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这些古祠堂,你知道几个?
- 全文4678字 阅读约12分钟 -
白石艺术的生动诉说
从湘潭出发经107国道一路向南,在湘潭县白石镇莲花村右拐进入乡道,穿过一片片清新淡雅的荷塘、竹林,看过宽阔宁静的紫荆水库,在紫荆山下龙形山麓一个偏僻幽静之地,终于见到了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记者 谷桔 摄)
初见尹氏宗祠,古朴厚重的既视感迎面而来。
中间正门上“尹氏宗祠”四个大字,自然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和两旁封闭式的红色拱门一起,诉说着宗祠的庄严肃穆。那未经修饰的青砖墙面,屋宇上的马头墙和石雕,飞檐翘角和琉璃瓦,墙壁上的雕刻画等,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久远却未知的旧时光。
“吱……”推开那扇不太灵活的木门,这座“口”字形四合院式建筑的全貌呈现眼前。祠堂两进四开间,分上下两层,目光所及大多为深色的木质结构。一进为戏台、厢房、走廊,戏楼两旁各有一间房,前后进之间的天井、两层高的联廊都可供群众集中观看表演。二进为香堂,堂前4根圆柱,左右两柱分别有枋木连接。两侧的钟楼和鼓楼,或镂空或雕花的木门、木窗、木梯、木栏杆、木地板,无不彰显着这座建筑的历史厚重感。香堂前还有一个“落单”的汉白玉小狮子,尽管轮廓有些模糊了,一旁的小伙伴也已不知所踪,它依旧守护在这里。
通过尹氏宗祠的重修碑文,我们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这座又名“妙公祠”的古老建筑,系砖木结构四合院,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年)奠基,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虽然经历了多次修缮,但其主体结构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模样,俨然一本中国古代建筑的“教科书”。
眼前这一切,对于从事古建筑行业近20年的陈建兴来说,更具吸引力。陈建兴认为,尹氏宗祠大体属于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包括“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马头墙”、“四水归堂”(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等,这些在尹氏宗祠都能看到。
尹氏宗祠戏台(记者 谷桔 摄)
最为吸引人的,要属那些精美雅致的木雕。
那些呈几何形状的木制镂空别有一番东方韵味,阳光照进来,洒下一片斑驳的影。木门上的朵朵“莲花”正在绽放,一颗颗饱满的“莲子”让人想去采摘。戏台上那两对木狮、木鹿古拙有趣,栩栩如生……
“这上面的'金凤寻巢’'顽童问路’'太白题词’'松鹤延年’4 幅木雕锦屏,据说就是齐白石大师所雕刻。”指向尹氏宗祠正厅上方,湘潭市文物专家、湘潭县博物馆副馆长赵剑峰道出了尹氏宗祠最为独特之处。
在尹氏宗祠重修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十八代祠孙启愚虎臣庆恩主持聘请青年时期齐白石大师设计营建祠宇”,这段文字将我们带回到百余年前的尹家冲。
当年,尹氏族人清大学士尹金堂为显耀门庭,发起了兴建尹氏宗祠的倡导,族人纷纷筹资捐物。彼时,步入不惑之年的齐白石正值“五出五归”期间,尹氏族人决定聘请他亲自设计、建造尹氏宗祠。齐白石应邀承接了尹氏宗祠设计、木工、雕刻三个项目,他决心要建出特色,为此到了河南、广东等多处观摩取样,历时一年多才设计施工。在建造过程中,他同木匠刘伏生你呼我应,尹氏宗祠梁架由刘伏生按设计承做,其雕刻全系齐白石精工而成。
尹氏宗祠精美的木雕。(记者 谷桔 摄)
曾经,尹氏宗祠为齐白石青年挂斧修建之事一度失传,得益于齐白石三孙齐金平和当地老人、尹氏族人回忆,加之1995年检修中所发现的文字记载,才最终确定这段珍贵的历史,尹氏宗祠也成为一代艺术大师在家乡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欣赏建筑及雕刻魅力之余,尹氏宗祠内还能看到不少名家书法。据介绍,正门两旁的对联“金天帝胄 洛水儒宗”、二进正厅上 “善养堂”三字都是湘潭清代举人尹虎臣所书。正厅左右墙壁上“忠孝廉节”四字至今清晰完好,相传为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朱熹所书。
尹氏宗祠外观。(记者 谷桔 摄)
自古以来,宗祠是族人祭祀、进学、议事之处,是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但通过当地村民的讲述可以得知,尹氏宗祠的传统功能已经逐渐淡化。
附近有90%以上的村民姓尹,住在尹氏宗祠旁的尹佑明忆起了年幼时,宗祠写满了他看戏、爬树、捉迷藏的记忆。他现在负责宗祠大门开关工作,宗祠依旧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介绍,如今宗祠内偶尔可见族人清明拜祭、考学成功者感恩祖先、为逝者举办的“入主”仪式等。
平日的尹氏宗祠是寂寞的,但有一个仪式每年都会坚持,那便是农历十月初一的尹氏族人聚会,为此,族人置办了一套齐整的桌椅板凳碗筷,聚会时几乎不需外借。前些年的尹氏宗祠百周年纪念日活动最为壮观。来自中国香港及四川、甘肃、广东等7个省的尹氏族人赶了回来,洋洋洒洒坐了100多桌。其间,族人们杀猪宰羊,3个食堂同时做饭,在一片烟火气息里,寂静空荡的尹氏祠堂热闹起来了。
2002年5月,尹氏宗祠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它被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一睹藏在尹氏宗祠里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多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如此,历史赋予了尹氏宗祠以新的使命。
盛夏,午后,车子缓缓停在一座古建筑门前。门前的几个大字“大桥幼儿园”,室内儿童游乐设施,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感。若不是那斑驳的红石门柱、进门处的祠堂标配“戏台”,还有屋顶那雕龙画凤的避雷设施,我们真要怀疑此行探访的是不是一座古祠堂。
没错,这里就是位于湘潭县锦石乡文佳村的欧阳祠堂。欧阳家族是当地大族,文佳村90%以上的村民均以欧阳为姓。欧阳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924年重修,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文物专家、湘潭县博物馆副馆长赵剑峰不是第一次到访,从他口中我们得知,祠堂原为三进结构,前进为戏台,中殿为举行宗族仪式之处,后进供奉祖先牌位。时过境迁,后进已不复存在,前进和中殿如今成为幼儿园活动场所。
祠堂内部“画风”已变,可旧时轮廓依然清晰可见。祠堂坐北朝南,小青瓦、青砖、土砖墙,两边均有风火墙,大门门柱为红石,大门两边墙体下有防潮通风孔,两边木照上雕刻有图案。戏台虽已闲置,但依然还是当年的模样和摆设。
祭祖是修建祠堂的初衷,欧阳祠堂也不例外。根据镶嵌在中殿墙壁上的一块石碑记载,“每逢祀典,子孙与祭务宜整洁衣冠,毋许缠头赤足,嗜酒喧嚣”,当年祭祖时的庄严与肃穆可见一斑。
除了祭祀,欧阳祠堂还承担着家族教育的使命。锦石乡自古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湖湘学派”发源于此。或受此影响,欧阳祠堂也将拜祭先祖与抚育后代相融合,在祠堂内设私塾,教授子弟。
76岁的村民欧阳军和,是当地欧阳家族的第18代后人,他的“开蒙”始于祠堂私塾。“和堂哥、堂弟们坐在一起,大家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增广贤文》......”当时的上学场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欧阳军和并不知道,他搭乘的是家族私塾的“末班车”。新中国成立后,私塾停办,欧阳祠堂收归村集体所有。因祠堂场地开阔,这里成为村办小学的首选之地。后来随着办学规模增长,又将后进房间拆除,改建成一栋三层楼高的教学楼。“文革”时期,这里一度成为乡政府办公场所和乡粮仓所在地,但很快恢复办学。2006年,租用作为幼教场地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是面向族内子弟还是族外学生,百余年来,祠堂内琅琅书声始终绵延不绝。
村民欧阳文迪的家与祠堂仅“一抬脚”的距离,或许是因着“地利”便利,他们家自然而然成了“守祠人”。生于斯,长于斯,一代又一代族人对祠堂的深情守护,无数次令他动容。
1985年,祠堂中殿西面的土砖墙年久失修,大片脱落,随时有坍塌危险。后来,村里筹资,族人出力,在保留屋顶原有框架的前提下,拆掉土砖墙,筑起一道红石墙。祠堂屋顶所需的青瓦每年要检修好几次,可这年头青瓦难寻,欧阳文迪的父亲就挨家挨户地去问,看谁家有拆了老家不要的瓦片,就当宝贝一样地运回来,铺在屋顶上。
如今已是村干部的欧阳文迪,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新一代“守祠人”。他和族人有一个共识:尽最大努力守护好祠堂,毕竟,“家族的根在这里”。
在湘潭县易俗河老街,沿着一条麻石板路前行至涓水边,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老街现存较为完整的湖湘特色建筑——萧氏宗祠。我们跟随屋主奉女士的脚步入内,这座青砖为墙、巨木为梁、麻石铺地、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古宗祠形象越发清晰。
萧氏宗祠。(记者 陈旭东 摄)
湘潭市文物专家、湘潭县博物馆副馆长赵剑峰介绍,这座古祠没有具体资料记载,从现场保存下来的祠堂构件和大理石、汉白玉雕刻判断,祠堂至少有150年历史。古祠原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现存面积870平方米,主体面积6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收归国有,上个世纪60年代曾作为易俗河镇一学校使用,学校撤出数年后为奉女士家所购买。祠堂为砖木结构,现为两进,整个建筑的主体结构及风格基本未改变。和其他祠堂不同的是,这里看不到戏台,赵剑峰解释,祠堂之前应为三进,戏台被拆毁了。
我们环顾四周可见,祠堂麻石大门框上雕刻了动物图案,正厅铺了一大片麻石地面,内有8根廊柱,木柱基础上也雕刻了图案。祠堂为青砖墙体,小青瓦屋面,木门木窗木柱木雕。精美的雕刻与古朴的砖木相映成趣,使祠堂庄严肃穆中显得端庄大气。“这是'龙凤呈祥’'麒麟送子’'飞燕衔泥’,象征着吉祥喜庆。”奉女士说。
奉女士家于2000年买下了这个祠堂,后来便从湘潭市区搬到祠堂居住。“我们刚来时,祠堂里的房檐、墙壁破损不堪,但外墙和主墙并未走样。”奉女士请了10个泥土工,干了大半年才将祠堂修葺好。由于宗祠依水而建,地势低洼,祠堂饱受洪水侵袭,墙上洪水水位痕迹十分明显。为了保护祠堂,从入住至今,奉女士家每年都要花费一两万元维修祠堂。
奉女士家在市区有新房,为何要住在祠堂里?她告诉我们,祠堂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此前因无人保护,导致祠堂很多精华未能保存下来。现在,他们一家住在这里,可以更好地保护它。更何况,祠堂前后有河湖山林,山上巨木参天,祠堂内高大空旷,冬暖夏凉,他们可在周边种菜,坐看行云流水,十分惬意。
易俗河镇城塘社区80岁的吕丰老人曾在萧氏宗祠内教书。在他的印象中,从祠堂进去是礼堂,往内是供设萧氏祖先的神主牌位,后改为学校办公室。彭德怀童年曾在萧氏宗祠周边的四合院打工,晚上夜宿祠堂内。1985年拍摄的电影《少年彭德怀》曾在此取景拍摄。
从祠堂内走出来,开门又见涓水。下面就是有名的过山码头,是易俗河老街作为全国四大“米市”的见证。从码头折返,由祠堂旁深邃幽静的萧祠巷往前便能到达湘江。涓水和湘江在前方不远处汇合,奔腾不息,诉说着无穷的故事。
来源:湘潭日报