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大观 | “笔墨'之真义

张谷旻,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宾虹艺术研究会顾问、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笔墨”浅析

文 / 张谷旻
【摘要】
从现象上看,笔墨是中国画的形式手段,但从本体论立场上来看,笔墨又是中国画发展、进化的标志,具有一种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内驱力,使笔墨从纯粹的表现手段上升为自在的目的。正如有学者认为: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又不随时代,二者合之,为“笔墨'之真义。

狮子林

44cm x 62cm  水墨纸本  2014年

今人谈笔墨,以为用笔用墨为“笔墨”,谈论的多在这一层面。其实笔墨的要义和内涵很多,第一层面:笔与墨,为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第二层面:用笔与用墨,为中国画表现方法,包括技法、结体、结构、程式、法度等;第三层面更多倾向于画家个人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的形式表现,所谓“ 由技进道”,通过气韵、格调、意趣、风格而显现。笔墨在当下虽然是个敏感的话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画家对它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即使是对那些重视笔墨的画家,有时候还存在着理解与实践上的偏差。中国人对笔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逐渐重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笔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发展整体,并将继续发展、丰富和深化。笔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几千年,作为工具和作画方法,我们在出土的新石器彩陶文化的陶器上,可以清晰看到用毛笔绘制在彩陶上的纹饰,而后出现的帛画和壁画,图中造型与线条也讲究起来,画面都赋予重彩,尽管已用墨色勾线,然不具有“墨'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真正把用笔提升到重要地位,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魏晋时期品藻人物,大多以气、骨为依据,骨气是一个人品格、涵养甚至命运的凝聚。如《世说新语》中记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说过去有人品评韩康伯肥得不显骨,一个人如果没有“风骨”则没有神气,这也是“魏晋风骨” 的核心内容之一。“神”是寄寓于“骨”法之中的,因此,顾恺之论画多着眼于“骨”,将它视为传神的重要手段。齐梁谢赫的“六法论”中把“骨法用笔”列为仅次于“气韵”的第二法,显示出骨法与传神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评价画家时,谢赫极重骨法,说张墨、荀勖“风范气韵,极妙参神, 但取精灵,遗其骨法”,因而“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谢赫把顾恺之提出的与“神”相关却难以捉摸的“骨气”转换成了具体可见的“骨法用笔”。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骨法用笔”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认为形似、骨气都由主观之“意”决定的,而“意”又是通过笔表现的,并提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观点。中唐以后,水墨画兴起,对墨的运用也重视起来。王维在《山水诀》(后人托王维之名撰)中认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晚唐五代时期的荆浩在《笔法记》中也有类似观点,并认为:“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兴我唐代。完成了从青绿重彩向水墨表现的审美转换。在该文中,荆浩把谢赫的“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延伸为“六要”中的论“笔”与“墨”,认为:“笔者,虽依法则,运转不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他还认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所长,成一家之体。”在实践和理论上由笔向墨推进,并把笔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笔墨既为自己表现的“工具”与“方法”,如学习不得法或掌握不好,也就有反为工具所使的可能。荆浩在其所作《山水诀》中说道:“ 使笔不可反为笔使,用墨不可反为墨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进一步认为:“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指出画家将笔作为工具,应把握它,驱遣它,应“使笔”,而“不可反为笔使”;用墨亦如此,而“不可为墨用”。宋人重意境创造,重气韵表现,如连“用笔”与“用墨”都掌握不好,如何传神,怎得气韵?而“用笔”与“用墨”作为“浅近”功夫,实是指笔墨的表现手段与方法。当今从事中国画而一生未入笔墨堂奧的大有人在,连“浅近”功夫都不能掌握,谈何创造。

幽谷图

42cm x 112cm  水墨纸本  2016年

五代两宋时期,中国画笔墨表现更加丰富,笔墨的基础理论也基本形成,画家们在写景造境中所形成的笔墨成就,形成了中国画史的一个高峰,也为后世笔墨的发展作了重要的铺垫。如果说五代两宋的画家通过客观物象的观照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心境的话,那么在元人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们为了加强主观意念而把客观物象放到一个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

苍岩山庆福寺

42cm x112cm  水墨纸本  2018年

元代的文人注重学问修养,人人集诗、书、画诸艺于一一身,在绘画上注重表现主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这种重人格修养、重情感抒发、 重自我表现的倾向,就是所谓“ 写意”的倾向,这也是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家不追求“形似”, 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倪瓒在题画中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他认为作 画不在形似,而在于抒发胸中逸气,用以自娱。吴镇也曾说:“墨戏之作, 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 由此可见,作画重点已不再是客观物象的忠实再现,而是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笔墨情趣来传达画家的主观意念。董其昌认为文人画高出院体画的地方就在于对自然物象表现的超越性上,在于内心的表现。

福安簾村

45cm x 128cm  水墨纸本  2018年

文人画到明清对笔墨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这就是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在文人画中的确立。明清文人画家对笔墨的认识和理解更趋丰富和深入,尤其是董其昌,他认为笔墨具有独立价值,所谓“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则山水不如画”。他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两个不同世界的存在,一个是自然造物的客观世界,一个是艺术表现的主观世界。人可以用自己创造的艺术境界与自然造物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而体现了人的主观表现的就是笔墨。清代石涛的“画论”既包含着中国画“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又包含有“形而下”的技法意 义。石涛的“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等思想,带有更多的道家哲学意味,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是对绘画思想、审美精神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观察,因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然石涛在《画语录.运腕章》 中又认为:“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墨之浅近法变也。”这里的“一画”显然是指具体的用笔用墨表现。因此,在石涛的认识中,“一画” 既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是一个综合体。因此境界的高低、气韵的生动、情感的表达和笔墨紧紧相连在一起,透过笔墨显示出画家的审美、思想、气质、学养、性情等诸多可以品评的内容。

佳县白云观

45cm x 128cm  水墨纸本  2018年

中国历代画论中论笔墨的很多,各有精义,应深入、整体地去认识和把握,而不应片面地把笔墨完全等同于笔墨程式和技法,不应将笔墨、形象、造境等各绘画要素割裂开来,或以为论笔墨就是明清文人画的笔墨等等,实际上笔墨是丰富多彩的,是不断发展的。从现象上看,笔墨是中国画的形式手段,但从本体论立场上来看,笔墨又是中国画发展、进化的标志,具有一种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内驱力,使笔墨从纯粹的表现手段上升为自在的目的。正如有学者认为: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又不随时代,二者合之,为“笔墨'之真义。

龙井

45cm x 128cm  水墨纸本  2018年

传统的笔墨技法是前人静观自然、参悟造化后概括提炼出来的。技法往往有程式,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笔墨技法,但笔墨无定式。学习笔墨技法只是手段,它需要我们去变通、去发展,要在掌握好笔墨表现能力之后,从刻画对象的功能转向传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中国画是非常注重意境表现的,而意境表现并不是眼见的实录,而是“受之于眼, 游之于心”的心灵 感悟的化境,不同的意境创造取决于画家审美、气质、品格、学养、经历、性情与独特的笔墨表现语言。

赤水河畔

42cm x 112cm  水墨纸本  2019年

名山烟雨

45cm x 128cm  水墨纸本  2019年

师造化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从自然物象中获取创作素材和灵感,通过主观感受去表现自然物象。其间每人的感受并不相同,表现在作品中也就有了差异性,画家通过笔墨来实现其艺术追求,表达其思想感情,显现其对自然客观的独到感受和认识。每个人面对自然都是有感悟力的,不仅仅是画家有,诗人有,一般的游客也有,但画家的才能就是把它通过笔墨语言表现出来。同样是画家,面对同样的景致,由于主观感受的不同,在意境营造、构图处理、语言形制等笔墨表现上都会不同。这里的笔墨已不仅仅是用笔和用墨了,而是追求清人布颜图所认为的“笔境兼夺”。中国画的其他要素或因素,如情感、气韵、境界等,都与笔墨融为一体,都不能离开笔墨而存在,笔墨是其他这些要素的落实现代人喜欢大谈“形而上”的道,因为是精神范畴的,显得很高尚和神秘,却羞于谈“形而下”的技。其实笔墨的表达能力,包括从具体的用笔、用墨、结体组合、虚实处理等,对画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道与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感而发,从内而外,认真体悟,努力实践,不断提升。一幅作品的感人取决于画家意境内涵的营造与外传,而这源于我们对所表现景物的本质精神的认识和感悟。在具体表现时,重要的是要摸索、寻找,形成与题材、意境表现相适应的笔墨形式语言。画家的意念、情感、学养、境界乃至技法表现,都是通过其特有的笔墨形式语言来实现的,历代大家皆如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笔墨形式语言能力,是我们经常要重视和实践的,否则的话,只能是望纸兴叹了。只有不断地修炼、积累、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到生活中去体悟,并学习和借鉴历代大家的笔墨语言,才能丰富自己的笔墨表现语言和提高笔墨表现能力。舍此,别无他法。
本文来源:莲界微信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公丕炎」|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今天的花鸟画,在总体上无不漾溢着生活的诗意,特别是画家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发现与表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绘画现象.无疑,这是时代氛围使然,因为当代现实生活及其精神反映,是以直接呼唤生命的感性形式为特点的 ...

  • 笔带生烟雨|游波当代山水画欣赏

    水墨画家陈庄2020-07-25 17:22:40 游 波 1985年2月 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2008年6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1年6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

  • 笔墨的生命力

    一百年前左右,落后的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的科学演进.绘画艺术也不例外,而中国画的笔墨之争则首当其冲.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笔墨非但没有被批到,反而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和思辨比较,更 ...

  • 山水大观 | 笔墨之笔

    林容生,男,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家,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笔墨之笔 林容生/文 [摘要] 从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角度而言,任何形式的表现都可能实现真诚而伟大的创 ...

  • 冯超然的山水,笔墨超然

    冯超然(1882-1954),名回,号涤舸,别号嵩山居士,晚号慎得.原籍江苏常州.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嵩山路,署其居室为"嵩山草堂".自童年始酷爱绘画,十三.四岁卖画已有所收.早年 ...

  • 论道家打坐的真义: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

    打坐的含义: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 打坐是道门中人为明心见性.修炼内丹而必须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又称"坐功."入定".打坐姿势不拘,心神打坐才是真打坐,行住坐卧皆是道. 心神 ...

  • 人生的真义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 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的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 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约有数种: 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 ...

  • 国画名家:他的《拟古山水册》,真耐看!

          吴榖祥(1848-1903),原名祥,字秋农,初字蓉甫,别号瓶山画隐,晚号秋圃老农,浙江嘉兴人.山水远宗文.沈,近法戴熙,亦善花卉.仕女,用笔苍劲,设色清丽.俞曲园评其画为"神品 ...

  • 国画山水的笔墨观浅析,看完画山水会更有生命力!

    最美国画 国画基础学堂 1周前 国画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衍生出很多的流派风格.山水画作为绘画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基本功.山水画的笔墨观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精粹,但仍有很多朋 ...

  • 国画山水的笔墨观浅析,看了这个画山水更有生命力!

    国画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衍生出很多的流派风格.山水画作为绘画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基本功. 山水画的笔墨观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精粹,但仍有很多朋友不懂山水画的笔墨观.今天老师 ...

  • 破译辅行诀中的五味除五证(痞、寒、燥、滞、痉)的真义(廿五味药精经法图)

    破译辅行诀中的五味除五证(痞.烦.燥.滞.痉)的真义(廿五味药精经法图) 这个廿五味药精经法图中,每两个五行相生的味可以除五证(痞.烦.燥.滞.痉)中的某一证,即:酸苦除烦:苦辛除痞:辛咸除滞:咸甘除 ...

  • 戴熙山水,笔墨皆隽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