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投降后为何没有被杀?一块匾额道尽真相

三国故事有许多奇闻,其中刘备接班不顺的问题,种下了蜀国的败亡,而幼名“阿斗”的刘禅,就被刻上了无能贪玩的历史形象。有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凡是被攻破或灭亡的朝代,主子都难逃杀生之祸,但为什么如此贫弱的刘禅,却没有被司马昭等人消灭呢?原因其实相当有趣。

▲刘禅有许多历史故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不管哪个版本的三国,继刘备之后的刘禅,都被打上无能的标签,还衍生出乐不思蜀这句成语。然而,用另一种史观来看,纵观当时蜀国衰败的局势,刘禅的选择或许非后人所看到的一般毫无能力,相反他其实是个懂得明哲保身,在乱世中得以生存之人

▲刘禅有许多历史故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从他投降于司马昭时,写下的三个字,足以说明他有一定的智慧。

刘禅在自己住的地方,留下了一块匾额当中就写下“中山寨”三字。乍看之下,可能还无法理解“中山寨”的意思,如果把字反过来读,即为“寨山中”。这样的匾额,让司马昭解读为,刘禅倾向到山林隐居,自然不会对好不容易拿下的权力产生任何威胁,自然就放了他一马。虽然君主带头投降,彻底伤透了蜀国民众与战士们的心,但刘禅也如愿隐居度日,直到八年后才安然过世。

▲刘禅有许多历史故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当然了,上述这个说法这是民间传说,真实的历史记载是另一个故事了。

据史书记载,蜀汉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常璩则作北巫县安乐乡公)。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

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如司马昭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着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有许多历史故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的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曾经评价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从此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度过余生,也是"乐不思蜀"一词的典故。

西晋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谥刘禅为思公。

刘禅太子刘璿在钟会之乱中丧生,按次序应该立次子刘瑶为继承人,但刘禅偏爱六子刘恂,立刘恂为继承人,旧臣文立劝谏,不听,于是刘恂袭为安乐公。

▲刘禅有许多历史故事。(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想必很多人都读过,即使没有读过,想必也看过相关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结构紧凑简洁,故事曲折跌宕,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优美生动,不仅在中国非常流行,在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也非常流行,《三国演义》以其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其中折射出的智慧之光,甚至被日本的企业界奉为圭臬。

日本人读“三国”,自有日本人的读法,二十世纪日本文学巨擘吉川英治超越了照搬翻译和简单节录罗贯中的著作,采用了颇具个性、较为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富有新意的再创作,为刘、关、张、曹操等经典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全新演绎三国风云。人物鲜活、节奏明快,有着日本人特有的浪漫、凄婉与热烈,这就是吉川英治写的《三国》。

▲吉川英治写的《三国》。(示意图/翻摄自豆瓣)

日本人把《三国》读成了人生训、处世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战略论,等等。作为文学作品,吉川的《三国》平易有趣,读者可以从中学到文学、历史、军事、哲学、思想、风俗、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将其运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中并有所收获。

《三国》还是日本企业界一致推崇的经营宝典,只有小学文化的松下幸之助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吉川《三国》中学到了经营之道、管理模式和用人之道。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下这本吉川写的《三国》,即使不能成为松下幸之助那样的人物,想必也能从中收获良多。

由于不同平台的价格经常变动,因此我在下方挂了多个链接,大家可以选择最便宜的一本来读:

参考资料:《三国志》、《蜀记》

关注【无风起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