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半截塔(冀207·国保)
围场县在古代虽处于农耕与游牧文明缓冲地带,却存在着许多古城遗址。位于中部的半截塔古城是一座战国城址,但它一直沿用到辽金时期。在古城遗址东北角曾建有寺庙,并修建了高大的石塔。据说因连年战争,大批兵卒为国捐躯,为祭祀疆场亡灵,专门修筑“祭骨塔”,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半截塔。然而,半截塔的“半截”之名又从何而来呢?
到了清代,围场一带划为皇家猎场,年年举行木兰秋狝。乾隆三十一年(1766)围场秋狝,乾隆帝于八月二十日驻跸布都沟门,作诗《进伊玛图口平原小猎》,在注释中称,“是日,驻布都尔昂阿行营,其东北有旧塔二层,岿然尚存,蒙古呼为阿拜诺颜苏巴尔罕。苏巴尔罕者,塔也;阿拜诺颜者,围场首领也。盖旧时尝为村落,今塔亦存其半,故又呼为半截塔”。
另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学者黄钺随从嘉庆帝木兰秋狝,于八月二十六日驻跸齐尔博库口。二十七日黄钺看到半截塔,记述道,“半截塔在齐尔博库南约七八里,夯土堆以墙垣。径园方里许,中有一门,低不可入。门前有碎琉璃瓦数堆,色黄碧,尚可辨。塔大小二:大者,在土垣内门后稍东,顶已圮,内可窥天;小者,在土垣外东侧,上截全圮矣”。
从这两段记述不难看出:半截塔因仅存“半截”得名,曾是寺庙遗物,且至少在嘉庆时期还有两座古塔遗存。黄钺所称的“大者”,正是乾隆皇帝所载之塔,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半截塔。这座残塔到了清朝中期已经只剩下一层,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方形“基座”。“基座”呈正方形,青砖砌成,边长10米,高8米,为元代遗存。到民国十九年(1930),当地士绅捐资重修,又在“基座”上加建三级覆钵结构,为砖木材质,中空,并更名“新风塔”,通高30米。不过当地百姓仍然习惯称其为“半截塔”。
所以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复合式结构的半截塔,一级楼阁式基座,三级覆钵塔身,是集成了两个历史时期智慧的结晶,十分难得。至2013年,半截塔升级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古塔位于半截塔镇东北侧,半截塔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内操场北侧。笔者此行寻访正逢周末,围场人民很朴实,道明来意后,门卫拨通校长电话,校长还欲陪同看塔。晚秋的围场狂风不止,古塔安然端坐在古树环抱中,威严且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