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雪老师对《伤寒论》中“坏病”的见解

#周末开大课#程门雪老师对《伤寒论》中“坏病”的见解:陈博士按,何为“坏病”,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伤寒病经一再误治,使阴阳错杂,证候表现复杂,难以救治的病证”为“坏病”,“坏病”其英文解释为“mistreated disease”,显而易见,就是“误治”导致的;对于“坏病”的看法,我认为有失偏颇,进来看到程门雪老师对“坏病”的见解,我认为解释的恰如其分,我认为程老师看到了中医诊疗疾病的不同层次的细微方面,是一位真正心有所得的中医大家;反观我们科班的教科书式机械化的教学,是培养不出这样的精细的眼光的;程门雪(1902—1972)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对伤寒、温病学说有深邃的理论造诣,博采古今,熔经方、时方与一炉,善用复方多法治疗热病和疑难杂症,用药以简洁、轻巧、灵动见长。程老师认为:伤寒经过发汗之后,外邪不解,病势转重,既有治之不当所致,也可能与其病发于本经有关。因此,不能一见病邪不退,症情严重,就认为是由于医治错误所造成。程老师说:有人认为病邪不解,多半是由于失表或表不得法(如过早用柴胡、葛根引入少阳、阳明之类)。病邪变化,多半是误汗、误吐、误下,甚至变为坏病,逢到病邪急变,每将一切责任,推为前医处理不当,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他认为:一个病症,如果通过表散之后,得汗甚畅,热势退清,当然不能说是失表或表之不当;但是次日热势复起,病反加重,这究竟是误治还是自然变化?他认为不能一概当作误治来对待。有的病一、二剂霍然而愈,有的病一、二剂后变化丛生,这些变化,并不都是药误而来,而有它的自发征象。凡表之不尽而转变者是余邪,表之不当而转变者是余波。其症比较轻浅,经过治疗,很快就会恢复健康。重症则不然,多数自发于本经。如汗不及而传少阳之小柴胡证,汗太过而传阳明之单纯燥屎证(仅仅大便不行,日晡微有潮热),在临床上的确是有的。而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往来寒热,而又热结在里,脉沉实弦数者,便是少阳本经的自发症状。又如壮热烦渴引饮,汗出谵妄之阳明证,便是阳明本经之自发症状。中医辨证是因发知受,当它没有发展和表现之前,往往无从分辨它是哪一经受邪。程老师引证《伤寒论》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他认为这二条原文,正是说明继续自发之见证和预测将来之发展。如果单纯表寒,经过发表,汗出而散,就没有下文了。所以他强调新邪引动伏气的论点,认为新邪无伏气不张,伏邪得新感易动。不论其新邪之属寒、属温,必内有伏气而后变化诸症,如无伏邪,麻黄汤或桂枝汤一剂就能解决问题了。程老师又结合《伤寒论》有关条文,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原文说:“发汗后,水药不得人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恢,栀子豉汤主之”。程老师指出:从原文来理解,显然与汗、吐、下用之不当有关。但子豉汤不一定都用于误治之症。例如上海张家(张骧云)对伤寒初起,用之最多。程老师说:譬如三泻心症,均由误下而来。但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胸闷可以自己出现,并不是都由于误下所致。但胸闷又同时见腹中雷鸣,下利完谷不化的在临床中确实很少,这可能由于误下而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是经过误下,下寒上热,可以用全方;二是未经误下,无下利而但胸闷的,仅用其中苦辛通降之法即用姜、连、芩、夏,不用参、草、枣。程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我想当时可能普遍用的就是汗、吐、下及温针火逼水灌诸法,适合病情的已经好了,不适合病情的当然不好,因此,就将不好的原因,都加在误治方面。特别是用汗、吐、下的比较多,所以误汗、误吐、误下诸证,也比较多了。读《伤寒论》者,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每易使人产生治病还不如不治病为好的误解。坏病多由于误治,这是前人的总结;不误治亦可能成坏病,这是我的看法”(免责声明:文中治疗方法及处方仅供参考,若有朋友需要使用帖子中的处方或者治疗方法,请咨询专业医师后使用,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卷五、六 36,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液得下,则便可通,胃气因和而硬满除,则身必濈     然汗出而解矣.    集注 程知曰:此言阳明兼少阳,宜用小柴胡也.不但大     便溏为胃未实,即使不大便而呕,亦为邪未入里.     硬 ...

  • 卷四142,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而与湿合,湿热蒸瘀,外薄肌表,身必发黄也.若其     人头有汗,小便不利,大便硬,则或清.或下.或利小     便,自可愈也.今乃无汗小便利,是里之瘀热未深,     表之郁遏犹甚,故用麻黄 ...

  • 卷四196,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于胃而成实,更加不尿腹满哕甚等逆,即有一.二     可下之证,胃气已败,不可治也.    集注 程知曰:此条全是表证未解而无汗出,燥渴之证,     故不可用白虎.虽有潮热,而无硬满谵语濈濈 ...

  • 卷四155,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攻则亡津液,故发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知曰:言热在阳明之经,不可攻也.热在于经,阳     气怫郁在表也,攻之则经中之热,未得表散,必发     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 ...

  • 卷四115,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注 属藏,谓属里也:属府,谓属表也.溲,谓小便也.脉浮     而大,太阳.阳明脉也.浮属表,大属里,今太阳脉浮     之表未解,而心下反硬,阳明之里又急,权乎汗.下     可也.设里有 ...

  • 卷五、六 49,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结也.    集注 林澜曰:五.六曰,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     满微结,寒热心烦者,是邪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也.     小便不利而渴,乃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有热     饮,其人 ...

  • 卷五、六 55,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传写之误.    注 伤寒五.六日,虽表有头汗出,微恶寒之阳邪未罢,     里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之阳结已形,但手     足冷脉沉细,则阳邪所结殊微也,故曰:此为阳微     结,必 ...

  • 灵素之问 |《伤寒论》坏病正义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何为坏病 &l ...

  • 《伤寒论》“坏病”探讨

    <伤寒论>中专论"坏病"的条文有两条:一见于太阳篇16条,二见于少阳篇267条.条文虽少却含义深刻,涉及内容广泛.笔者认为"坏病"这一概念,是仲景救 ...

  • 医圣在伤寒论中强调病者的饮食六忌

    本能系统医学论 今天 按:现在还有多少健康人,可能百分之五都没有了,或多或少都是带恙的人.所以天天伴随我们的饮食就不能成为疾病的加码 在桂枝汤里,第一条忌生冷. 在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一天吃两瓶饮 ...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3讲:区分瘟疫、提纲/主证/坏病、六经/六气/经络

    提要:一.学习<伤寒论>之前,须先区分瘟疫,以更切近生活实际:二.分析<伤寒论>提纲.主证.坏病之间的关系:三.分析<伤寒论>六经与<黄帝内经>六气.经 ...

  • 倪海厦老师:这就是伤寒论中所谓的得衄而解的症侯

    母子情与母女情 10/30/2007,一位母亲传真来我诊所,她于05/09/2006来诊,求诊原因是为了她四岁又十个月大的自闭症儿子而来的. 此子的手与脚在高兴与兴奋时,身体会僵直的上下跳动,其手腕会 ...

  • 《伤寒论》中咽喉病诊治思想析

    文/张再康 河北中医学院 张仲景<伤寒论>中关于咽喉病的论治,散见各篇,内容丰富,富有真知灼见,很值得整理研究运用. 临床表现 <伤寒论>所涉及的咽喉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咽干.咽痛 ...

  •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8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8期 第20条讲解 宁静致远??: 是不是附子也可以补充津液的?看李可回阳救逆的时候大剂量附子,再说附子也是甜的,甘者入脾.没有本草这 ...

  •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7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7期 第十八条 医从本心: 18条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课前思考 1. 什么是喘家? 2. 喘家为什么不用麻杏石甘汤或者小青龙 ...

  •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6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6期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不知不觉.到了仲师的十五条了.无限感激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