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永远值得记念的民族脊梁郑作民
【讲述永州故事】永远值得记念的民族脊梁郑作民
出于对抗日名将的景仰,我曾过去郑作民的故居,每一块砖上都记录着他的英勇故事,每一片瓦上都标刻着他的卓越功勋,走进大院,我在沉思,我在寻觅,那战斗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次血雨腥风的呐喊!也许我真的不能为将军做点什么,但我又想做点什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国民,更多的永州人都记住这个名字,记住这种爱国图强的抱负,敢为救国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精神!居安思危,国安思耻!过去一批批为国家振兴,为民族兴旺而不断抗争的人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而今,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振兴,也要有一批批爱国家、爱民族的脊梁!这就是我们当今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
郑作民,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将副军长,革命烈士。湖南省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人。 1902年9月28日出生于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的一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以抬轿、挑煤炭、打短工挣钱,供他读私塾、初小、高小,直到甲种师范。贫寒的家境激发他的远大抱负。他目睹帝国主义在中国到处横行霸道的暴行,官僚军阀政府不择手段残酷欺压百姓,特别是当时广大农村,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吃不饱肚,衣不蔽体,流浪逃荒者成群结队,到处一片凋敝状态。这些现状,更加激起了他无比愤慨,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想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开始萌发了立志舍身革命,定要救国救民的思想。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积极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发誓“矢志献身革命,振兴中华”。军校毕业后,编入学生军,参加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
1926年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连长、营长。11月,在攻克南昌讨伐五省联军孙传芳部的战斗中,郑作民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立下战功,晋升为补充团团长,旋任第二军九师二十五团团长。
1930年参加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的“中原大战”。是年冬在洛阳西工营房整训,国民政府参谋部参谋总长朱培德前来检查时,看到郑作民亲临校场教练,曾当面赞扬他“言传身教”。
1930年10月任九师二十六旅旅长,率部参加对工农红军的“围剿”。他借故拖延时间,迟迟不肯出兵,最后发展到按兵不动,这下惹怒了蒋介石,被解除了旅长职务,后调往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犯上海。郑作民奉命率全旅增援十九路军抗日。
1933年10月,迫于蒋介石的淫威,他违心率部进入江西参加“剿共”,进而参加镇压19 路军在福建成立的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军事行动。不久蒋介石又叫他赴豫参加“剿共”,郑作民毅然以军队疲惫不堪不能再战为由,断然拒绝了这道命令,他再也不愿看到同胞互相残杀的局面了。这时,他已是第2 军第9 师副师长。于是,他再度被调往南京陆军大学学习,期满后仍任旅长。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淞沪会战开始。郑作民任第二军九师师长,在全师官佐会议上,宣读分呈国民政府、蒋介石、黄埔同学会、蒋鼎文的决心书,同时宣读给母亲的遗书:“男现率师重上战场,抱定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誓与敌寇战斗到底,把敌人赶出去。”还反复训示部属:“求仁得仁,死亦有荣。只要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日本鬼子就会乖乖地滚出去”。
1938年春,郑作民率部参加徐州会战,突破敌人包围。
1938年武汉保卫战,苦战田家镇要塞,鏖战47天,痛歼日军矶谷师团精锐部队。旋即奉命率部到四川酉阳整训待命。
1939年11月15日,日军约4万余人,在飞机、战舰的掩护下,从广西钦州登陆。12月4日,日军攻占昆仑关。郑作民率部由四川酉阳经贵州都匀,奔赴昆仑关前线。昆仑关是贵州、广西两省的重要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郑作民深知情势险恶,早就抱定了牺牲的决心,出发前夕,他在给家中的遗书写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寇不赶出中国,中国就将沦亡,我身为中华男儿,尽忠不能尽孝,吾将战死沙场,也决不失半寸国土,誓与阵地共存亡。”
昆仑关保卫战是一次残酷的阵地战。12月初,南宁沦陷,昆仑关被日军重兵包围,友邻部队已奉命撤退,作民部队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但是,作民认为昆仑关失守,将会危及黔桂两省,危及全国抗战达大后方,所以他多次用电话报向蒋介石陈述,主力死守昆仑关。1940年1月初,配合杜聿明的第五军向日军强攻,收复昆仑关。九师奉命驻守昆仑关,阻止日军北犯。昆仑关收复后,郑作民又奉命率9 师坚守阵地,日军不死心,为了夺回昆仑关,集结十几万大军并调集了大量飞机和大炮,轮番向坚守的阵地发起猛攻。阵地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郑作民临危不惧,率部与数倍之敌连日血战,反复冲杀争夺,战斗异常激烈。1940年3 月3 日,郑作民在昆仑关上林大中村不幸饮弹捐躯,所部将士大多以身殉国。时年38 岁。
郑作民壮烈牺牲后第二天,第九师副师长带领30名敢死队员乘黑暗摸回阵地,抢回作民尸体,并将其运到广西柳州柳侯公园,然后由师参谋长扶柩送回新田县,葬于家乡高山乡高山村。南京国民政府为追记他的抗日功绩,特派专人到新田县高山村将郑作民的遗体另行装棺,迁至南岳衡山,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并树碑传于南岳“忠烈祠”右边山上。念其功勋卓著,蒋介石亲笔题词:“马革裹尸还万里,虎贲忠烈壮千秋”。
郑作民将军抗日殉国的消息传至延安,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有党、政、军、民参加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题写挽词:“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并电唁其家属。
郑作民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有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壮举,也有过参加军阀混战和抗击红军的过失,但极为可贵的是,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时,他全身心地投身抗日前线,艰苦卓绝地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直至喋血昆仑关,无悔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走完了一位中国军人为民族尽忠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征途。正如谢厚藩先生以老师的身份为他书写的挽联所云:
二十年前是小小学生,二十年后为赫赫名将。突破徐州围,苦战田家镇,嗣后调经衡阳、耒阳,转向沅陵,久别相逢未报哀。行矣!毋念乡闾,毋念故里;
五六月前方匆匆训练,五六月后竟烈烈猛攻。来自酉阳县,奔赴昆仑关,旋即扼守九塘,八塘,保障迁口,全师几尽无稍退。壮哉!可惊天地,可泣鬼神!
生亦人杰。死亦人杰,这就是郑作民的一生。1988年7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郑作民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军的英名将永载华夏史册,将永昭日月,将激励永州儿女发愤图强,将与潇湘同辉!
死者已矣,来者可追!将军的肉体已经远去,可精神依在!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精神才会汇集成今天图强争先的永州精神!这将是任何困难和阻力无法战胜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