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观点: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城市的文化品牌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吸引流动人口前来消费,让城市得以整体发展的快速、有效的手段。而一个城市想要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文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城市需要有文化品牌,而且不夸张地说,文化品牌才是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唯一源动力!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是有些“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的交通,霓虹闪耀的夜晚……,虽然让人审美疲劳,但这却是时代下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从一个城市前往另一个城市,绝对不会是为了看到和自己居住地一样的景象,所以,人们的旅游的目的地并不是一个具象化的“地点”,而是心目中所向往的“景观”!
随着信息的发达,仿建已经随处可见了,即便是在北方城市的街心公园当中,也会经常看到徽派建筑的标志——“马头墙”。但是当人们真的要去体验徽派建筑的时候,是会满足于在街心公园看看就可以,还是一定要赶去南方的某地呢?答案不言而喻。
建筑、山林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仿建与原建的差别并不在于工艺与用料方面,而是在文化层面。仿建所体现的,是某一景观外在的表象,却没有办法从灵魂深处去描绘出这一景观出现、存在的意义。而在发祥地,“景观”所包含的内容不止是人们用眼睛看到的,还包含了用耳朵听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这就是文化。
在当今这个“无差别”、“无边界”的地球上,一个产品也好,一个城市也罢,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有自己与别不同的差异化竞争力。如果你所有的都是别人已经有了的,那么你只能是之一,只能被动地成为人群分流的选择之一。而想要成为唯一,成为旅游人群必去的消费目的地,就要让自己的城市有足够的差异化。
对于两个临近的城市而言,你所具有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可能是他也具备的,你所能投入的硬件建设能力或许他能比你投入的更多,在这种起步条件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软实力的建设自然就成为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软实力所包含的两个大项目就是制度与文化,在制度相同的背景下,不发展打造城市独有的文化品牌怎么可以呢?
关于城市文化的误区之一就是把“传统文化”当作了“文化”的全部。这种感觉有点像——青少年需要学习国学,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绝对不应当是他们学习的全部——要让青少年掌握的,是能够对新中国建设、发展起到作用的“新文化”。
城市文化也是如此。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不一定要依赖于到底有多少历史遗迹或传说故事,比如民风淳朴,在这个城市从没有发生过欺诈宰客的现象——这种被忽略的“小事件”恰恰是一个城市文化最底层、最基础的部分。又比如,在这个城市之中,所有的买卖铺户的经营者全都是本地人,对于他们所售卖的每一件产品、每一项服务他们都能够讲述出属于地方以及属于他个人理解的所有故事,这也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体现。再比如,方言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表现部分,在服务之中,强调普通话的应用是规范的表示,应当提倡和推广,但是对于游客的大多数游玩时间和观察时间来说,听听地方上的百姓用方言交流、生活,本来就是将资金浸入文化泉水,洗涤大脑与心灵的重要步骤。
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拿北京来举例,现在走在北京的路上已经很难听到北京地方的“方言”了,也许是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但是总觉得这座古城因为方言使用的减少,正在失去她的一部分文化韵味。
在考虑城市文化品牌的时候,除了发掘、建设之外,品牌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之中,必须清楚的一点就是城市文化品牌绝对不是做给自己看的,因为对本地人而言,城市是家园,并不会因为有怎样的文化品牌就带来变化。所以城市文化品牌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够真的塑造出来并获得发展的空间。
从结果上来考虑,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目的也是为了带动全方位的发展,而也只有通过营销手段“走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并愿意前来体验——城市的旅游才能够真的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