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健康的焦虑
不知什么时候起,健康有了2种理解,一种是学院的。用一堆理化指标建构的科学数据。一种是人文的,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哪里都没有不良感觉,能吃能喝。
这种理解更多的时候不同步,例如一个自我感觉健康的人,到医院检查,理化指标上会有很多不合格项,不是超出就是不足。这个时候,若患者觉得无所谓,医院会把这些数据理解为亚健康。若患者觉得不舒服,那就是疾病的根源。
疾病与健康的错位在于对定义的理解。传统上,我们都好好的,没病没灾,没有头疼脑热的,就是健康,等于把健康理解成为是没有疾病。这种理解是把疾病看成简单的一个健康的反面。
医院理解的疾病是理化性的,与我们传统的认知不同,这是理解疾病的问题所在。医院并不依靠患者本人的感知来判断。而是把人看做是物化的肌体。
我们有病的时候去医院诊治,没病的情况下,也考虑去体检或防治。随着教育与传播技术的进展,我们对自身身体、对医学理解的增强,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疾病越来越变成了陌生的概念,之前是感觉哪儿不舒服了,才认可是生病了。现在是你即便感觉良好,做一场血常规、测一下三高,或者某些数字或影像,出来的报告就会显示,你这个地方哪个器官可能出了问题。
另一方面疾病,似乎越来越变成容易控制的因素,虽然减少了自身的体验。这样一番操作后,无论疾病也好,健康也好,对我们来讲,都成为了一个观念层次上的东西。
量化的世界,不仅让我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还产生了很多我们不怎么认可的健康概念---亚健康。多数情况是患者本身没有感觉哪儿不舒服,但是依据衡量某一些指标,医生可以界定健康和非健康的范围,可能自我感觉健康的人,反而并没有在健康的范围里。但我感觉到格外的不舒服或典型的疾病症状,理化指标却显示正常。亚健康的提出让一个非常精神的人,可能就要注意着养生,把我的某项指标调整到最健康的范围。这背后就可能出现一种养生健康的焦虑,因为我们要把健康完全理解成去除掉一切疾病,达到完全正常的指标的范围。
这样对健康的理解,就多出了一个心态概念,健康就有了不同的打开方式,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这种健康观念展开,让我们生活的能产生更多的焦虑,付出更多的时间与金钱。资本就这样通过对健康的定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