引导管的近端末端需对准导丝的近端标志。
11、握住扩张器手柄末端,将其浸入盐水或消毒液中,对其光滑涂层进行活化处理。沿导丝和引导管置入单步扩张器,直至其远端末端接近引导管的安全停止线。引导管的近端标志仅在扩张器手柄位置可见。
12、稳住导丝及引导管,确保其位置不变。置入扩张器并部分抽出,重复这一过程,每次均向前推入扩张器,直到气管扩张至略超出适于气切套管通过的大小。始终沿扩张器的角度置入,换句话说,始终由导丝和引导管“引导”。
13、移出牛角型扩张器,沿导丝导入已经插好置管器的气切套管,拔出置管器,留气切套管于原位。
气管切开的并发症
1、气肿
皮下气肿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与气管前软组织分离过多,气管切口外短内长或皮肤切口缝合过紧有关。自气管套管周围逸处的气体可沿切口进入皮下组织间隙,沿皮下组织蔓延,气肿可达头面、胸腹,但一般多限于颈部,多于数日后自行吸收,不需作特殊处理。
纵隔气肿是手术中过多分离气管前筋膜,气体沿气管前筋膜进入纵隔,形成纵隔气肿。对纵隔积气较多者,可于胸骨上方沿气管壁向下分离,使空气向上逸处。
气胸是最严重的,是在暴露气管时,向下分离过多、过深,损伤胸膜引起。右侧胸膜顶位置较高,儿童尤甚,故损伤机会较左侧多。
2、出血
原发性出血:较常见,为术中止血不完善或术后病人剧烈咳嗽,静脉压升高使已封闭的小血管再度扩张出血。
继发性出血:较少见。其原因为,伤口感染扩散至颈深部而致大血管糜烂;个别病人颈胸部血管畸形,手术容易伤及;用人工呼吸机时间较长患者,套管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壁,造成气管壁坏死,感染,并累及颈部血管;气管切口过低,偏斜或套管不合适,长期刺激血管等。
3、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主要原因是痰液污染,其次是手术消毒不严,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最大的危险是大量细菌自感染伤口入侵肺部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或其它耐药菌可能导致严重肺炎,造成死亡。
肺部感染也可以来自病室空气,患者自身其他部位感染灶引起的交叉感染,或由于护理中带来的交叉感染,老年及昏迷病人抵抗力低而引起的感染。
4、脱管
套管过短或系带过松及病人剧烈咳嗽、挣扎,自行拔管均可造成气管套管全部或部分脱出于气管。因套管末端可仍在颈前软组织内,易被误认为仍在气管内。脱管后可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及皮下气肿、气胸及纵隔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5、狭窄
食管狭窄:由于手术不慎损伤食管前臂,特别是咳嗽时,食管前臂容易突向气管腔内,手术人员容易将气管切开,或因拉勾将气管拉向一侧,露出食管,误将食管切开,此时应该立即进行缝合处理,可能回发生食管狭窄。
气管狭窄:术后感染,肉芽组织增生,瘢痕组织的生成均可造成气管狭窄。
喉部狭窄:术中误将环状软骨、第一气管切开,术后感染会引起软骨溃烂、坏死,造成瘢痕组织增生引起狭窄。
6、气管食管瘘
临床中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吸痰不当造成(气囊压迫气管),或者由于喉部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由于气囊为负压状态,气管后壁及食管前臂向气管腔内突出,切开气管前臂也可以损伤到后壁,表现为进食呛咳,气管套管内咳出食物。
7、呼吸骤停
长期呼吸道梗阻及极度呼吸困难者的肺泡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血液中碳酸浓度升高。当气管切开后,吸进大量空气或高浓度氧,血氧含量增加,血二氧化碳浓度骤减,呼吸中枢缺乏二氧化碳的刺激,可导致呼吸骤停。
8、拔管困难
手术时,若切开部位较高,损伤环状软骨,术后可引起声门下狭窄。气管切口太小,置入气管套管时将管壁压入气管;术后感染,肉芽组织增生可造成气管狭窄,均造成拔管困难。此外,插入的气管套管型号偏大,也不能顺利拔管。
个别带管时间长的患者,害怕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堵管时自觉呼吸不畅,应逐步更换小号套管,至堵管后无呼吸困难,再行拔管。
9、其他:急性肺水肿、窒息
急性肺水肿:多发生于有严重或长期呼吸困难者,当气管切开后肺内压骤减,肺泡内毛细血管壁两侧压力平衡失调,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大量自血管内渗出至间叶组织及肺泡内,导致肺水肿。
窒息:气管食管瘘病人,鼻饲过多、过快,使胃内容物返流,经瘘口进入气管,发生窒息。
气管切开脱管的处理
1、迅速取出套管,安上同号管芯,重新插入套管。
2、重新插管失败,应用止血钳直接插入气管撑开,再重新插入套管。
3、如上述方法失败,重新打开切口,寻找气管切开口,然后插管。
气管切开拔管的指征
气管切开的注意事项
1、术前检查硅胶气管套管气囊是否漏气。
2、气管切开前最好请麻醉科先予插管。
3、体位:仰卧位,肩垫高。
4、切口:在颈前正中线上方以环状软骨下1cm为界,下方以胸骨上窝上一横指为限。
5、分离组织:拉钩两侧用力均匀,气管前筋膜及肌肉需钝性分离。
6、气管内麻醉:确定气管同时注入1%利多卡因1ml,可减少患者咳嗽。
气管切开的护理要点
本内容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公众号
下拉获取更多内容
1、套管固定
气管切开的窦道形成需要一周左右,如果在这期间发生套管脱落很可能会出现患者窒息,一定要确保套管固定牢靠,在为患者翻身活动时注意不要牵拉套管。
气管切开的固定带以刚刚能伸入一个食指末节为宜,过松固定不牢靠,过紧会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还容易造成皮肤损伤。
2、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到破坏,呼吸道的保温和保湿功能丧失,容易使气道分泌物变得黏稠,甚至形成痰痂,使病人气道分泌物不易咳出,造成呼吸困难。此外,湿化不足会造成纤毛系统损伤,清除异物能力减低,引起呼吸道炎症。所以气道湿化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国通常的气道湿化标准,经人工气道吸入气体温度应达32-34℃,相对湿度95-100%,绝对湿度至少36mg/L。吸入气体温度达到37℃、水分子44mg/L、相对湿度100%时可达到最佳湿化效果。
常用湿化方法有:加热型湿化器湿化、湿湿交换器、雾化吸入湿化法、气道内滴药、湿纱布覆盖法、喷雾器加湿、气泡式湿化器湿化、空气湿化。湿化液的选择有:生理盐水、无菌蒸馏水、0.45%氯化钠、1.25%碳酸氢钠溶液、药物湿化液。
气管切开的患者还应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对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也会因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仍然处于失水状态,特别是使用甘露醇的患者。因此机械通气时,每日液体入量应保持2500-3000ml,同时保证吸入湿化的空气,环境湿度应保持50%-70%。
湿化治疗要合理,湿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不同的个体选择合适的湿化方案,保证患者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人工气道内无痰栓,听诊气道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呼吸道通畅,患者安静。
3、吸痰护理
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外界细菌容易入侵进入下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吸痰是气管切开后病人保持气道通畅最常用、最重要的操作。但吸痰是一项侵袭性操作,吸痰深度过深可造成病人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 低氧血症及颅内压增高等,过浅不能有效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AARC)《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临床指南(2010)》明确推荐采用浅部吸痰法,认为与深部吸痰相比,二者为患者带来的益处无明显差别,浅吸痰更少引起气道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然而其文献来源主要是关于儿童的研究,缺乏对中青年及老年人的相关研究证据。
而以Day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吸痰管插入太浅达不到有效吸引痰液的目的,而将吸痰管插入至有阻力,再上提1~2cm进行深部吸痰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特别是COPD等下呼吸道痰液较多,咳痰无力的患者,与浅吸痰相比,深吸痰可以吸出更多痰液。
不同的患者应选择不同的吸痰方式,可根据患者的身高、疾病、气道情况进行评估,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的吸痰方法,必须选用合适的吸痰管进行吸痰。吸痰管应质地光滑、管壁挺直、富有弹性,吸痰管直径不应超过气管插管(ETT),或气管切开(TT)套管的1/2,以保证吸痰时的有效通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气囊管理
人工气道气囊的基本作用是防止漏气和误吸;对于气管切开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如果自主气道保护能力好,可将气囊完全放气或更换为无气囊套管。气囊压力应维持在25-30cmH2O,每隔6-8h测量气囊压,每次测量时充气压力宜高于理想值2cmH2O。当患者的气道压较低或自主呼吸较弱以及吸痰时,宜适当增加气囊压。
气管套管的气囊压力不仅受囊内气体量的影响,同时也受病人体位、气管套管类型和套管使用时间等的干扰。而吸痰既是气管切开病人管理中常见的护理操作,但也可因引起病人咳嗽导致气囊压力明显升高。研究指出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时保持半卧位,可减轻气囊压力对气管黏膜的损伤,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因为半卧位时气囊对气管壁表面压力呈相对均匀分布且压力相对较小,此时所测的气囊压力最小口,所以当患者体位改变后,应重新测量气囊压。
5、体位选择
将气管切开患者处于半卧位,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从而降低病人死亡率,提高其治愈率。
气管切开病人反复吸痰刺激,造成环状括约肌不同程度损伤及功能障碍,增加了反流和误吸发生的可能,而保持病人床头抬高30°~45°进行护理,能加速病人胃排空,减少呛咳、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同时半卧位还可以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氧。
5、预防感染
①定期进行空气清洁消毒;②气管切开处及其周围皮肤应用1%碘伏涂擦,并更换无菌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分泌物多时应随时更换;③不接呼吸机时可用单层纱布覆盖气管口,以湿化、湿化吸入气体并防止灰尘吸入;④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一次性手套,以减少交叉感;⑤口腔护理每日四次,防止口腔溃疡和感染;⑥怀疑感染发生时,应做痰培养和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