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止疼药,吃还是不吃?吃多了会上瘾吗?
本文科学严谨的讲述: |
·止痛药的两种类型 |
·用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
在生活中,老百姓难免会碰到头痛、牙痛、腰腿疼等各种疼痛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疼痛的困扰,有些人会服用止痛药,甚至长期服用。但也有很多人对止痛药心存芥蒂,我们常听到患者口口相传说是“止痛药吃多了会成瘾”,“止疼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那么,长期吃止痛药真的会上瘾吗?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服用止痛药物?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止痛药都会上瘾。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就要首先弄清楚,到底人们说的止疼药是什么。
按照用途类型来分的话,一般来说止痛药分为非麻醉性止痛药和麻醉性止痛药。
1、非麻醉性止痛药
非麻醉性止痛药主要是指非甾体类消炎药,它们作用于外周系统,属于消炎镇痛药,这里的炎症指的是炎性反应,可不是细菌感染的那种炎症。
这一类药物通常凭医生处方可以在药房购买,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扑热息痛、双氯芬酸钠等。这类止痛药本身并不具有成瘾性,有的药物既有退烧的作用又有镇痛的作用,因此得名解热镇痛药。
常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等。这类药物是没有成瘾性的,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胃肠道不适,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诱发胃溃疡、胃出血或穿孔及肝肾功能的损伤。
2、麻醉性止痛药
麻醉性止痛药通常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药物,以吗啡、杜冷丁、盐酸曲马多等阿片类药为代表,不能直接从药店购买,需要医生特殊的处方才能得到,是由国家严格监管的药品。
这一类药物如果长期滥用可能会引起成瘾性,但对于癌痛或长期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只要能够严格按照医生专业指导的剂量下使用,就可以减少成瘾性的发生的可能。
即使你想自己服用这类药物,没有医生处方自己也是买不到的,因此,大家不必担心自己在家服用的止疼药物会产生依赖的情况。
由此可见,我们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是没有成瘾性的,轻中度的疼痛使用该类止痛药来缓解,也无需“谈药色变”。
既然自己服用的药物不会产生依赖,那么是否可以在生活中长期服用某种止痛药呢?用药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
其实对于止疼药物的使用,我们一般都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如果利大于弊就建议使用药物,反之则不建议。
我们不建议患者私自选用某一种止痛药长期服用,因为任何止疼药物服用时间长了以后,都会对身体造成一些影响。
在自己服用止疼药物之前,首先需要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明白到底自己是因为什么而疼痛。
如果盲目过早地服用止痛片,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由于服用止痛药后掩盖了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不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不利于医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如果搞清楚可以使用止疼药,那么使用方法和剂量应该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或者遵照药品说明选用,超过这个范围的,还是应该再咨询医生。
我们应该严格遵守医嘱,不可私自增大剂量、减少剂量或增加服药频次。有时候主观的增加服药频次与剂量,非但不会增加止疼效果,反而会增加很多的副作用。
我们都知道长期服用止痛药尤其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恶心、溃疡甚至穿孔和出血等消化道不良事件。
因此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具有胃肠道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对胃肠道相对安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艾瑞昔布、依托考昔等,但即使这类药物相对于传统的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止疼药更加安全,在长期的临床随访及不良反应检测中,仍然能够发现很多胃肠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如果连续服用止痛药超过7天,但疼痛症状依然不见缓解,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建议再自己继续服用非甾体类药物了。
长期或大量服用扑热息痛,也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可影响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因此也不建议肝病患者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超过了规定剂量和适用范围,只考虑它的弊端是片面的。
当我们疼痛得厉害,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服用止痛药可以使我们免受疼痛的折磨,让我们更好地吃饭、睡觉、生活。
这个时候,只要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对我们来说就是利大于弊的。因为长期的疼痛会导致身体产生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大量分泌会导致身体机能紊乱。
疼痛被缓解之后,我们的食欲、睡眠、精神状态会更好,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让我们的疾病恢复得更快,因此也不能因为止疼药存在副作用就“讳疾忌药”。
倘若没有止痛药物的帮助,外科医生只能像关公那样“刮骨”,相信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谈笑自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