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歧视女性,也歧视男性‖文/萧文心

我们歧视女性,也歧视男性

在“伪娘”、“反串”和“同性恋”这些词愈发泛滥时,传统的性别观开始被更多的人质疑。同时,我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性别观对女性的歧视,反思这种僵化且刻板的性别观念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男性真的就是既得利益者吗?女性就必定受压迫?

我们歧视女性的同时,男性就是完全的受益者?

那为何会有男性,主动放弃“既得利益”来以“伪娘”的身份,去融入“受压迫”的女性群体?

当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反观现实的时候,我们知道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男性应“阳刚坚强”,女性应“温柔贤淑”。而这种男女性格互补的榜样教育,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钢铁直男”和“柔弱女子”,造就了男性的感性缺失,造就了女性的理性缺乏,造就了男女之间的互斥互补和相爱相杀。

这阻止了我们成长为一个感性与理性并重的人。

我们如同“独翼的天使”,正是因为自身的不完善,才会试图寻求补完,寻求自己的“另一半”——缺失另一半,相反的另一半。而在寻求完善与平衡的本能驱动下,我们的“梦中情人”便会呈现自己缺失的样子。缺少感性的理工直男往往会对多愁善感的“软妹子”动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何很多情侣难以互相理解——我们很难理解和自己完全相反的另一半。男生不会理解女生多愁善感,只会“多喝热水”;女生也不理解男生的直来直去,只会“委婉暗示”。

当我们继续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种感性与理性“两者缺一”的影响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

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性的“阳刚之气”其实被曲解为粗糙和情感上的忽视——不在乎礼物和浪漫,不在乎“语言的艺术”,不在乎生活精致,更不在乎衣着打扮。这表面上看好像更“简约省事”,但是本质上它却是一种陷阱,这是一种被社会赋予的“捷径”——看似省略了情感和人情世故的麻烦,但其实是省略了对于感性力量的培养。

女性则是相反,“温柔可爱”的社会期望被转化为对于逻辑和理智的忽视,转化为情绪化的“撒娇”。这种孩子气的行为心理学中称之为“退行”——一种心理上的退化。而这同样是捷径——看似省去了逻辑的学习,其实是省略了对于理性的培养。

在这种感性或理性培养缺失的情况下,我们成了一种不健全的人。

男性变为了一种缺乏情感的“理智机器”,一种有能力的“工具人”,一种没有情调的“直男”。

女性则是一种缺少冷静的“情绪易失控者”,也可能是易狂热的“饭圈”人士,抑或从不思考怎么经营恋爱的盲目者。

此时忽略了培养能力,却自以为占便宜的人们“沾沾自喜”。男性缺少了感性与情商的培养,同理心和社交能力便会极度萎缩,丧失了追求浪漫与美感的能力,更缺少了人文关怀。女性缺少了理性和冷静的培养,更容易情绪不稳定。调查显示,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女性在面临逆境时,其实更容易陷入的情绪困境。

而进一步看,此时男性对于情感的疏导和调控能力也丧失了,更不会合适的表达和疏导,不肯“矫情”地倾诉,最后只能在压抑中化作淤积的苦闷。

“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出来”弗洛伊德如是说。当悲伤的释放被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堵住,阴暗的情绪只会更加扭曲的在角落里发酵,转化为更扭曲的形态。

这也是为何男性的情绪宣泄往往以“家暴”和“喝闷酒”相关的原因。

反观女性,当男性很少释放情绪的情况下,女性却是过度释放以至于陷入情绪的泥潭里。我们会发现,女性普遍比男性情绪更丰富,也更擅长表达和社交。虽然说失去了“冷静”,女性便更容易情绪失控,但“祸兮福之所伏”,感性培养带给女性的不仅仅是丰富的情绪,还有更自由的情绪释放。

因此我们会看到女性的情绪往往处于大喜大悲的波动状态中。

众所周知,女性的寿命比男性要长数年,这其中不免有及时的情绪表达疏导的功劳——很难想象在“胸中有所郁结,不得通其外”的情况下,借酒消愁的男性会更长寿。

同样,BBC纪录片《地平线系列之:阻止男性自杀》里的数据表明:试图自杀的人里女性远远大于男性,而死亡率男性却反而是女性的3倍。其原因就在于女性虽然情绪波动大,但是由于会及时的表达情绪,情绪反而不容易淤积,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身体健康程度自然更好。而男性看似理智,实则压抑,由于没有疏导渠道,大量的情绪会沉积,直到崩溃的一天。

波伏瓦在她的《第二性》中说道:“女性并非天生就是女性”。女性的这种性格、社会形象,以及性别的认知,几乎都是后天的社会教育给予的。

男性也同样如此,小男孩难过了也知道哭,他们也知道恐惧、委屈和快乐,谁也不是天生冷硬的“钢铁直男”,谁也不是天生的“硬汉”。

在社会刻板教育下,男性牺牲了感性能力,收获了更强的理智和工具性,也得到了更强的攻击性,以及更压抑的情感。男性在这种模式下,获得的还有更短的寿命以及更高的自杀率。

同样地,我们看向刻板性别印象下的女性,她们牺牲了理智能力,获得敏感又泛滥的情感,获得了受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更容易失控的情绪。陷在情绪困境里面的她们,获得的还有更高的抑郁症发病率。

当社会歧视女性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女性的弱势与痛苦,总把男性视作“既得利益者”,而将女性视作“受害者”。

但我们忽视了社会给予女性的特权——“情绪上的宽容”。我们会接纳女性的“小脾气”和“软弱”,但不会欣赏男性的“懦弱”和“矫情”。

我们也忽视了社会给予男性的歧视,男性在获得过高社会地位的时候,同时也得到了过度的社会责任,沉重的责任带来的扭曲和压抑便成了看不见的“隐性歧视”。而所有人看到的都是社会地位的崇高与责任的“理所应当”。

而当我们想要放弃这种不正当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想要男女的权利义务的平等的时候,必然会有一堵名为“男人的担当”的路障横在路上。

男性女性都如同一个围城,两边也许都想渡到对面,但都寸步难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