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评卷及备考建议
2017高考成绩公布
时间:6月23日
地点:湖北教育考试网
成绩查询
2017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于6月23日公布。
6月23日,考生可凭报名号或准考证号加身份证号,登录湖北教育考试网(http://www.hbee.edu.cn)进行查询。
(文章来源:湖北教育考试网)
日前,湖北省高考阅卷工作圆满结束,考生23日即可查询成绩。
昨日,在高考成绩正式公布之前,收心斋特邀湖北省恩施高中语文高级教师黄厚福先生从阅卷的角度解读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黄厚福:阅卷归来话备考》的文章引起一线教师的强烈关注,阅读量一小时破千。
今日,收心斋再次邀请多位阅卷教师畅谈高考阅卷经验以及感悟,以期指导2018年高考备考,欢迎分享转发。
A
基础组
1
为解文题强作答,妄将义山作醉翁
(恩施高中 徐欢)
2017年湖北省全国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已圆满结束,本人批阅的是诗歌鉴赏第15题,现将有关经验总结如下:
01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参考答案:
1
1
2
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02
得分要点
本题是一首典型的赏析诗歌重要句子题,题型常见;答题要点也是分别从手法运用、情感态度两个方面组织答案的。
1
2
3
03
考生误区
由于本题是常见题型,诗歌本身通俗易懂且与考生自身情况有契合处,故而答题情况普遍较好,很多考生都能得5-6分。但仍有一部分考生在作答本题时暴露出以下问题:
部分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试图从结构方面解答该题,出现了“呼应文题”,“承上启下”等答案。
部分考生在作案时,认为使用了用典这一手法,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或“下笔如有神”等典故。
部分考生回答出了比喻手法,且知道分析解说。但为了凑够要点,却答出考生是春蚕,国家是桑叶,手中毛笔是武器等。
在回答第三个要点情感时,部分考生认为欧阳修是考生,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因此答出表达了作者(考生)对考试的认真、谨慎的情感。
04
备考建议
鉴赏是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的,如果语句的意思都读不懂,鉴赏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在考生误区这一板块中的2、3、4项,学生之所以答错,归根结底在于学生没有读懂诗歌。
要教会学生学会审题,只有弄明白题目问的是什么,才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分不清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常常心里明白是比喻,但组织答案时却答成了比拟。
2
评卷感悟
记住核心信息,抓好观点新闻,是我曾经在报社工作时养成的职业习惯。
本次动员大会上,各位领导反复提及的“责任”二字,是我捕捉到的一个重要信息,当时就速记在笔记本上,进而铭刻在我的心中。
责任,缘于高考的神圣。古有科举取士,每至三年谓之大比,如今高考选才,学子苦读十二年,检阅寄于一卷,评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我们手下敲击的键盘关乎无数家庭的期望和企盼,关乎一个又一个青年的命运和前程,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高考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正如彭南生副校长在动员大会上所讲的那样,“每一分的分量重于泰山”。
责任,关乎华师的形象。作为湖北省高考语文评卷点,华中师范大学深受国家的信任,而作为华师人有幸参与高考阅卷工作,我也承担着神圣的使命。阅卷,不仅代表着个人的一项荣誉,也关乎学校的一种形象。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份工作,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分展示华师人的风采,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责任,牵着自己的良心。一整天的正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我的评卷速度在小组中显得很慢,虽然在进度上有些着急,但是在良心上还算过得去,因为我基本上做到了曾组长强调的几项要求:首先,质量第一,标准统一,一把尺子量到底;其次,采义给分,立足于给考生找分,不立足于扣分。这第一天,我还在认真地熟悉标准,也在与同组的老师寻找默契,相信我的“慢”不是业务能力的平凡,而是责任感使然。
总之,亲自参与高考评卷,我才意识到评卷人员确实是评卷工作的关键,我们的每一次判断都非常重要,我们给出的每一分的分量都重于泰山。(基础八组 谭笔能)
3
评卷花絮
13日—17日是评卷工作的关键期,评卷点领导组给每个业务小组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都作了具体规定,并要求各位评卷人员在进度与质量两个方面保证两手都要硬。
直面“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的工作现状,坐镇1133机房指挥的曾组长不慌不忙,反复强调评卷工作要做到“又好又快”,基础八组在第一天圆满完成了规定任务。
13日上午,曾老师赶在8点之前来到了1133机房,一进门就找我们几位进度慢的评卷员聊天。见曾老师满头大汗地走过来,我心想他肯定是要催我们加快速度了,而就在几分钟的简短交流之后,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曾老师这次不是来找我们谈工作,而是聊生活。他不仅主动问起了我们的家乡以及这几天的住宿情况,而且还一口气说出了文学院的王先霈、王又平、剑男等几位教授的姓名,并谈到了自己昨天寻找“六号楼前面那栋体操房”而不见的经历。原来,眼前的这位湖北省重点中学高级教师就毕业于咱们华中师范大学,在充满浪漫色彩的上世纪80年代,他也是文学院中文系的一名学子,也在桂子山上读书,就如现在的我们。
“看到你们,我觉得高兴”,曾老师一句朴实的话语拉近了组长与评卷人员之间的距离。从今以后,我们不仅是本次湖北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期间的同事,而且还是永远的校友,我们都是华师人。
作为华师的校友,作为中文系的学长,作为基础八组的组长,曾老师笑容里透着稳重,慈祥中自有威严。除了宣布会议精神、告知评卷进度之外,他平常的话语其实很少。不过,今天上午10分钟休息时间快到的时候,他给我们来了一句温馨提示,“帅哥们,找一位美女出去聊聊天”。
(基础组 雪泥)
4
评卷心苑
杨树飞花
一朵一朵飘到了我的楼下
晶莹剔透
洁白无瑕
趴在窗口
我默默地凝视着她
若即若离
朴素淡雅
寻觅呀
你的归宿在哪
南湖的风儿
没有回答
追求呀
我的依恋在哪
初夏的晚照
散落天涯
(基础组 华师人)
B
作文组
高考结束那天的深夜,K字头的绿皮车停在了宜昌东站,站里的灯光昏黄而迷离。离武汉还有五个小时的距离,硬邦邦、冷冰冰的车厢里,此起彼伏的鼾声下,我实在难以入睡。
思绪竟默默游走得更远更远……十年之前,作为一个准高三的学生,对高考充满了好奇和跃跃欲试。那一年高考结束后,自己便在网上找了一整套试卷,想掂量一下自己的轻重。题目和分数已然忘却,只记得,那是第一次觉得高考离我很近很近。那时的自己像一个在深山修行的小和尚,时时刻刻期待着早日走出从小长大的大山。山外的日子,总归比山里好吧?三百多天的时间,很长很长,走过之后,又很短,很短……
汽笛声突兀地响起,缓慢前行的车轮在枕木上敲击着愈来愈快的声响,打散了高三那一段紧张备考的记忆。语文考试结束铃响起的时候,我的笔下刚到八百字。站直了身子,在试卷上画下最后一个句号,如释重负。终于,能,走出去了。
那一年高考换来了一场为期四年的旅行。2011年的12月,拖着行李箱,从北京回到武汉,冬天的华师显得更加安静和肃穆。签好就业合同,从武汉回到恩施。2012年9月,终于,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
2015年,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彼时,大腹便便的我在考场外等着学生出来,就像期待肚子里的小家伙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紧张又兴奋。从信心满满,到忐忑不安,到尘埃落定云淡风轻,最后竟莫名地失落和彷徨。三年又三年,以后的以后,分别,终将成为我生活的常态。
清晨,雨后的华师,每一棵树,每一片叶,都有些清冷的湿意。热闹喧嚣的街头,宁静古朴的校园,市井的吆喝,校园里忙碌前行的脚步声,看似矛盾却又相得益彰。闹中取静似乎便是这番景象。再次来到华师,我成了高考阅卷老师,命运恰是这样,兜兜转转,我换了个身份掺合了高考。
阅卷生活虽然忙碌充实却仍然乐趣满满。欣喜于和美文的每一次相遇,优美的文字,巧妙的构思,深入的思考,像一曲激荡的交响乐从四面八方涌进我的脑海。现在的学生,真厉害。不,不,我们的学生,真厉害。与高考相遇,我又感受到了另外一层心境,自豪和欣慰,然后多了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
漫步在东湖边,脚下的木板嘎吱作响,五年,这里又变了。时光催着我们匆匆前行,时代的脚步也踏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前行。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或许就是这快速发展的时代带给我的紧迫感吧。而我,也应该,也必须努力了,我们若跟不上这脚步,又怎么能稳稳站立在那三尺讲台之上?
启功先生曾说:“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身平”,必以此自勉。(作文一组 金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