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脾虚要吃白术,茯苓,为啥有的人越吃脾越虚?中医给你答案_腾讯新闻
脾虚,是中医诊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医大多数疾病最后的源头,都可能和脾脏虚弱有关。这是因为脾脏主导身体水利,并且是身体能量转化来源,如果脾脏虚弱,身体大多器官都会受到影响,自然也会衍生出各类疾病症状。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养生爱好者都会将养脾,治脾虚放在第一位。以达到最高效率的养生效果。
但是很多朋友在养脾,治脾虚期间,却发现了一个非常尴尬但又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越补越虚”,很多初涉养生的中老年朋友,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今年57岁的孙大爷,也中招了。
57岁大爷养脾,越养越虚,竟是白术,茯苓的原因?
孙大爷起初,也是受到了很多养生专家以及养生爱好者的影响,了解到了养脾的重要性,加之很多中医给孙大爷面诊,都有提到过孙大爷普遍存在的脾虚症状。
于是,遵从很多养生指南和养脾指南的指示,孙大爷了解到了两种治疗脾虚的代表性中药:白术和茯苓。想这两者二选其一差不多,于是孙大爷买了一些茯苓回来吃,以期能够治疗脾虚。
结果就成了我们开头所提到的,孙大爷在吃了两个月茯苓以后,非但脾虚没养好,反而脾脏还越来越虚了,没办法,只能再去找中医看看。这次中医给出的答案和上次不同,是因为用药不当。
这就让孙大爷很疑惑,白术,茯苓都是大家认同的养脾药,为啥自己吃了茯苓没啥用,反而还被医生说用药不当?
为啥孙大爷所认同的白术茯苓,并没有起到预期的养生效果?
其实这主要是和两者的药性有关。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
“白术,茯苓都是养脾的药,两者还能有差距”?
事实上,的确是有的,当然白术和茯苓都是养脾良药。但是两者治疗脾虚的类型,和基本的药性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以孙大爷吃的茯苓举例:
茯苓在中医的记载中,性平,味甘,归位脾胃经,属于清热燥湿分类的中药。
简单来说,茯苓本身的功效,更多的是帮助脾脏进行疏通,打通脾脏湿气淤堵的部位,维持其正常的水力运转。
而脾脏因为湿气淤堵所造成的脾虚,也被称为脾阴虚。
白术则恰恰相反:
白术性温,味甘,苦,归于脾经,属于补虚下属温中补气药。
相信说到这,很多朋友也有头绪了。白术属于温和补气,帮助因为阳气血气不足的脾脏补足能源,提高脾脏活性的中药。也就是所谓的脾阳虚。
总结来看,孙大爷之所以吃茯苓越补越虚,是因为其本身患的是脾阳虚,而不是脾阴虚,脾阳虚本身血气和阳气就有所缺乏,再多吃助疏泄的茯苓,自然身体血气阳气流失更甚,脾阳虚的症状也就会更明显。
因此,虽然茯苓和白术都是脾虚治疗的代表中药,但是也是有细分的类别的,还请各位根据自己具体的脾虚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好。
另外,白术和茯苓在服用时,也是存在一些不同类别的注意事项的,在养生调节时,选择药材很重要,了解药物的药性以及服用事项,同样也很重要。
茯苓和白术,服用前都有哪些宜忌?带您看看
首先是茯苓:
茯苓属于下燥,清热,去湿气的“疏泄”药物,因此对于一些阴液存留匮乏的症状或疾病,应该尽量避免。例如肝阴虚者和肾阴虚者等等。
另外,对于一些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的人来说,多吃茯苓,也会导致身体营养损耗和流失的速度加快,反而可能会加剧类似症状,还请注意。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营养留存是非常重要的,关乎到免疫系统的能力,这种可能会加剧能量损耗的药物服用,一定要加以慎重。
其次是白术:
例如患有急性或者慢性肾炎者,而呈现浮肿,水肿等症状者,最好不要服用。以及一些湿热,热风感冒症状者,谨慎服用。
不仅如此,一些常见代谢疾病患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胃肠疾病患者,也尽量少吃白术,可能有加重病情的风险。
说完了忌,再来说说茯苓和白术二者的异。
所谓宜,自然就是指各类药物的烹制方法,无论是白术和茯苓,通过小火煎服煮水,取得的服用效果,往往也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