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染色
和田玉玉的颜色分为两类:
一类是材质本身的颜色,也可以称作是原生色,就是玉矿之色。常见的有白色、青色、绿色、黄色、黑色等,这些颜色的形成同玉材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主要是铁(Fe)、铬(Cr)有关。
第二是和田玉形成后出现的颜色变化,也可以称作次生色,这是和田玉鉴定中令人关注的问题。和田玉形成后发生的色变有下列几种:在空气中或在浅地表,由于地质作用影响,比如水、温度变化等的,和田玉中所含的微量铁氧化所致。
可以分为糖色和皮色两种。
一、糖色
和田玉由于次生作用影响,受氧化铁、氧化锰质浸染作用形成的红褐色、褐色、褐黄色、黑褐色等色调,因很像红糖水的颜色,习惯上称为糖色。
二、皮色
皮色是由于次生作用影响和田玉表皮形成的颜色,这种颜色可以是玉材在空气中风化所致,也可以是和田玉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地下水中所含矿物质在表面沉淀附着所致。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年久风化,玉的表皮已槽朽,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往往呈深黄、暗赭等色,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玉璞之皮,从玉璞的外面已很难了解内里的玉色。另一种风化时间较短,表面仅呈膜状,常出现于子料上,从外面常能透出里面的玉色。
和田玉颜色成因
1、含有微量元素铁、锰、铬等;
2、地质作用,成矿环境变化;
3、水及水中所含矿物质变化,空气湿度、温度变化;
4、和田玉表面风化或裂隙发育程度。
人工染色
对和田玉的人工染色是非常古老的工艺,只要存在着对玉颜色的追求,就存在着人工染玉的可能。最初的人工染玉仅是追求玉器美感,随着俏色玉器的价格攀升,玉染色便成为作假的的重要手段。一般来看,和田玉的本色是较易识别的,主要有白、青、黑、黄、绿等颜色,而在玉器鉴别时,往往遇到人工染色,沁色及和田玉本色相互类似的现象,非常难以识别,这就需要识玉者认真进行分辨。
古玉器染色方法
1、烧烤法:通过烧烤玉器使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的鸡骨白玉,同真古玉相比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
2、羊、狗玉:在羊腿中植入小件玉器,数年后取出表面会形成如传世器上红丝沁般的血色细丝,俗称“羊玉”。或将玉器放入刚杀死、血尚未凝固的狗腹中,在地下埋藏几年后玉器表面会产生土花、血斑,俗称“狗玉”。
3、梅玉: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或把玉器放入浓灰水和乌梅水中煮,趁热置于风雪中冷冻形成细如切丝的裂纹,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俗称“风玉”。
4、叩玉:将玉器与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取出后表面会被铁屑蚀出桔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玉”。
5、其他:还有一些用腻子色、硇提法上色、提油法、油炸、火烤、雪茄水浸泡以及埋在花盆、淤泥、厕所里的方法均能使玉器丧失本色等等。
现代常见的染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用青核桃皮摩擦,然后放到阳光下暴晒。用碘或碘盐染色。用有机染料直接染色,如纺织用染色剂、甲基橙、碱性橙。用铁及铁盐染色,然后用高温烧烤。用铁盐及多种化学试剂,如酸、碱等混合染色。
着色工艺
将要着色的玉石材装入预先配好的着色液容器内,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石材进行洗涤干燥。再将石材加热到一定温度度,保持温度一定的时间,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用石腊或其他表面活性剂处理石材表面。
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改变着色液中二价铁和三价铁的含量及工艺控制条件等因素,对色调加以调节,使灰白色或浅色玉石着色或红色、褐色、黄色、褐红色、黄褐色等色彩。色彩的着色深度取决于材料性质。
着色液
以二价铁盐、三价盐及铝盐为着色物质,且以二价铁盐为主。二价铁盐可以是硝酸亚铁、 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氯化亚铁等;三价铁盐可以是硝酸铁、氯化铁等;铝盐可以是硝酸铝、氯化铝等。溶剂为水或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以醇类等。
表面活性剂可以是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氟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等。以烷基苯磺酸盐、聚氧乙烯烷基醇醚为宜。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增强渗透性。
人工染色的鉴定
对于老的一些染色方法,如核桃皮、有机染料等,目前可以用仪器进行鉴定。对于近些年来新出的使用铁盐等染色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鉴定,主要还是凭个人经验。
人工染色的鉴定经验方法:
颜色过于鲜艳,不自然。
颜色一致性强,色调单一。
颜色边缘过渡明显,界限分明。
颜色“浮”于表皮。
颜色明显充填于裂隙及凹陷部位。
材料质地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李新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