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几个财务自由的家庭,在孩子教育观上,有3点惊人的相似​

在美国生活这十年,见过形形色色的美国人家庭,从靠信用卡每个月还房贷车贷的月光族,到老老实实挣工资过小日子的中产,到年入百万美金的华尔街高管。

我一直关注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也是在有娃以后,开始更为留意不同阶层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什么差异。

比如,财务自由的家庭,和普通人相比,在孩子的教育观念上有什么不同?

今天就来分享我的观察报告。

今天文章的主角是三个家庭。

A是苏爸的朋友,一家制药公司的C某O,他老婆是全职妈妈,目前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年并且从藤校毕业,但我们每次见面,他们都会聊一些孩子小时候的事情

B是我们的邻居,他家是做制造业生意的。虽然传统行业这几年已经不那么吃香,但因为他家生产的一种工业零件在市场上有垄断性的优势,又是old money, 所以到了他们这一辈,仍然是上亿身家

C是MIT毕业的一个朋友,这哥们本科一毕业就和几个同学创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现在这家公司估值是n个亿美金

从表面上看,三个家庭的行业和教育程度,是有挺大差异的。

比如A和C是走名校精英路线的富一代,而B家那个创立了他们家族企业的太爷爷,连大学都没读过。

但是接触时间长了,发现他们在孩子教育的观念上,却有几个惊人相似的地方。

1. 比起”知识“而言,他们更重视“体验

身边的朋友里,华人家庭是最重视教育的,大家每每聚在一起,谈论十个话题就有五个离不开孩子的早教。

但我也发现,我们华人时常用量化的方式去评判早教启蒙“成果”,比如孩子小学前应该掌握些什么?100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应该熟练?单词量要达到多少?练习册刷到了几级?

而我身边这几个财务自由的美国家庭,似乎不那么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视尽可能让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领域的体验。

其实,他们也带孩子上早教班。我和B家的妈妈,就是在娃两岁时早教班认识,后来才发现两家是隔着不到5分钟路程的邻居。

但是我发现她不停的换早教班,艺术、音乐、马术、网球、滑冰都只上一学期,就换一个新的。前几天问她暑期的打算,她说如果疫情好些的话,准备带娃去体验下帆船营。

我问她为啥早教课都只上一学期,她说,儿子学完一圈下来似乎都喜欢,但现在还没想好最爱的是哪个,所以让他继续试,不急。

她也跟我说,其实不在意孩子在早教班学到啥,知识本身可以等小学后再慢慢学。她更希望孩子能找到终身热爱的兴趣,只有体验得广,才能挖掘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

听起来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却很容易在焦虑的鸡娃大环境下,被我们忘掉。

或许有人说,我们普通人是不配花那么多时间,去寻找终身兴趣爱好的,那是有钱人的游戏。

但其实,“体验”的成本,早已经大幅度降低了,要帮助孩子找到终身热爱,没有比现在更经济实惠的时代了。

比如一节攀岩课或者马术入门课,在美国二十刀搞定,国内也不会太贵,而这些在几十年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难以接触到的。比起盲目跟风把孩子塞进兴趣班一学就是几年,不如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去体验,直到他找到真正的兴趣。

2. 比起“让孩子成材”,

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发展

记得第一次接触C家,我的印象中他们两夫妇是有点“自私”的。

因为他们巨爱滑雪,这个月去科罗拉多,下个月去北欧。他们倒是不单飞,去哪儿都带着俩孩子,有时也拖上保姆。

但是和他们一起去滑过几次雪后发现,这两个人每次都是刚到雪场,就把娃塞到冬令营里,开始放飞自我。

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们家小儿子被塞进滑雪营时苦大仇深的表情,而他爹妈脸上是一副“我先high,你随意”的表情。

奇怪的是,因为滑雪是两夫妇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两个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从一开始抗拒到后面自己主动要学。

当然,C家钱是不缺的,孩子正式喜欢上滑雪后,他们马上给孩子们请了最好的私教,坚持训练,其中一个孩子小学就获得了州滑雪比赛前五名的成绩。

这事让我想到,ABC三个家庭,是不是鸡娃,我没怎么看出来,自鸡倒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他们有种很奇特的自信,好像并不特别迫切的希望孩子成材,但是对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鸡血满满,孩子想不模仿都难。

3. 三个家庭都重视财商启蒙

A家的妈妈特别健谈,每次聚在一起都会讲一些孩子们小时候的趣事。

她说儿子小A小时候曾经问过他爹:我们家有钱吗?而A家的老爸总是给娃洗脑:我有钱,但你没钱。不过你喜欢钱可以自己挣。

他们给孩子的零花钱很少,但是A家老爸有事没事就和娃琢磨他这个年龄,可以怎么赚钱,爷俩在一起谈钱,一聊就可以聊上一小时。

没过多久,儿子就通过自己烤饼干、卖饼干给邻居们,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出现了竞争对手——隔着几户人家的一个小女孩,竟然学他卖起了饼干,而且比他卖得还便宜!

于是他降了点价,结果邻居女孩也跟着降价,两个人不声不响打起了价格战。

眼看着生意被抢走,他跑去征求老爸的意见。

父子俩认真坐下来做了一场市场分析。

他们发现女孩的饼干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她“研发”出了多种配方,不管是从口感还是选择范围来说,都比他有优势!而且小女孩可能是太想垄断饼干生意了,竟然把价格突降到以前的1/4,竞争太惨烈了,这下小A的生意彻底要做不下去了。继续打价格战必然两败俱伤。

后来呢?

在A爸的神助攻下,剧情神反转:

小A意识到,做饼干并不是自己的强项,生意头脑才是自己的特长。价格战的游戏,小A不玩了。他拿出积蓄,把竞争对手价格降到亏本的几十袋饼干,一下全买了!然后,小A把贱价“收购”来的饼干重新包装了一遍,趁竞争对手“缺货”期间把手上的存货提高价格全部卖出,完整体验了投资和回报的流程。

这波操作有没有毛病,我没有深挖,不过这小孩才7岁就懂这样的逆向思维,脑回路也太有意思了。难怪后来一毕业就去投行,现在他的事业也是风生水起。

三个家庭的故事,就先聊这么多了。

当然,财务自由是个很广的范畴。每个人对财务自由的定义不同,我的见解也仅限于我所接触到的那些家庭,并不能代表所有财务自由的家庭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不过他们的育儿观念,给了我不少启发,分享出来,或许也能帮大家带来育儿新思路(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