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年集与西关庙会
观兖州 知天下
赶年集与西关庙会
李绍明
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八(实际是廿七,廿八,廿九三天不过廿八那天最热闹)是在兖州西关大街上进行的非常热闹的购买年货的大集,从腊月廿七日开始在大街两旁摆满了各种过年的用品,灶王爷,门神的图片,过年门上的对联,贴在大门影璧墙上的抬头见喜,大福字等文化産品,显示出过年的氛围,而平时少见的调味品,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胡椒, 胡椒面,辣椒,辣椒面等,其中辣椒面,胡椒面都是现场制作。
过年用的蜡烛,鞭炮,祭奠祖先用的香,纸钱,冥币等应有尽有。外地商贩在堆积如山的粉皮,粉条,海产品等摊位前叫卖。干鲜果品,各种糖果应有尽有。各种糕点也在露天叫卖,卖鱼卖肉的摊位前更是挤满了顾客。总之三天的西关年集,是西关大街上一年之中最热闹的三天。赶年集可以大大提高人们过大年的氛围和热情。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兖州西关地区的大型庙会,地址在龙桥北北阁子地区,民间叫三月庙会(也叫蚂蚱庙会),至于庙会敬的什么神灵,也不得而知,在《兖州春秋》第七册文章中介绍北阁子是为对康熙皇帝的感恩建立的阁子,也许是恭送康熙皇帝的时间正是三月十八即一天。不管猜想的对不对反正从我记事起到 1945 年大约十多年的期间,我总会每年都赶三月庙会(我家住西关半边街,离庙会很近)。
庙会除了善男信女上香祈福之外,更大范围的是集市贸易,在兖州地区农历三月中下旬是即将进行麦收的季节,庙会上摆满了麦收生产所使用的工具,如割麦子用的镰刀;打场(注 1)(收获)用的叉子,爬子,扫帚,木锨等工具。除了生产工具外,一些生活用品也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还有使孩子们高兴的内容就是唱大戏 ,戏台搭在北阁外面的空地上,方向是坐南朝北(注 2)。戏台前面是一片空地,供一般观众站着看戏 ,戏台左右搭有两排高出地面(比戏台稍低)的茶棚,供有钱观众坐着看戏(收费)。演戏的剧种一般都是棒子腔(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等,以武打戏为主)。
在北阁子的西北方向有一片用木桩和麻绳圈起来的空地这就是庙会口市,我的记忆中牲口以牛为主。庙会的外围有很多卖吃食的地摊饭棹和卖各种小吃的游动的挑担小贩。庙会的正日子是三月十八。会期大约有五天(三月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高潮是十七,十八,十九三天,最高潮当然是十八那天,从早晨开始四面八方通向庙会地址的路上人流如潮流向庙会。会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北阁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坐东朝西的三间砖瓦房的岳王庙,一些善男信女烧香上供,拜佛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庙堂内人员拥挤,烟雾缭绕。庙门外还有一对秦桧夫妇跪像的铁人,供人们吐唾沫唾弃及用脚踢进行侮辱表示对他们卖国杀害忠良的痛恨,日伪统治时期被搬走,不知放到哪里去了。
在北阁里到飞龙桥这一条街上是庙会最热闹的一条买卖街,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而一些生活用具(如柳条框,粪笈子(注 3)等)是一边现编现卖。
叫卖声,讲价声不绝于耳非常热闹。站在北阁上放眼望去整条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像慢慢运动的人流,甚是好看。
在唱大戏的地方,戏台前面挤满了观众,茶棚子上也是高朋满座。看戏过程中,观众的叫好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与戏台上的演员唱声和锣鼓声音,交相辉映,显示出庙会露天唱大戏的特点。
牲口市是小孩最不愿去的地方,但却是庙会交易额最大的地方,一头牛的交易额要比其它商品高出不知多少倍。牲口的交易讲价钱不是明着要价还价,而是以在衣袖里互相摸手心比划数字来进行的,只有买卖双方知道,据说这样做可以防止有人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时中间插入引起冲突。据说这种交易方式是古代传下来的。
在庙会的外围是卖各种小吃的摊位,由于赶会的人来自四乡八镇(注 4),有的甚至是外县市的人,所以卖小吃的摊贩也是生易兴隆,座旡虚席,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形成另外的一条风景线。
(注 1)打场:麦子的脱粒收获过程,分晒场、压场、扬场三个步骤。
(注 2)古戏台的朝向必须朝北,如朝南演皇帝就要被杀头。这是因为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在中国北是正位,南为下位,如果坐北朝南演皇帝就381 十、史海钩沉犯了皇帝的大忌(大不敬罪),要被杀头。所以戏楼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
(注 3)粪笈子:一种拾粪,装东西用的放在背上的用柳条编的工具。
(注 4)四乡八镇:是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 14 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本文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9期
观兖州 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