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需要“补”吗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话成了各个地方中医文化节、中医膏方节、中医养生门诊等等跟中医药沾边的领域用来营销的招牌,打着中医药养生的大旗,说着让你身强体健的动听话语,最终极的目的还是盯着你的钱包。至于来年是不是身体赛武松我不知道,不过对于似有还无的神秘感大家是深信不疑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人走进了“冬补”的队伍,也热衷于给身边的人安利进补的种种妙处。
犹记得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曾经在最显眼的位置悬挂了这样一条广告语“某某人,你该补一下了”,广告投放了三天就被撤下了,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那个明显带地域色彩的某某人杀伤力太大,而且是无差别的伤害,一下子干翻一船人,最终虎头蛇尾的草草收尾。我们真的需要“补”吗?我们在“补”神马?是真的所有人都适合“补”一下?“补”过之后我们身体就一定比没有“补”的强吗?…在准备接受“专家”给你养生兼养身的大补膏方之前,不妨来一个虹猫蓝兔三千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先给自己“补”一下相关知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大量进补的人最后是不是真的身健可打老虎,国人其实对身体上的事情一直都是讳莫如深的。不然也不会有蔡桓公讳疾忌医,说出了那句“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这也给滋补养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因为谁也不会大方承认自己身体有问题。那我们就拿古人来举例子,那时候的医疗保健也就仅限于中医中药,相对也直接客观。而滋补大户莫过于生活在金字塔塔尖的帝王了,我想不用我说,大部分人都知道帝王都有来一杯参汤啊,磕一颗金丹啊,进服一颗红丸啊,饮一碗鹿血啊等等养生秘法,这得益于影视作品的普及,人们在批判帝王奢靡的同时对他们享用不尽的滋补大餐也垂涎已久。但不知有没人算过这笔账,那就是随时享受顶级医疗呵护,滋补秘方常伴左右的帝王们,他们真的就健康长寿了吗?我看未必,大部分对进补过分依赖的帝王,最后连普通人的寿数都不到,这里我可以列一长串名字:东汉汉成帝,48岁暴毙于温柔乡,死于壮阳类的滋补秘方,摄取药物过量,身体被掏空虚不受补,最后应了韦小宝那句精尽人亡;明朝就更厉害了,好几个皇帝对滋补药物痴迷,明宪宗朱见深、明世宗朱厚熜、明光宗朱常洛是代表人物,期中尤以明世宗和明光宗为甚,一个身体倍棒却每天金丹不离身重金属慢性中毒,这种补法无异于慢性自杀,一个身虚体弱却强补行乐掏空身体,最后都未享常人之寿即撒手人寰。
我们真正需要“补”什么?中药中带“补”字的方药有很多,而且很多在平时生病时都会用到,比如“补中益气丸”、“补脑安神液”、“健脑补肾丸”、“补肾强身片”等等,最霸气的莫过于“十全大补丸”,听名字都觉得很厉害,其实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个补气血的常用方,幻想吃了就大补的可能是想瞎了心了。其实中医上说的补,是要辨证论治,因人施方的。老子《道德经》有句话可以拿来用一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不谈论老子的道德大义,就字面上我理解就是不足就要补,有余就要损去,维系一个阴阳的平衡状态。这也很契合中医阴阳盛衰的理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需要“补”的,是身体有虚症的人群,而这虚还不能来得半点虚假,要辩出“阴虚”、“阳虚”,还要分清是“肾阴虚”还是“肺阴虚”,总之要对症,这么宏大的体系,我们一般人早就晕头转向了。如果再加点料,中西医结合,用西医的观点给你普及中医的知识,给你忽悠成亚健康都有可能,总之就是哪儿哪儿都有问题,补就对了,这样就离入坑不远了。
总之,身体如果有不适,第一正确的做法是去正规医院,找相应科室的医生咨询,切勿点开网页给自己求医问药,要思前车之鉴,有人就是对网上的说法深信不疑,最后把命丢在了网上推荐的医院。如果条件允许,也想给自己身体调理一下,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要找正规的中医,给自己来一场考试,“望闻问切”四诊齐下,辩出个虚实阴阳来,只有这样开出的滋补方才是适合自己的,不然就是拿自己当小白鼠,试药冤大头非你莫属。最后我想说,我们的命肯定贵不过曾经的帝王将相,但我们一定活得比他们轻松长久。其实正常人真的不需要时常给自己“补”一下,相反却要去“损有余”,要多运动,对抗身体的“有余”状态,将“富贵病”扼杀在摇篮,这样定能长命百岁百病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