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历史上的“封神榜”

哪些“大神”被建庙供奉

王康艺/文 林汝志/图

建造祠堂庙宇以供奉“神明”,这是千百年来的民间传统。椒江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立海门卫城以来,也不例外。至今六百多年来,椒江原海门卫城里究竟建造了多少座庙宇(包括寺院、宫观、庵堂、祠庙等),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但是,海门卫城内究竟出现过多少民间信仰的偶像崇拜,恐怕还是可以分门别类地说一说的。

给功臣先贤建庙入祀

把有恩于当地百姓的有功之臣、先贤奉若神明以建庙入祀,这是椒江民众最愿意做的事。

比如,在城隍庙右的戚公祠 (即现在的戚继光纪念馆),是用来奉祀明代在台州抗倭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名将戚继光的。在梅梨巷有一个陈公祠(又名勇烈祠),是用来祭祀清代曾任海门总兵的将领陈绍清的。陈绍清,字亮臣,广东人,因捕匪阵亡。同治九年(1870),郡守刘璈奏请立祠,谥号“勇烈”,封太子太保、光禄大夫。在南门内有一座南门殿,又名旗纛庙,是用来奉祀林大帝(不明),并附奉陈真人的。相传真人姓陈,字孤海,原籍福建人,明嘉靖间躲避战乱游于吴越,遇赤脚大仙,授医术,侨居黄岩县横下陈(今属椒江),施药济世,后人立庙祀之。唐初临海人屈坦,据说其母“梦与神遇”而生下了他,颇有神异,能呼风唤雨,虽不重仕途,但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死后即被奉为城隍神,在椒江东山建有城隍庙。据说,当他尊为城隍爷后,十分尽职尽责,台州境内凡遇水旱之灾,官民“祷祈多验”。在西城角的水门洞里(旧称西门后巷),有一座大圣殿,是用来奉祀护国尊王的。据传,当年宋高宗赵构在章安北渡椒江,在葭沚登岸,嘱咐渡工切勿泄漏其踪。不想渡工竟跳江以命保密。宋高宗口呼:大圣大圣!即此人也。这些都是在椒江当地口耳相传以至于家喻户晓的人物,死后享受“封神”的待遇。

生前有功劳也被抬上“神坛”

那些虽然不曾在椒江建立功勋,但因生前功绩非凡或品德高尚而为后世所钦敬的人,也照样被抬上了神坛。

比如,在双忠路上有一座双忠庙,俗称南山殿,是用来供奉张巡、许远两位唐朝大将的。张巡、许远在安史之乱时镇守睢阳城的事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位于原道头(今海门老街北端“海门关”牌楼附近)的杨府庙,是用来纪念杨家将抗辽战功的。

在印山后(旧称西门前巷)有一座石公庙,是用来奉祀汉朝万石君的。万石君乃西汉大臣石奋的名号,他是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以“善教子”受到后人的尊崇。

在岩屿街(严屿街),有一座魏王庙(俗称严屿街殿),是用来奉祀宋代名臣韩琦的。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死后被封为魏国尊王,从而也进入了椒江人的“封神”榜单。

有“灵异”之迹而被立庙

在椒江,有的以曾经出现“灵异”之迹而被立庙以祀的。

比如,在栅浦有一个周仓庙,奉周将军的石像。

据秦锡淳《临海志稿》载:康熙时,海上见大红灯随潮至栅浦而止,众异之,明日遣善泅水者索诸江,至夜灯所止处,得奇石,载而起,绝肖周(仓),须眉毕具,土人略施雕刻,宛然如活,因奉于栅浦关帝庙座右。时人有求治病消灾者,灵验异常。于是,“香火之盛,甲于台南”。因周仓生前是关帝的“贴身秘书”,故而周仓庙又被称为关帝庙。在江边围(原海门卫城北门一带)有一座龙翔庙,是用来奉祀水推神的。相传洪水泛滥,神像随水推至海门小北门,故俗称水推神。每逢正月初九赛会,迎至小北门而止。

椒江地处海边,自然离不开海神崇拜,最著名的就是妈祖文化信仰。在梅梨巷有一个天后宫,就是奉祀妈祖的。它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黄岩镇汤攀龙所造,二十二年(1842),由张成龙暨海关吏员姜鳌捐俸落成。

在镇署之东,有一座晏公庙(俗称前晏公庙),是用来祭祀显应平浪侯晏公的。元末,晏公以人才应选入官,因病归,登归舟时,使奄然而逝。后来,人们便立庙祭祀他。此后,晏公常在江湖河海显灵,明代玉封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后因保佑海运,被封为显应平浪侯。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下,遂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了,职司为平定风浪,保障江海上的过往行船。此外,椒江的送大暑船活动也是与水神有关的。

在东门岭上有一座五圣庙(后又另建于葭沚),是用来祭祀五圣的。传说五圣为五位瘟神,送大暑船即是送瘟神。每到大暑之日,五圣们坐在大暑船上风光出海,船一出海门关就开始点火烧掉。

以祠堂庙宇为中心,行慈善之举

在椒江的民间信仰中,还有一种体现人道主义关怀的文化非常值得一提。

比如,在太和山上有一座孤魂祠,初在大北临江门内,因行人经过,心多恐慌,光绪二十八年(1902)移至太和山,以为孤魂栖息之所。每到清明,人们到山上设坛礼忏,施食度孤魂,今渐圯毁。

另外,椒江人喜欢以祠堂庙宇为基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因此,有许多的祠堂庙宇名义上是迷信场所,而实际上变成了行善之所。位于东岳宫之北山的仓颉祠,又名乐善山庄。其地冬暖夏凉,为避暑胜地。民国九年(1920),由永宁轮船主邱利泉、施明镜等人集资创建。

十一年(1922),杨晓春、黄子霖等人在此设立“惜字会”,开展大众读书识字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成了成人文化教育中心。邱韵舫曾以“最乐惟为善”“仁风铭记里”等诗句,对它进行褒扬。建于城外原椒江渡头的椒济寺,俗称道头堂,为方便当地群众,于清嘉庆初年(1796),由寺僧出面建埠头。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立义渡,僧为渡夫,不领工食钱。

民国时期台州著名文人项士元先生,在《海门戚公祠》诗中写道:“椒江残破甚,祠宇幸犹存。遗像冠裳肃,余威日月吞。歌声来隔院,钟韵动遥村。愧我劳劳者,未能荐酒尊。”可谓真切地道出了他对以戚公祠(今戚继光纪念馆)为代表的椒江祠宇文化的敬仰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