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清明的包拯,并不是破案高手,历史上的他到底是什么样?
文:追风少年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历史上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吧。在很多人的心里他就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人们之所以称他为青天大老爷就是因为他是清官中的代表性人物。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民间传说中,有关他的故事真的太多了。且无一例外都是好评。这些好评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些传闻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那些被人们熟知的故事:斩死自己的侄儿,父母离世由嫂嫂抚养长大等等,这些是否为真的。相信你肯定特别好奇,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先做个简单的介绍: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他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喜欢学习读书,父母也非常的喜欢他,所以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很多戏曲里,以及在影视剧中,说包拯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爱,由嫂嫂养育长大,其实是虚构的。
他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侦探形象。现在存留的很多戏曲作品中大部分也都塑造了这种侦探形象。正是因为戏曲小说的宣传描写,才让他从一个封建清官变成了人们心中无所不能的正义代表人物。抛开这些作品来谈,包拯并没有那么的传奇,但是他依然受到人们的爱戴。因为他真的在踏踏实实的为人们做事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些案件是和艺术作品重合的,比如牛舌案。那个时候他正在天长县当小领导,当时有一个农民跑来告状说自己家里耕地的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在当时,这件事是非常严重的,因为那时候规定伤害耕地的牛是犯法的。于是包拯就让那个人回家之后把牛杀了,自己吃一些,同时把其他的部分给卖掉,那个人回去后就照做了。到了第二天就有人来告状,说那个人杀了牛,包拯一下就将这个人拿下。并且质问他为什么伤害人家的牛。原来包拯早已经意识到这个人会在知道这件事后来报案,因为他想陷害那个人。那人吓得惊慌失措,再也不敢隐瞒。原来这是一招引蛇出洞。
非常遗憾,在一些史记资料上,只记载一些这种小案子,至于他是怎样成为"日断阳,夜断阴,三口铜铡泣鬼神"的破案高手,史料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至于今天咱们知道的这些详细的传奇案子其实都是来自于一部晚明时期的作品《龙图公案》。这里面写了百八十个案子,但是好多案子都是假的,很多的东西以及这个人物的形象其实都是后人们演绎出来的。
包拯在29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在此之前他一直很努力的读书学习。那个时候考上了就可以当官了,但是包拯为了年事已高的父母先后申请调官好几次,到了后面干脆就直接先不当官了,在家侍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双亲。
直到他39岁的时候,父母都驾鹤西去,同时守孝期满了,他才又回到了官场,出任县令。这种孝道,受到那时候人们的称赞。他真的是十分孝顺,这一点不管是历史文献也好还是现在出土的文物也好,都能十分直接的证明。包拯对自己负责的事情特别上心,兢兢业业也受百姓喜欢。但是从他当上官之后,审理过的案件真的不是太多。
他当过很多不同职位的官,比较多是当的谏官和财政官。包拯刚刚当上监察官员的时候,就先后向宋仁宗提出了《论取士》、《论县令轻授》、《请选广南知州》等建议,还研究了北面和西面的边防,写成了著名的《论契丹事宜》和《论边将》等,希望朝廷重视军队训练,注重边防问题。到了后面,又被任命为三司户部副使,接着又被派为京东路、陕西路和河北路转运使。这短短时间里他竟然担任了四五个职位,但是做的都是盐务粮米漕运方面的工作。他那时候也是公正不阿的维护了百姓们的利益。那时候包拯的默默努力终于发了光。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的时候,大家联手推荐他当上了江宁知府,没半年的时候他又到开封府去了。虽然包拯到开封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但是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公正公平对人友好善良,被称为青天。那时候人们都非常快乐有这样的父母官,那时他的口碑真的特别的好。后来包拯升任御史中丞,具体任务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最后他在枢密副使的职位上告终。
其实这样看来,包拯的一生其实并没有破多少案子,但是为什么人们都把他当成一个特厉害的破案高手呢?其实这和当时的人们希望的,有铁面无私的清官为他们着想主持公道有很大的关系。再说,包拯确实也破了一些案子。不管怎么说,包拯是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这已经成了正义和智慧的象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了。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