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属阴,为何临床常见肾阴、肺阴,少说心阴、脾阴?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指导专家:孙升云,广东省名中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主编,教育部国家一流课程《中医养生与亚健康》主讲人。临床擅长各种慢性肾脏病,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睡眠障碍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要知道五脏的阴阳属性,首先要了解“阴阳”的概念。

一提到“阴阳”这个词,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多都会觉得很深奥,难以理解,毕竟它是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所以理解起来肯定会有一定难度。

但是你知道吗,阴阳最初的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关系都可以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它表示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一般来讲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任何事物均可以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这种划分才具有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和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属阴或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中,还可再分阴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4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和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有朋友会提问说,为什么常见肾阴、肺阴,少说心阴、肝阴、脾阴?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小解,欢迎大家讨论。

阴阳与五脏

在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属性划分中,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其阳具有推动、温煦、振奋的作用,其阴具有宁静、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达到平衡协调的和谐状态。

常见肾阴肺阴,少说心阴、肝阴、脾阴,为何?

肾阴为脏腑阴液之本,为一身之元阴,宁静和抑制脏腑的各种功能,滋养全身脏腑官窍。肾阴充足,使得各个脏腑功能健运有序,不过于亢进,达到精神内守。
临床常见的心肾不交、肝肾亏耗、肺肾阴虚,多因久病累及肾阴,肾阴不足,无法濡养心肝肺各脏,从而出现心悸不寐、头痛眩晕、干咳少痰等一系列症状。肾阴与其他四脏的阴液存在生理上的相互滋养,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使得临床多见肾阴不足的表现。
肺为华盖,覆盖五脏六腑,位于胸腔最高位,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犯,其喜润恶燥,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六淫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首先犯肺,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直接犯肺或由他脏过亢,而损及肺,其中肺体不耐寒热,易受侵袭,体属于阴,加之外感或内生邪气,皆易化热,热盛伤阴,可见咳嗽后期常伴干咳少痰等阴伤之象。
心主血脉,有生血和行血的功效,主要濡养心神,保持神清,同时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五脏六腑。
肝主疏泄,通过调节气机,达到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顺畅,肝藏血,是调节血液量的关键,同时肝体阴而用阳的特性,表明其肝阴血充足,保证肝气顺畅条达。
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化成人体自身所需的营养成分,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心肝脾共同协作,构成了血液的生成、运行及调节的完整过程。五脏出现病变,皆会有其气血阴阳亏虚的表现,有人提及,为何心阴、肝阴、脾阴比较少见,结合上述对心肝脾的功能阐述,主要原因在于三脏与血液之间的密切联系,临床上比较难见到心肝脾阴虚的表现,或者说,鉴于五脏之间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其中各脏与肾阴关系密切,例如,因肝阴得不到肾阴的滋养,而表现出一派肝阳上亢的征象。
总结
之所以常见肾阴、肺阴,少说心阴、肝阴、脾阴,主要在于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功能以及病理演变不同,所以思考其中的机理,还得从五脏的属性、生理及病理等各方面着手分析。

来源:孙升云教授工作室,作者:陈碧玉

(0)

相关推荐

  •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六)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六) 尹锋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的形体结构功能特性,以及人体与外界各要素的联系:运用五行的生克及制化关系,阐释人体五脏系 ...

  • 五脏六腑中医阴阳表述

    中医融入了阴阳.五行.藏象等,集天.人.地为一体,应用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钢辨证施治每一种疾病,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每一元素只是复杂融合中的一要素,肺气虚等每一种变化,都需要和相关联元 ...

  • 藏而不泻

    藏而不泻: 心.肝. 脾.肺.肾 这五脏属阴 胆.胃.膀胱. 大肠.小肠.三焦 这六腑属阳 五脏功能: 存储营养 维持生命 五脏是"藏而不泻" 它们藏着,人体的精气 不能外泻,否则 ...

  • 万物纲纪

    ​万物纲纪 纲纪: 大日纲 小日纪 总之为纲 周之为纪 纲纪: 古代主簿 一府之事 万物之纲纪 万物的主宰者 阴阳: 宇宙间的,一般规律 一切事物的,纲纪 万物变化,的起源 生长毁灭,的根本 有大道理 ...

  • 只需一种药,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 ...

  • 只需一个方,就能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导读: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在真正的临床中,处方都是怎样组方的呢?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 ...

  • 只需一种药,可把肺、肝、心、脾一起都补了~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 ...

  • 芍药,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只需一种药,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艾医学坛 今天 点上面"艾医学坛"关注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 ...

  • 一味中药,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 ...

  • 黄芪建中汤,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中医思维 2021.02.01  土豆微信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 ...

  • 只需一种药(桂枝汤),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 ...

  • 只需一种药, 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 ...

  • UC头条:只需一种药, 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