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二 麻黄汤类方治验

二 麻黄汤类方治验

1.麻黄汤治疗太阳表实证

治验:

男性,50岁。隆冬季节,外出途中不慎冒受风寒,当晚即发高热,体温39.8℃,恶寒甚重,覆盖两双棉被,仍淅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疼痛,皮肤滚烫,咳嗽不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有力,此太阳伤寒表实证也,麻黄汤主之。

方药: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汗出而解。

来源:

陈明.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

注释:

《伤寒论》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后人将此条视为麻黄汤的“八大症”,即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息(包括咳嗽),为风寒郁闭卫阳所致,治疗当以辛温发汗为法,麻黄汤为首选方药。发热恶寒(包括恶风)无汗,为必备症状,这是正邪交争、卫阳不得宣通的表现。故取麻黄辛温发汗,以解卫阳郁闭之危;桂枝辛甘温,以助麻黄发汗之力;杏仁苦温通肺气,肺气肃降咳喘平;甘草调和诸药之性,不使胃气有伤。四味相合,寒随汗解,热随汗退,卫气和谐,郁闭自开。柯韵伯对麻黄汤的解读有药象学的理念,他说:“古人用药,用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例见发热、恶寒、周身关节疼痛,脉紧,咳嗽,虽未言“无汗”二字,但从“覆盖厚被、淅淅恶寒、脉紧”可知,必“无汗”无疑。其治疗正与《内经》“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合意,故取之一汗而解。

桂枝汤与麻黄汤为《伤寒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方剂。从大的方面讲,同为辛温解表剂;而从细的方面讲,桂枝汤为调和营卫剂,麻黄汤为辛温发汗剂;后人将它们分为风寒表虚解表剂与风寒表实解表剂;当今医家常常将桂枝汤列为解表剂中的补益剂,麻黄汤为解表剂中发汗剂。既然是补益剂,就可以用于虚人感冒;既然是发汗剂,其使用范围就比较狭窄。曹颖甫说道:“桂枝汤为治虚,故余曰桂枝汤为补方;麻黄汤为治实,故余曰麻黄汤为攻方。为其为补方,故桂枝汤可以常服;为其为攻方,故麻黄汤未可妄试。”对于虚人之外感,包括过敏性鼻炎、咽炎、咽喉炎、支气管炎等,我们常常会用到桂枝汤(加减),而很少用到麻黄汤。正如《伤寒论》中所说,桂枝汤可以用于“脏无他病”者,“救表,宜桂枝汤”,这里所说的表证,不单单是“身疼痛”,还包括除上述病症外的妇科、儿科、皮肤、五官等科疾病。据经西医诊断且应用桂枝汤治疗的206例病案统计,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患,如上呼吸道感染、功能性低热、妊娠呕吐、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病、荨麻疹、过敏性皮炎、多形性红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见关庆增等《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而麻黄汤除用于外感及呼吸道咳喘疾患外,不可能用于上述那么多疾病。所以柯韵伯说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是颇有见地的。

约言:

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者,麻黄汤主之。

2.麻黄汤治疗误治后之风湿感冒

治验:

女性。恶寒甚,覆以重衾,温覆已久,汗仍不出,亦不温,腹中和。口角生疮,目红,又似热证,身却无热。脉息浮紧有力。正值炎暑,但予麻黄汤治之。

方药: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甘草3克。服后,温覆一时,毫无动静。再进一剂,麻桂改为各10克,仍不效。更进一剂,如是续作续投,计天明至中午,连进四剂,了无反应。计无所出,乃请章次公先生。章按脉并察症曰:“先生(指曹颖甫)胆量何其小也?”曹曰:“如之何?”曰:“当予麻桂各15克,甘杏如前。”服后,果不满半小时,热作,汗大出,臭气及于屋外,房东来视,掩鼻而立。人立房外内望,见病者被上腾出热气。于是太阳病罢,随转属阳明,口干渴,脉洪大而烦躁。乃以调胃承气汤下之,调理月余而愈。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6-17.

注释:

在我国南方省市,有的地方将麻黄类方列为峻剂,视麻黄如蝎毒,有“麻不过三(分),桂不过五(分)”之说,就是每剂用量不超过1克和1.5克,用到二钱(6克)、三钱(10克)就是大剂量了。但临证还要视病者体质之强弱,劳心者或劳力者。确认为麻黄汤证者,请放胆用之。书中记有一例好游泳者,季夏六月,壮暑酷热,赤日悬空,入水游泳凡七个小时,归途大雨淋身,脉浮而紧,头痛恶寒,大热如焚,昏不知人,全身干燥无汗,口不渴。甲医投桑菊饮加栀子,二剂热退,他症如故。乙医以杏苏饮、新加香薷饮治之,病如故,后投清络饮,二剂弗效,并出现胸满气喘等。三周后,就诊于当地名医刘某,刘以清暑利湿剂,加麻黄三钱半(合12克许),水煎服之,服后半小时,出汗三次,量不甚多,微透衣襟而已,小便量亦增多。翌日复诊,脉之紧张已去其太半,后进他剂而安。姜佐景道,“我愿天下医士遇麻黄汤重证,能大胆用麻黄汤!”此例为暑湿感冒,医者用清暑利湿剂,虽未写药名,估计不外乎辛凉透表、芳香化湿类,如金银花、连翘、薄荷、芦根、藿香、薏苡仁、茯苓皮、冬瓜皮等。但这些药物绝少开窍发汗之力,加入麻黄,犹如一潭死水搅活了,毛窍一开,暑湿之邪就会从腠理与小便排出,所以很快康复。

约言:

太阳病,恶寒甚,温覆亦无汗,脉有力,麻黄汤主之。

3.麻杏甘石汤加桑白皮(亦名五虎汤)治疗婴幼儿喘息性咳嗽

治验:

婴幼儿喘息性咳嗽,肺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桑白皮主之。

方药:

炙麻黄5克,炒杏仁6克,生石膏15克(或用鲜芦根代之),生甘草10克,桑白皮10克。水煎服。

来源:

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93.

注释:

《伤寒论》63条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加桑白皮,名五虎汤,常用于婴幼儿的热感冒与热性支气管炎。五虎汤方名来于《仁斋直指》,由麻杏石甘汤加细茶而成,主治风热咳嗽。后人将细茶易为桑白皮,清肺止咳作用更强。麻杏甘石汤为治疗热性咳喘之要方,喘而汗出,无大热,为本方应用之主症。所谓“无大热”,非无热也,是说不似阳明热胜于里的身大热。由于里热熏蒸,才有了发热、汗出、咳喘等热象。这类病人口有烘热的秽浊之气,一经接触,就会闻及,不难认证。

约言:

婴幼儿咳嗽,发热(非高热),肺热也,麻杏石甘汤加桑白皮(即五虎汤)治之。

4.麻杏甘石汤加黑附子、苏子等治疗支气管炎

治验:

男性,成年。自幼患支气管炎。近日曾发寒热,汗出,咳喘大作,几于不耐行动,脉极迟。取麻杏石甘汤加黑附子、苏子治之。

方药:

生麻黄(连根节)2.1克,杏仁9克,生石膏20克(打,先煎),黑附块9克,炙甘草3克,苏子9克(炒),没食子4.5克(打)。二诊,加入太子参9克,五味子3克,谷麦芽各9克,陈皮6克。三诊,喘咳悉平,以调补除后患。脉迟弱,舌润。以滋阴温阳、健脾化痰剂调之。

来源:

陈沛沛等.陆渊雷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61.

注释:

麻杏甘石汤证悉俱,唯脉极迟,视为阳虚之候,医者加入附子温阳解表。且麻黄根节同用,这与上海名医陈苏生治疗哮喘以炙麻黄与麻黄根合用,有异功同曲之妙。陈苏生云:“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固表止汗,并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所以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既调整肺气,又不致使肺气开泄太过,既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又无升高血压、助长兴奋之流弊。”苏子意在降气平喘止咳,没食子收敛正气。二诊咳喘大减,增入益气健脾等药,可使脾土旺而生肺金,乃固本之法。三诊已无麻杏石甘汤证象,改为何首乌、仙灵脾、熟附子、炒白术、川象贝、陈皮等调补之,健运之,以图正复,不再复发。方中所用没食子,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食子蜂的幼虫,常于8~9月间,采集尚未穿孔的虫瘿,晒干入药。味涩而苦,性温,无毒,具有固气、涩精、敛肺、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咯血等;外用于刀伤出血,慢性皮肤病等。

约言:

麻杏石甘汤证悉俱,脉不浮而极迟,麻杏石甘汤加附子、苏子等治之。

5.麻杏甘石汤加前胡、桔梗等治疗病毒性肺炎

治验:

男童,3个月,因高热无汗而烦住院5天,经查诊为“病毒性肺炎”。曾用冬眠、冰袋、吸氧等治疗效不明显,邀蒲辅周老师会诊。刻诊:患儿高热不退,灼热无汗,喘急气促,胸高膈煽,昏迷抽风,唇干面赤,舌红苔白,脉象浮数。诊为风温犯肺,卫气郁闭,急宜解表、开闭,结合毛地黄、补充血浆、输液、吸氧等。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治之。

方药:

麻黄1.5克,杏仁3克,生石膏10克,甘草1.5克,前胡1.5克,桔梗1.5克,僵蚕3克,牛蒡子3克,竹叶3克,葱白二寸。速服2剂。药后见效不明显,于上方减葱白、桔梗,加钩藤3克以息风,莱菔子3克,炒苏子2.4克,以降气,进1剂。热渐平,喘渐减,已不抽风,但痰尚盛,继以泄热降气化痰,方取桑白皮5克,杏仁3克,炒苏子2.4克,前胡2.4克,莱菔子3克,厚朴1.5克,化橘红1.5克,茯苓3克,甘草1克,苇根10克。服用2剂,渐安。

来源:

高辉远.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77.

注释:

本例属于危症,肺热郁闭太重,须中西医结合论治。蒲老从“火郁发之”着眼,立法为宣肺清热,开散郁结,畅通气血,使邪有出路,选用麻杏甘石汤宣肺开闭,邪热速散,病自缓解。

约言:

病毒性肺炎,高热,无汗,喘急气促,舌红脉数,麻杏甘石汤加味治之。

6.麻杏甘石汤加桔梗、贝母等治疗儿童小便频数、遗尿

治验:

男童,9岁。家长代诉:1年前因感冒发热而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感冒愈后出现小便频数,咳嗽等,一昼夜多达20余次。曾在本地多家医院治疗无效。刻诊见每日小便20余次,偶有夜间遗尿,无尿道刺激征,小溲微黄,大便略干燥,舌质红、苔薄黄略燥,右脉浮数明显。此邪热迫肺,肃降失常,上实不能控下也。治以麻杏甘石汤加桔梗、贝母治之。

方药:

炙麻黄6克,生石膏15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桔梗9克,浙贝母10克,霜桑叶10克,款冬花10克。水煎服。日服1剂,服3剂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上方减石膏为10克,继服12剂,小便频数及咳嗽等症消失。

来源:

高季鸿.麻杏石甘汤临床治验 3则[J].江苏中医药,2007,39(8):49-50.

注释:

小便频数,虽为小恙,但亦有虚实之分。考《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曾有这样条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这里所说的“遗尿,小便数”是虚证,乃肺虚不能通调水道也,故用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养之。而本例的小便频数为实证,乃肺热上壅,肺失于宣降所致,故其治疗以清之,泄之,麻杏甘石汤乃是这类经方的最佳代表。所加药物,桔梗以开肺气,浙贝母以清化热痰,霜桑叶清宣肺气,款冬花乃止咳要药。就药性而言,霜桑叶与浙贝母均为凉性,桔梗为平性,唯款冬花为温性,大队凉性药物中,有一味温性药,既不影响主药作用,又有制约凉性药伤阴之弊。

约言:

小儿尿频,苔黄,脉数,肺热失肃也,麻杏甘石汤主之,若咳嗽者,加桔梗、浙贝母治之。

7.大青龙汤治疗汗腺闭塞症

治验:男性,50岁。自述因一次冷水浴而再未出汗,即是盛夏或剧烈活动后,仍无汗出。伴心中烦躁,头昏身热,汗孔突起,西医诊为“汗腺闭塞症”。服用中西药无效。近日因天气炎热,诸症加重。舌质红赤、苔薄黄,脉浮紧。以大青龙汤开泄汗孔。

方药:

麻黄15克,杏仁15克,桂枝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30分钟),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水煎20分钟后,取汁分两次服,避风寒。服药1剂,未汗,但感身热灼手,烦躁益甚,过3小时后,又服余药,服药20分钟后开始出汗,逐渐增多,全身皆汗,自觉异常舒适,唯觉无力。改用桂枝汤加味,服2剂,汗出较多。停药观察,随访月余,汗出正常。

来源:

李秉法.一药而愈 25 年汗闭[J].中医杂志,1988(5):68.

注释:

大青龙汤本为发热无汗而烦躁者设。正如万全在《伤寒摘锦》中所说,“识证之妙,在不汗出烦躁五字,若无烦躁,乃麻黄汤证也。”此例病人虽无发热之表证,但其无汗与大青龙汤卫气郁闭同,故取之,以冀腠理开而汗出。此例病症时有所见,有用桂枝汤者,有用麻黄汤者,有用黄芪赤风汤者,或可有效,但比起大青龙汤的疗效,他方略有逊色。

约言:

无汗,心烦,别无他疾,大青龙汤治之。

8.大青龙汤加郁金、香附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治验:

女性更年期,两手郁胀,难以紧握,不能下垂,否则郁胀更甚,舌苔淡白,脉象弦细,初诊为“肝郁”,拟逍遥散加郁金、香附治之,不效。再问之病症,答曰:若不汗出,烦躁胸闷,而汗出则舒畅,此风寒郁于表也,当用大青龙汤加郁金、香附治之。

方药:

麻黄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3克,郁金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

来源:

陈明.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73.

注释:

郁胀是更年期综合征常见的痛苦,多以活血化瘀方药治之,偶或有效,此条为临床实际案例,病已两年。初起以常规方法治疗,曾用过激素,均效不明显。后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诊治,初诊为“肝郁”,用逍遥散加郁金、香附治疗,后问之,“爱不爱出汗?”答,“特别不爱出汗,而且烦躁胸闷,如果能出点小汗,身上就感到很疏松。”由此考虑,此乃湿郁于表或寒郁于表,当用大青龙汤开泄腠理,发汗解郁。遂之用大青龙汤加郁金、香附治之;因眼睑浮肿,又加苏叶6克,浮萍15克,以助发汗解表。3剂见效,继服7剂,周身小汗出,两手郁胀与烦躁大减,面部浮肿消失。这叫“方证相对,疗效立见”。

约言:

女性更年期,两手郁胀明显,以“肝郁”治之无效,参之不汗出则烦躁,而汗出则舒,此风寒郁于表也,大青龙汤主之。

9.小青龙汤加附片、磁石等治疗咳喘病

治验:

伊朗人杜某,夙患哮喘病。每遇天气变化老病复发,痛苦不堪。此次发作电招老友美国医学博士梅卓生诊治,梅氏说:“余有至友祝味菊医生,学贯中西,善用中国古来经方疗奇疾,远近闻名,可以试之。”杜曰:“余虽不是中国人,却是一个老上海:从来没有听说西医介绍病人给中医医治的,何况余又是一个外国人,适宜于中国古法医治否?”梅氏一再推荐,杜才答应。由梅氏汇报病情,祝先生按脉查舌,诊断为“肺有痰饮,肾阳不足”。乃以张仲景小青龙汤加参附汤治之。

方药:

桂枝9克,麻黄6克,白芍9克,炙细辛3克,姜半夏9克,淡干姜6克,五味子6克(二味同捣),附片12克(先煎),人参9克(先煎),活磁石30克(先煎),白芥子9克,炙紫菀9克,炙苏子9克。服药2剂,感觉舒服汗多,咳嗽大爽,气急渐平。隔日即能平卧,主动向祝先生道谢,称赞“中医是了不起的医学”。祝先生将原方麻黄减为3克,另加黑锡丹9克(分吞),破故纸12克。嘱服5剂而愈。

来源:招萼华等.祝味菊医案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6-127.

注释:

这是一例用中医中药治疗外国人疑难杂病的真实故事。祝先生以善用附子声誉杏林,故有“祝附子”之称。此例虽无具体脉症,但从病史及所用方药分析,当为阳虚寒饮证,故取小青龙汤治疗。所加附片与人参,为温阳益气而设,习称“参附汤”;白芥子、紫菀、苏子三味并用,有肃肺降逆、祛痰止咳作用;附片与磁石配伍,是祝先生的发明,称“温潜法”,即附子与磁石(多加龙骨、牡蛎)相伍,具有温阳降逆、潜镇浮阳之效。多用于下虚上浮而致的失眠、头昏、耳鸣、咳喘、惊风、烦躁、奔豚等疾患。翻阅祝先生的医案,许多疑难杂病都有“温潜法”的应用,细细品味,颇受启迪。方中黑锡丹,也是祝先生所喜用的。考黑锡丹为传统常用中成药,具有温壮下元、镇纳浮阳的功效,是治疗阳虚肾不纳气、气喘吁吁的良药。但这种传统中成药现在知道和使用的人越来越少了,在传承中医精华的今天,有必要将此类中成药推广使用,使其发挥更大的保健作用。

约言:

夙患哮喘病,每遇天气变化而发,小青龙汤加参附汤主之。

10.小青龙汤加炮附子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

治验:

女性,66岁,咳嗽10年,喘2年。常用抗生素与止咳化痰药物治疗,近月下肢浮肿,尿量减少,不能行动,动则心慌气短,痰多呈稀泡状。舌润质黯,口唇发紫,脉滑而数。诊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心衰”。以小青龙汤加炮附子治之。

方药:

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赤芍12克,细辛3克,炮干姜6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制附片10克。每日1剂,服9剂后,咳喘浮肿明显减轻。又服18剂,下肢浮肿消退。后用原方配制成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以巩固疗效。

来源:

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71-72.

注释:

本例咳喘,痰为稀泡状,系寒水射肺所致,故取小青龙汤治之。“下肢浮肿,尿量减少”,为脾肾阳气不足,水液失于温化使热,所以加入附子以温阳化饮。另,“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故于温散中酌加当归、赤芍养血活血,血活则水利。

约言:

咳喘,咳稀泡沫痰,下肢水肿,心悸,动则喘甚,寒水射肺也,小青龙汤加附子治之。

11.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暴盲

治验:

女性,38岁,因两眼视力突然丧失10天就诊。自述10天前不慎落水,衣裤尽湿,归家后拥被而卧,但始终寒冷浸骨,彻夜不眠,次日醒来,两眼昏黑,渺无所见,仅存光感,伴身痛恶寒,心甚骇异。经各项检查,未见异常。西医给予观察治疗1周无效,特请中医诊治。其人面青神疲,唇黯,舌胖苔白。全身强痛不适,两眼昏黯,不辨人物,终日困顿欲寐,六脉沉细如丝。辨证属寒中少阴,取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方药:

麻黄15克,细辛10克,附子30克。服1剂,汗微出,身痛减,光感增强;2剂尽,汗出较多,身痛已,两眼可辨人物;服至4剂视力恢复,诸症痊愈。

来源:

宋兴.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暴盲暴聋暴哑心得[J].中医杂志,1994,35(8):504-505.

注释:

麻黄细辛附子汤所以能治疗暴盲症,可能与细辛的功效有直接关系。《神农本草经》将细辛列为上品,言其“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前人认为,细辛以气取胜,走窜性极强,是辛温通络之药品,非一般通络药物所能比。陈修园云:“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取胜之也。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本例由于寒气浸入,络脉不通,使水精之气不能上濡,故而暴盲也。今取麻黄细辛附子汤三味,均辛温之品,且均有极强的通络作用,尤以细辛为甚。络脉通畅,水精上濡,故而数剂而愈。可见经方所治,不能仅限于经文,更可以药对证,以药治证。

约言:

突然失明,但欲寐,脉微细,麻黄细辛附子汤与之。

12.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当归、丹参等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治验:

男性,30岁。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年,常用阿托品、沙丁胺醇等缓解之。近来病情加重,有时心率35~40次/分,医院建议安装起搏器,因经济不允而求中医诊治。刻诊:头晕眼花,疲乏无力,心悸动,不能工作,面色苍黯,神疲懒言,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润,脉象迟涩结代尚有力,脉率45次/分。脉证合参,诊为寒凝血瘀、阳气失于温煦,方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之。

方药:

麻黄10克,制附子25克,细辛5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黄芪40克。上方服用5剂,脉率提高到50~55次/分,头晕、心悸、乏力和心前区隐痛消失,但出现口咽干燥,口苦,舌苔白少津等症状,是方中麻、附、辛辛燥伤阴之象,原方加入麦冬、玉竹,服15剂,脉率达60次/分左右,偶有结代,症状缓解,可半日工作。20天后,改用右归丸加黄芪、丹参,温补心肾之阳以治本。两个月后,恢复全日工作。

来源:

郭子光.心律失常的凭脉辨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9.

注释:

本例以脉迟结代与四肢不温、舌苔白润为指征,放胆用大辛大热之麻黄细辛附子汤,可谓有胆有识。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辛温燥烈之性是明显的,其伤阴之弊,视其用量大小。本例所用附子剂量是较大的,又配以麻黄、细辛,所以有明显的伤阴现象,加入滋阴润燥的麦冬、玉竹后,阴津未见耗伤,疾患进一步得到好转。如此,若能在开始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时,加入滋阴润燥药,可能就不会有耗伤阴津之弊。

约言:

心悸动,脉沉迟,一呼一吸三至者,可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13.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肺心病

治验:

女性,53岁。素有慢性咳嗽史,半月前因感冒发热致使咳嗽加重,痰多不能平卧,经门诊治疗,发热略退,而咳喘加重。住院诊为“肺心病、肺部感染、下肢浮肿”。经用抗生素、呋塞米等,疗效欠佳,邀中医会诊。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平卧于床,问之少气懒言,声低欲寐,时时咳嗽。体温37.8℃,两寸脉沉细无力。此少阴病也,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之。

方药:

熟附子20克,炙麻黄6克,细辛4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桂枝12克,党参30克,泽泻20克。3剂,每日1剂。服后尿量明显增加,咳喘大减;又4剂,诸症大减,体力增加,语言有力,精神好转,进食增多。后改为陈夏六君子加黄芪30克,薏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调理半月而愈。

来源:

李赛美等.经方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0.

注释:

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一般采用强心、利尿、抗感染,以及对症治疗,多能见效。即是无效,中医看到肺部感染,会用清热解毒药物,如板蓝根、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等,很少会想到用大辛大热药物,而本例所用之方正是经方中大辛大热的代表方之一。其中附子用到20克,加之方中还有麻黄、细辛、桂枝,一定会有耗伤肺脏气阴之弊。但巧妙的是医者并未用滋阴养肺药,而是加用了苓桂术甘汤(未用甘草),剂量也比较大。这样的组合,既保证了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强心的功效,又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使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而不发燥。医者为什么不用补气的黄芪、人参,养阴的麦冬、沙参呢?医者的思路是:脉象的细而无力与声低欲寐,符合《伤寒论》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之病机,故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治疗痰饮主方的苓桂术甘汤。可见对疑难病的辨证思路是否正确,对选用方药至关重要。

约言:

宿疾肺心病,今又肺部感染,低热,咳嗽,欲寐,两寸脉沉细无力,此少阴病

(0)

相关推荐

  • 小青龙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小青龙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炙甘草6g,桂枝6g,五味子3g,法半夏9g.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 ...

  • 【中医名方《小青龙汤》】  ...

    今天跟大家分享中医名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方药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 小青龙汤由桂枝汤.麻黄汤合方加减而成.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宣肺利水;配桂 ...

  • 倪海厦伤寒杂病论心法笔记(四八)

    麻黄是青龙,附子是玄武,朱雀是红枣,石膏就是白虎. 会用麻黄的人,常会用麻黄来止汗,有的又会用到麻黄来发汗,桂枝芍药知母汤里的麻黄用量不大,对于有汗的病人反而会敛汗. 我们的肺气要下降,肺主肃降,所以 ...

  • 毛德西二 麻黄汤类方治验2

    也,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治之. 14.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黑豆.车前子等治疗浮肿 治验: 女性,25岁.患全身浮肿4个月,腰以下浮肿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疼酸重,小便短少,大便闭结,四肢厥冷,面色 ...

  • ​毛德西六 泻心汤类方治验2

    杜丽荣.经方验案三则[J].江西中医药,2007,38(8):18. 注释: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除见于<伤寒论>外,又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原文云:" ...

  • ​毛德西十一 理中汤类方治验2

    某患两膝酸痛,阴寒加剧,已1年余.予甘草附子汤加牛膝,服8剂痛大减,后取10剂制蜜丸,每服6克,日服2次,服完而愈. 来源: 朱不远.朱颜医案医话选(续)[J].中医杂志,1980(2):15. 注释 ...

  • ​毛德西十 四逆散类方治验

    ​十 四逆散类方治验 1.四逆散加良附丸治疗消化性溃疡 治验: 男性,54岁.患胃.十二指肠溃疡,西药.中成药无所不用,终日胃脘绵绵作痛,有时剧痛,腹胀气滞,大便溏软,舌淡.苔薄白,脉缓有力.以四逆散 ...

  • ​毛德西九 四逆汤类方治验

    ​九 四逆汤类方治验 1.四逆汤治疗沉沉而睡 治验: 女性,30余岁.月经期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而沉沉而睡,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脉微细欲绝.当即针刺人中.十宣等穴,针后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

  • ​毛德西一 桂枝汤类方治验2

    治验: 女性,年五旬.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数发.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后求伤寒经方大家李克绍先生诊治.望其舌象,上有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触其胃部,痞 ...

  • ​毛德西一 桂枝汤类方治验

    ​一 桂枝汤类方治验 1.桂枝汤证治验三则 治验: ①杨男,某年夏,先其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遂睡.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甚.次日头汗出,周身汗不多,予桂枝汤. ②王女,无表证,月事 ...

  • ​毛德西四 柴胡汤类方治验

    ​四 柴胡汤类方治验 1.小柴胡汤加大黄治疗经期高热 治验: 女性,34岁.经期因被雨淋,当晚突然高热,体温40.0℃,即服复方磺胺甲[插图]唑片.复方阿司匹林.羚翘解毒丸.藿香正气水等,均无效.汗多 ...

  • 葛根汤类方治验录

    经方医案 葛根汤 1.葛根汤治疗夏日空调感冒 吕志杰治验: 男性,50岁.2日前始觉周身拘紧,无汗,喷嚏,流清涕,曾服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氨咖黄敏胶囊等药,仍不汗出,且恶风,头晕,恶心呕吐,颈项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